张昭潜
清末史学家张昭潜13岁丧父,后跟随叔父读书。因家庭变故,他的性格变得敏感、多疑,总觉得别人的语言或行为别有用意。于是,他像一只刺猬,时刻竖起身上的尖刺,小心防备每一个靠近的人。
一天,张昭潜坐在园子里读书,一名少年走过来打招呼。看得出来,少年对张昭潜研读的经史、理学书籍很感兴趣,想交流一番。张昭潜却满脸警惕,用审视的眼神看着眼前的少年,暗自猜测他的意图,拒绝了少年的攀谈。
目睹这一幕,叔父走过去询问张昭潜为何要这样做。张昭潜告诉叔父,之前他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本想真诚地交流,没想到遭到对方的讥讽与嘲笑。为了避免再次受到伤害,他便干脆直接拒绝。他觉得这样很安全,就像举起了一个巨大的盾牌,将一切可能的伤害都阻挡在外。叔父笑了笑,没有说话。
第二天,叔父带着张昭潜去拜访一位友人。友人是镖师,武艺高强,很多人与之交手,都败在他手下。多年来,他平安押运过许多贵重货物,几乎没有受过伤。听了叔父的介绍后,张昭潜好奇地问镖师:“您是不是随身携带着盾牌,帮您抵御刀剑的攻击?”
镖师先是不解,待反应过来后大笑起来。他叫来一名手下,两人现场亮招。手下用刀剑攻击,镖师则空手上阵。眼看着刀剑刺来,镖师微微一闪,轻松躲过,又连跳几下,快速出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手下制服。
张昭潜情不自禁地拍手称赞,对镖师佩服不已。镖师笑着说:“随身携带盾牌不仅麻烦,而且保护效果也很有限。要知道,身外之物终究不如自己练的功夫可靠。”
张昭潜顿时开悟。此后,他不再惧怕受到伤害,积极与他人交流、切磋,20多岁时遍走齐鲁大地,广蓄博采,写成了《山东通记》草稿,又广泛征求意见,不断修改补充订正,给后世留下了珍贵的作品。
正如镖师所说,身外之物终究不如自己练的功夫可靠,与其随身携带盾牌抵御可能的伤害,不如强大自己的身心,让自己变得“刀枪不入”,这才是最好的自我保护。
张昭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