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环球人物网>>国内
“舰长”逐浪
2025年03月31日09:08 来源:环球人物网-《环球人物》杂志 作者:刘舒扬 张忠岳 阮云天
小号 中号 大号

和今年两会上“言必谈造车”截然不同的是,2021年之前的几年里,“造车”在小米集团内部一度不允许被提起。

“那时我已经在想着怎么退休了。”后来接受采访时,雷军说。

直到意识到智能电动汽车已经成为消费电子的融合触点,不干就会落伍的现实后,2021年3月30日,雷军在小米发布会上宣布了造车的消息,“这将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我愿意押上我人生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2024年10月,小米汽车首次征战德国纽博格林北环赛道。(图片来源:雷军微博)

3年后的8月,雷军驾驶着小米汽车第二款车型——小米SU7 Ultra的测试车,在德国纽博格林北环赛道(以下简称纽北赛道)体验了3圈。纽北赛道单圈长度20.8公里,以弯道多、落差大著称,是全球汽车制造商验证高性能车型极限能力的核心测试场地。两个月后,小米SU7 Ultra原型车在纽北赛道以6分46秒874的成绩刷新了四门车的圈速记录。

从PC(个人电脑)时代的金山软件到移动互联网的小米手机,再到智能革命浪潮下的造车,一位小米前员工告诉《环球人物》记者,“这3个风口都不是雷军开创的——PC是微软引领的,移动互联网是苹果引领的,电动汽车是特斯拉引领的,但雷军擅长的就是顺势而为,从伟大的公司身上学习。”

“站在台风口,猪都能飞上天”,这算是雷军的名言了。后来雷军解释过:“(我)本意是说在进入新领域、寻找新机会时,放低姿态,虚心学习,既要埋头苦干,也要把握时机,顺势而为。”“总有人觉得我是机会主义者,其实我是长跑型选手。”

或许正是这种动态锚定趋势而非固守单一赛道的能力,构成了他区别于其他企业家的核心辨识度。我们的讲述,就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好的产品,它会自己长脚的”

1991年,22岁的雷军在北京一个计算机展览会上结识了求伯君。

求伯君比雷军年长5岁,任职于香港金山公司。1988年,求伯君用16个月敲完了12.2万行代码。第二年,WPS1.0版本正式发布,拉开了中文排版、中文办公的帷幕。而雷军刚从武汉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北京某研究所工作。偶然接触到WPS软件后,雷军不仅破解了它,还做了增强与完善。这引起了求伯君的关注,此次见面,两人惺惺相惜。很快,求伯君向雷军发出了邀请。

经过深思熟虑,1992年1月,雷军正式加盟金山,成为公司的第六号员工。

这一年,微软在北京设立代表处,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办公软件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那么怎么抗衡微软呢?金山决定,由雷军带头,开发一款适应Windows操作系统的文字处理软件。此后3年间,这款名为“盘古”的办公软件集结了金山几乎所有的程序员,花光了金山几乎所有家底。

然而,“盘古”于1995年4月发布后,销量惨不忍睹,只卖出2000套,不及预期的1/10。到了1996年,情况依然没有好转。

雷军感到自责:“我‘忽悠’了很多优秀的工程师加入金山,大家怀抱着伟大的梦想,3年以后梦想破灭,发现我们啥都不是。”

那段时间,雷军经常一宿一宿地睡不着,那滋味直到多年后依然刻骨铭心:“我还记得有好多个晚上,我独自坐在沙发上,看着对面楼里的灯光一盏一盏熄灭,再看到天色一点一点亮起来。”

他向求伯君递交了辞呈,求伯君没有同意,而是让他回家休息半年。这期间,雷军用起了BBS论坛。他每天早上7点钟起床,一直忙到后半夜,一天能发100个帖子,最长的有1万字休假结束,雷军回到金山,他还是想不通:“金山那么好的招牌,‘盘古’那么好的软件,怎么就卖不动呢?”到一线去!他跑到中关村,找到一家最大的软件店,当起了销售。

那时个人电脑刚刚在中国普及。站店的几天里,每天都有好多顾客问雷军:有没有关于电脑入门的软件?雷军回答:没有,要不你出门左转,有个书店,去买一本书照着学,就行了。

直到被问了不知道多少次,雷军恍然大悟:这软件又没什么技术含量,做一个不就行了吗?他立刻组织团队开发了一个软件,就叫《电脑入门》,快速推向市场,连广告都没做,结果这款软件立刻上了畅销软件排行榜。

“我重新思考并重新理解了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我们作为技术人员做产品,一定要做用户需要的产品,不要做那些看起来高大上的产品。好的产品,它会自己长脚的。”后来,金山推出了金山词霸、金山毒霸等一系列“爆款”,找到了活下去的路。

雷军如今为人熟知的一些特质当时已有痕迹。1999年的一天中午,武汉大学管理学院(今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大二学生朱志国去食堂吃饭,途中看到一个角落围了很多人。他挤进去一看,是自己早有所耳闻的雷军学长在做金山毒霸的现场签售。

“那时杀毒软件需求量很大,一套正版软件一般要卖到一两百块钱,但雷军学长做的金山毒霸只卖25块钱,所以很多同学去买,我自己也买了一套。”朱志国告诉《环球人物》记者,当年雷军去了好几所高校做签售。“软件公司高管进校园,在当时并不常见。雷军学长后来做小米,强调物美价廉,强调直接面向用户,这样的事情他很早就在做了。”

喝下一碗小米粥

2020年9月12日,在HICOOL全球创业者峰会上,雷军讲述了“一碗小米粥”的创业之路。

2010年4月6日上午10点,中关村银谷大厦807室,一个十几人的团队,每人捧着一只白碗,喝下一碗小米粥,小米成立。

此前一年,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获得3张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到2010年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人,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上升至66.2%。新的时代已经呼之欲出,雷军告诫自己,这一次,要“抬头看路”。

他有过只顾“埋头拉车”的教训。2000年在金山时,为追赶第一波互联网浪潮,雷军创办了卓越网,主要在线上售卖图书和音像制品,但那时互联网泡沫已经破灭,电商又尚未全面崛起。加上融资能力不足,2004年9月,雷军把卓越网卖给了亚马逊。

“(在金山时)我们实质上错过了互联网的时间点,然后我们就在想下一次机会是什么时候。我们提前四五年已经知道未来的机会就是移动互联网,只是不知道爆发的时间点,所以iPhone发布、安卓发布之后,我意识到,移动互联网的机会来了。”雷军说。

他的思路是利用互联网方式做手机,把软件、硬件、互联网融为一体。这就是小米的“铁人三项”模式。

雷军回忆,当时在自己熟悉的公司中,软件做得最好的是美国微软公司,硬件做得最好的是美国摩托罗拉公司,互联网做得最好的是美国谷歌公司。所以他从这3家找来了最重要的合伙人和优秀的创始团队,又找来一些金山的老同事,组成了“土洋结合”的小米。

那时小米在网上建了一个论坛,公司全员到各种社交平台和社区发帖,招募志愿者在其他品牌的手机中“刷”入小米的系统。最终,有100名用户冒着手机变“砖”的风险接受了这一任务。后来雷军称这100名用户是“100个梦想的赞助商”,把他们的ID放到了小米手机操作系统MIUI第一版的开机画面上。

雷军还要求全员每天泡在论坛上,收集用户反馈。大到新功能开发的优先级,小到系统的默认铃声,全部由MIUI社区用户投票产生。每周被夸得最多的功能,相应的产品经理和团队会得到一份现做的爆米花。而每周被批评最多的功能,团队得到的是游戏《愤怒的小鸟》中的“猪头”,并且接下来一周,“猪头”都会挂在工位上。大家干劲十足,短短一年内,MIUI的用户量就超过了30万人。

财经作家、雷军传记作者范海涛采访过小米初创团队、高管及员工100余人,在她看来,“小米早期的创业文化是一种平等、阳光、好玩的互联网公司文化,它激发了员工内心善与美好的一面,让人愿意为之赴汤蹈火,和当年的金山一脉相承”。

这和创始人雷军的个人气质相契合。“内敛不张扬,但那些让人尖叫的产品,就是他外化的表达。”范海涛告诉《环球人物》记者。

软件告一段落,要开始做硬件了。雷军定下一条“铁律”:要做全球最好的手机。他辗转联系到美国高通公司,花费600多万美元(当时约合3875万元人民币),购买了15万片那时最先进的双核1.2G处理器。可几个月后,高通推出了更高级的双核1.5G的处理器。“看着这些还没装配就已经过时的芯片,老实说,我连想哭的心都有了。同事们也不知所措,怎么办?我冷静了一下,对同事们说,旧芯片先放一边,我们马上订购新芯片,产品立刻开始改双核1.5G的新方案。”雷军很坚持,“做全球最强旗舰手机,这个目标不容半点妥协。”

“他会深入供应链里面探查每一个细节,比如这个零件的成本是多少,它的材质如何,对此他一定是非常清楚、熟稔的,这也是他日后造车的逻辑。”范海涛说。

2011年8月16日,北京798艺术区,小米第一款手机M1在这里与大家见面。穿着黑色短袖T恤衫、牛仔裤的雷军走上讲台,介绍了M1的配置和性能后,卖起了关子:这款手机多少钱?

“我们经过了很长很长时间的思考,也跟供应商反复地交流,希望能够满足粉丝要的‘质优价廉’的目标。所以我们采用电子商务的手段,把渠道成本全干掉。我甚至不打算投市场,我说好的产品会自己讲话,我们要把产品定到足够便宜的价格。”雷军按下遥控器,背后的大屏幕上,5个硕大的字符跳了出来:¥1999——仅为同期国际品牌旗舰机价格的一半。刹那间,尖叫声、掌声、惊叹声组成的声浪,几乎掀翻了屋顶。

在小米开展手机业务的前三年,只做了5款手机,全部是“爆款”:M1售出790万台,第二代售出1752万台,第三代售出1441万台;红米手机第一代售出4460万台,红米Note售出2743万台。

“不做航母,要做舰队”

2013年,雷军决定:用投资的方式孵化生产智能硬件的公司。

“他看到物联网的风口正在崛起。那年小米从最初的十几人迅速发展到4000名员工的规模,有2000人在做手机。如果在小米公司内部孵化硬件企业,必然会降低公司的专注度,这对公司的发展是致命的。”范海涛告诉《环球人物》记者,当时雷军说,“我们必须要聚焦,否则效率就会降低,要做我们就要找更专业、更优秀的人来做。我们不要做航母,而是要组成行动敏捷的舰队。舰队中的每一艘船,都要有自己的船长。”

这就是小米生态链,即小米通过投资和孵化一系列相关企业,形成一个以小米为核心的多元化业务网络。“雷军最开始的提议是,生态链公司一定要从手机周边做起,毕竟手机当时是小米的核心,手机的周边产品和公司的核心业务是自然连接的。”范海涛说。

于是在2013年,小米进军智能硬件领域,初步探索物联网(以下简称IoT,即物联网英语Internet of Things的缩写),并在2015年首次披露以手机为核心连接所有设备的IoT战略。2017年,小米IoT部门成立,宣布开放IoT开发者平台,智能生态建设开始提速。

还有一项工作也在同步进行。范海涛告诉《环球人物》记者,2016年国庆假期后,雷军召开了一次高管会,会上大家取得共识:小米必须全力投入人工智能。

“雷军对技术团队说,过去认为路由器会是智能家庭枢纽的这一判断在人工智能时代必须进行修正了,发布智能音箱刻不容缓。2017年元旦刚过,雷军再次重构团队,明确智能音箱将是小米公司的战略级产品。”范海涛说,这个产品就是后来的“小爱同学”。

如今,“小爱同学”已是全球最活跃的语音交互平台之一。用户只需一句“小爱同学”,即可完成信息查询、在线翻译、智能家居控制等操作。

“小米智能家居的物联网平台连接设备数超过9亿台,这是全球最大规模消费类IoT平台。”今年3月,雷军在全国两会上的发言,道出了小米生态链的全球竞争力。

小米的智能生态并非简单的硬件堆砌,而是通过“平台+硬件+软件+人工智能服务”的模式,实现跨品类协同。

目前小米的智能生态已不局限于手机与智能家居场景。2023年10月26日,雷军宣布小米全新战略升级:从“手机×AIoT”升级到“人车家全生态”。这一战略转型,意味着小米将触角延伸至智能出行领域,打造以人为中心的全生态智能世界。

例如,用户身处家中或办公室中时,只需向“小爱同学”发送语音指令,便可让车内座椅提前加热,为出行做准备。

2023年5月14日,上海静安大悦城内的小米之家。

2024年11月,雷军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开幕式上说:“科技企业要发挥引领作用,推动‘智能向善’,和大家携手迈向美好科技生活。”

为什么小米能造车?

2025年2月27日,北京,雷军在小米SU7 Ultra汽车发布会上发表演说。

今年2月27日,当小米SU7 Ultra以52.99万元起的售价上市时,美国《纽约时报》发文:“为什么中国的电子产品公司(小米)可以制造电动汽车,而苹果却不能?”这场看似冒险的跨界之战,雷军又一次赢了。

雷军认为,智能电动汽车本质是“大号手机装上四个轮子”,而小米在消费电子领域的供应链整合能力、用户生态优势,正是跨界造车的核心竞争力。“14年做手机的经验,使我知道怎么做一个高品质的产品。”他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

“从立项第一天起,我们就决定从底层核心技术做起,投入10倍资源。”雷军在小米汽车首场发布会上透露,3年多的时间里,汽车部门员工已超过7000人,聚集了1000余位技术专家,在全球范围内提交了1260件专利申请。

2024年4月25日,雷军现身北京国际车展,他的身后是一辆白色小米汽车。

2024年,小米汽车的首款车型SU7以“性能怪兽”的姿态问世。通过澎湃OS系统,小米汽车实现与数亿MIUI用户设备的无感互联:车载导航可同步至米家扫地机器人规划清洁路径;手环监测到驾驶者疲劳时,自动调节座椅支撑和空调温度……

雷军宣告:“小米汽车的目标是媲美保时捷和特斯拉,打造汽车工业新时代的梦想之车,做好看、好开、舒适、安全的移动智能空间。”

小米SU7以21.59万元起售价切入中高端市场,直接挑战传统豪华品牌。这一价格策略背后,是小米对供应链的深度整合能力。小米此前已密集投资汽车供应链企业,涵盖电池、模拟芯片、激光雷达、功率器件等多个技术领域。此外,小米与众多供应商建立了紧密的协同研发关系。

一个插曲是,尽管比起当年造手机时寻找供应商容易了许多,但雷军仍花费了许多精力说服供应商们相信小米造车能够成功。雷军回忆,后来因为小米汽车需求量太大、产能不足召开紧急供应商大会时,“大家都很庆幸自己‘上了车’”。

2024年,小米汽车交付量突破13.5万辆,提前完成年度目标。2025年,小米汽车仍然供不应求。范海涛充满信心:“中国智能手机走过了从被质疑到与苹果同台竞技的前路,小米汽车也一定会重复这样的历程。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更完善,有制造业上的优势,我相信未来小米一定可以超越特斯拉。”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张燕生告诉《环球人物》记者,雷军作为一名企业家,其创业史与中国从简单模仿到创造性模仿再到自主创新的发展历程同频,“在这种情况下,有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偏好的人,更容易借助中国大市场、中国全产业链和中国经济活力的优势脱颖而出。”

那个曾经禁止谈论造车的雷军,如今已是中国造车新势力中的一员干将。当他驾驶着SU7 Ultra测试车驶过纽北赛道时,车轮扬起的尘土中,或许飘荡着1996年他在中关村站店时扑来的风沙——那是时代留给勇敢者的勋章。(张忠岳系《中国汽车报》记者)


责任编辑:李佩蔺
关键词:

雷军,小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