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陈丽君在巴黎身着“非遗苗绣”长裙。
陈丽君
1992年出生于浙江嵊州,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演员,工小生,师承尹派。2013年进入浙江小百花越剧团,2023年因主演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备受关注。2025年1月,主演越剧大戏《我的大观园》。2月,她入选2024有影响力的《中国妇女》时代人物。
蛇年春节前后的陈丽君,只能用一个字形容——忙。
《我的大观园》剧照。
1月19日、20日,是她的首部坤生大戏《我的大观园》首演。连续两天演出过后,她又得花一整天时间排练、录制两台戏曲春晚的节目。紧赶慢赶录完,陈丽君立马收拾行囊飞到北京,参加央视春晚的联排。在北京的一周时间里,彩排、采访、创作——直到春晚中的《借伞》节目完成,大年初一飞回浙江,这才有了一丝喘息的机会。
“希望春节后能休息一下。”春晚彩排间隙,陈丽君对《环球人物》记者说。不过,小小的愿望还是落空了。去年,陈丽君获“中法传统文化交流大使”称号。今年春节假期一结束,她就飞到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绎一曲《凤求凰》。紧接着,她又赶回国,在元宵节带来戏剧音乐剧《大圣新章》。贾宝玉、许仙、司马相如、齐天大圣,不到一个月时间,陈丽君穿梭在4个角色中,如同一场穿越时空的“少年游”。
哭到观众的心坎里
且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1月20日,杭州蝴蝶剧场,越剧大戏《我的大观园》正在上演。剧情行至半程,正是第三回“犹忆少年时”的尾声。这一回,陈丽君饰演的贾宝玉与蒋玉菡一见如故,又因协助蒋玉菡藏身受到忠顺王责难,被父亲贾政笞挞。
舞台上,陈丽君从台阶一路滚下,灯光闪烁,烟雾弥漫,令人揪心。与记者同排而坐的是陈丽君的好友朱丹和尚雯婕,演到这幕时,两人都紧握双手,神情紧张。
戏演完了,朱丹发了一条微博:“看完,我说丽君,你真的不容易,滚楼梯,得滚到恰到好处,趴着也得气息稳住唱大段……恭喜你呀,你创造了独属于你的‘贾宝玉’。”
陈丽君饰演的贾宝玉
与大众熟悉的各版本的《红楼梦》略有不同,越剧《我的大观园》赋予了贾宝玉更个人又更全面的讲述视角。“这个剧不是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而是通过贾宝玉的几个重要时刻,展现他的一生和大观园的变迁。”陈丽君说,“因此,它对演员的考验非常大,需要在每个阶段都迅速投入。”
这份“迅速投入”早在创排之初就定下基调。《我的大观园》编剧罗怀臻对陈丽君印象深刻:“她对每一句唱词都很走心,会跟你不断讨论,互动性很强。”以第五回“如此成人礼”中黛玉骤逝、宝玉哭灵为例,最初该幕唱词是颇具诗感的“三一七句式”,即行文规整的七言句。
“词写得很好,非常雅致但我觉得没有办法一下子打动观众,就跟编剧老师商量能不能把这场戏哭到观众心坎里。”陈丽君说。她和罗怀臻探讨、磨合许久,最终打磨出一段既有传统韵味又不被传统束缚的唱词。
这段唱词,堪称全剧最费心力的部分:前一秒还在喜庆大婚,下一刻便是声嘶力竭、捶墙痛哭,情绪转折需在瞬间完成。“林妹妹,唤你千万遍,寂静无消息。”这句悲凉台词过后,台下众人屏住呼吸,台上的陈丽君也筋疲力尽。
“这场戏后,紧接着就是一场大调度的戏,看戏的观众都替你担心,你怎么还有力气?”记者问道。
陈丽君回答:“作为演员,这是必须具备的能力。”
一板一眼的好,不如深入人心的真
陈丽君第一次“遇见”贾宝玉,是十几年前在“小百花班”读书时。当时,学姐们创作了一场《葬花吟》的小剧场演出,“只觉得好美、好浪漫”。
成为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演员后,陈丽君再回学校表演《葬花吟》,演着演着,不自觉就增添了难过与感伤,“突然觉得自己感受到他了”。
到了《我的大观园》,将近3小时的演绎,她真正体会到角色的沧桑变迁:元妃省亲时的天真烂漫、共读西厢时的少年纯情、被父鞭笞时的叛逆不屈、哀痛哭灵时的歇斯底里……一幕一幕转换,像走马灯一样勾勒出宝玉“为情而生、为情而死”的一生。
“就像宝玉挨打那场戏,当时的情绪是非常复杂的,既有对现实规则的绝望,有对成人世界的无奈,也有对至亲的妥协。这种情绪不是通过某句台词体现的,而是一句又一句不同情感的词,层层叠叠之后才呈现出来的。”陈丽君说。
从感知美到感知痛再到感知人,正是陈丽君对越剧表演的认知递进。
在许多人眼中,传统戏曲是成熟的、程式化的舞台艺术,唱念做打、苦练基本功也曾是陈丽君最重要的自我修炼。然而,要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跃,离不开自我的思考。随着经验越来越多,陈丽君对表演的思考也更加深入。“每一次的表演体会都不一样,每一次都有新的改善。”如今她更懂得:一板一眼的好,都不如深入人心的真,“最重要的还是成为角色”。
这个理念至今被陈丽君奉为圭臬。出演《新龙门客栈》时,她既研究角色的邪气,也深挖角色的睿智,极具反差感的“玉面修罗”贾廷一炮而红;在尹派经典剧目《何文秀》中,她一遍遍回看演出视频,小至眼神、大至飞跪都调整数遍;到了《我的大观园》,她阅读大量《红楼梦》相关文献、资料,和编剧不断沟通、调整,只为还原心中的贾宝玉——至情、至纯、至真,尊重所有人,也不背叛自己。
她说:“也许我还有很多不足,但是我会告诉自己,不要内耗,而是走近角色。”
传统戏曲不止是线上那只“被剥壳的小龙虾”
陈丽君饰演的许仙
除夕当晚,陈丽君又从贾宝玉变成了许仙:撑着油纸伞登上央视春晚,唱着“以千年换同舟,伞下共白头”。大年初一回到老家,她也没闲着,很快上传了一段名为“《白蛇传》的多重宇宙”的视频,联合同台表演的戏曲演员,向观众科普不同剧种的《白蛇传》——早在春晚排练之余,她就开始联系、策划了。
多年前,陈丽君曾在采访中提到,如果观众不在现场感受戏曲,就像在吃“被剥壳的小龙虾”,无法真正体会戏曲的魅力。可如今,她更意识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结合的重要性:2023年,越剧《新龙门客栈》在短视频助力下爆火出圈;2024年,她在热门综艺中传播越剧;2025年初,她身穿“非遗苗绣”长裙,在巴黎的舞台上表演越剧……“我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来,我为了宣传越剧、宣传戏曲而来。”她希望,传统戏曲不止是线上那只“被剥壳的小龙虾”。
不可否认,陈丽君已是戏曲界最具“流量”的演员之一:大戏落幕,观众席瞬间升起成片“灯牌”,粉丝大喊“安可”,她一遍又一遍地鞠躬谢幕;用最热门的DeepSeek询问“陈丽君究竟有多火”,出现的数据佐证包括“粉丝数在越剧演员中断层”“2023年搜索指数同比上涨超8000%”,等等。
然而,褪去流量和光环,陈丽君依然是朴素的:练功、演出、好好生活。她说,流量是一条忽上忽下的曲线,自己能做的就是想让大家对越剧的关注,停留得更久一点。
陈丽君与《环球人物》记者的采访结束于北京最冷的时节,摄像师一喊“卡”,她立马穿上羽绒服,直喊:“真是挺冷的。”两分钟后,她又脱下大衣,在另一侧录制起越剧科普视频,干净利索地做了个下腰的动作。
如她所说,越剧是工作,更是人生,“她一直陪着我,我也不会离开她”。
陈丽君,《我的大观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