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的日历中,正月十五这四个字,不仅是数字,是时序,更是盛大的节庆。这一夜,人们将迎来新年里第一个圆满的月亮,古人称之为元夕、元夜或者上元。唐代的韩偓在《元夜即席》诗中就将这个节日径称为元宵——元宵清景亚元正,赞叹元宵是仅次于元旦的美好时光。这样的美好时光,古人都会做些什么呢?
明月逐人来
《大唐新语》记载了一场元宵诗会。神龙元年的正月十五,京城举行盛饰灯影之会,朝廷取消宵禁,特许官民夜行。皇亲国戚、王公贵族、黎民百姓、商贾百工,纷纷出门夜游,观灯赏月。一时间车马喧阗,人潮如涌,人们只能摩肩接踵地随着大流向前行,连回头盼顾都不能,可见其热闹程度。如此盛况,怎能无诗!
当时的词臣文士数百人,纷纷赋诗纪胜,其中写得最好、被称为绝唱的是中书侍郎苏味道、吏部员外郎郭利贞和殿中侍御史崔液三位士大夫的诗词。苏味道的《》则是绝唱中的顶流: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元宵张灯结彩,宛若火树银花,将整个京城合拢在明丽辉煌的氛围中,灯火倒映在护城河,宛若星河,桥头铁锁一一打开,打开了宵禁,也打开了万民欢庆的热情。车马喧嚣,暗尘影影绰绰而去;月华如水,天光灯影逐人而来。花枝招展的歌伎献唱应景的《梅花落》为节日助兴,京城禁卫军今夜都不用执勤了,计时的玉漏也不要频频提醒时光匆匆,就让大家尽情流连在难得的狂欢之夜吧!
苏味道,唐代诗人。
苏味道是河北栾城人,与同乡李峤并称苏李,皆有政治才具,皆有诗名。二人又与杜甫的祖父杜审言以及崔融齐名,并称“文章四友”。苏味道得武则天器重,前后三次拜相。在唐中宗神龙初年被贬眉州刺史,病故后归葬故乡河北栾城。苏味道共有四子,三子皆入仕途。次子苏份未仕,留在眉山,其后代出了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文豪。
《正月十五夜》
唐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写下《正月十五夜》时,苏味道正值其仕途顶峰,此诗自然是气象高华、珠圆玉润。全诗四联,每一联都巧妙对仗。诗中有星火、有开合,有明暗、有去来,有梅李、有金玉,成为古往今来书写元宵最经典的篇章之一。这首诗中的“明月逐人来”一句,不仅在宋朝被词人李持正借用为一首元宵词的词牌名《明月逐人来》,更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被作家范烟桥写进了电影《西厢记》的插曲《花好月圆》——“浮云散,明月照人来”,被周璇演唱,流传至今。2014年的热播剧《北平无战事》中就多次唱起此曲,暗含剧中角色对和平与安宁生活的真切向往。
苏味道笔下的元宵盛况,到了唐玄宗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时法定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弛禁放灯,官民同乐。宰相张说写下了“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这句诗,既借花萼相辉楼标榜了唐玄宗与其兄弟手足相亲无间的情谊,更展现了开元盛世的长安太平气象。
月与灯依旧
到了宋朝,文化造极,欢娱鼎盛,元宵节放灯时间增加到五天,大城小邑都是家家灯火、处处管弦。开封、洛阳这样的都市,街头除了有变幻多姿的花灯、丰富多彩的娱乐项目,那些观灯赏月、漫游嬉戏的士女(古代指未婚男女,后泛指男女)人群也成为一道特殊的景观。
欧阳修也喜欢在元宵佳节凑热闹。在一代大家欧阳修的观念中,诗词文各具功能,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而咿咿呀呀演唱的曲子词是用来书写樽前花间的人情、风情、爱情的。欧阳修就曾创作曲子词来记录元宵节别样的风情,他在《生查子·元夕》中写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既然元宵连续五夜弛禁,市民百姓皆可自由夜行,那么,鬓影衣香的年轻男女,自然会珍惜难得的机会,在这轻寒时节的月光与灯影下,柔情似水,佳期密约,或情定终身,笑靥如花,或留下遗憾,泪湿衫袖,都是一抹难忘的青春记忆。
而在南宋辛弃疾的心中,诗与词已经并驾齐驱,诗中抒发的心志情感,同样可以在词作中表达,村野田园可入词,金戈铁马可入词,一腔落寞心事也可借元宵词来倾诉。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东风夜来催放的火树银花、吹落的满目星雨,都是辛弃疾在变着法儿地展示元宵放灯的盛况。接下来的声动、光转、鱼龙舞、香满路,这一系列动态表达,更洋溢着东风带来的勃勃生机。
我们能够感受到,辛弃疾的这首词所描绘的佳节胜境似乎超越了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在表情达意方面则又比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寄寓了更多难以释怀的自我心境。这心境,与辛弃疾的人生际遇密切相关。
辛弃疾的家族出自武功传家、世代为将的陇西狄道辛氏。辛弃疾出生在金兵铁蹄下的沦陷区山东济南历城,爷爷辛赞为他取名辛弃疾,既希望他无病无灾地茁壮成长,更希望他能像西汉名将霍去病一样建立保家卫国、恢复山河的不朽功勋。辛弃疾二十岁出头就在故乡聚众两千,高举抗金义旗,并以百万军中取敌将首级的气魄和实力斩杀起义军的叛徒,率众投奔南宋王朝。他向南宋皇帝上《美芹十论》,力主王师北上,抗击金兵,恢复中原,却被长期边缘化,或辗转各地任官,或赋闲乡野,满腔爱国报国热情和遍身文韬武略无处施展,英雄失路,疾首痛心,徒唤奈何。
这首《青玉案·元夕》的结尾,可以视为辛弃疾人生处境和心境的写照。梁启超称这首词是“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借三首宋词句描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即“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第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第二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第三境。
飞梦渡鲲洋
明代才子唐寅在《元宵》诗中说: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这有灯无月的元宵节,多少还有些谐谑打趣的意思。而在清末民初的丘逢甲心中,同样的情景却牵动起复杂的情思。
丘逢甲出生于台湾苗栗,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抗日保台志士,也是杰出的教育家和诗人。他始终胸怀建功立业的报国大志,曾在光绪年间中进士,不久即从京师返乡从教,培养人才。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他筹建义军抗日保台。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他血书“拒倭守土”,组织力量抵抗占领台湾的日军,最终难敌日寇,无奈挥泪内渡,回到丘氏在广东的祖居地梅州镇平,投身当地教育事业,关心民生疾苦,积极支持辛亥革命,并在1912年以广东代表的身份赴南京参加筹组临时政府。
丘逢甲离开台湾内渡到广东后,念念不忘收复台湾。他将自己的庐舍命名为“念台精舍”,为自己年满十五岁的三子丘琮专门选定了“念台”作为别字,更反复在诗歌中表达自己痛失故乡的心情,他曾在《春愁》诗中写道: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他又写下《元夕无月》:三年此夕月无光,明月多应在故乡;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诗中的“鲲洋”,指台湾海峡。他痛心疾首地感慨:这已经是离开故乡的第三个元宵佳节了,举头却望不见明月,明月应该是留在故乡苗栗县了吧。自己是多么希望一夜之间,能在梦中飞渡台湾海峡,在海天之间寻找那一轮正月十五的明月。
直到生命的尽头,丘逢甲依然期盼台湾省回归祖国,他留下临终遗言仍然是“葬须南向,吾不忘台湾也!”(作者单位:海南大学人文学院)
苏味道,苏洵,苏轼,苏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