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环球人物网>>国内
拂堤杨柳醉春烟
2025年03月26日10:51 来源:环球人物网-《环球人物》杂志 作者:海滨
小号 中号 大号

柳如信使,一到三月,天南地北的柳就有了绿意。有意思的是,在古代诗文中,“杨柳”往往不是分指杨树和柳树,而是指代垂柳。因此,“垂柳岸晓风残月”就变成了“杨柳岸晓风残月”,“拂堤长柳醉春烟”也变成了“拂堤杨柳醉春烟”,这样仿佛更富有诗意。

碧玉妆成一树高

提起咏柳诗,读过唐诗的人几乎都会想起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生于唐高宗时期,历仕高宗、武周、睿宗、玄宗朝,虽然仕途起起伏伏,宦海惊险莫测,但直到86岁还乡前还担任着太子宾客。当他辞朝归乡时,唐玄宗隆重地携朝中群臣饯别赠诗,极尽礼遇。

贺知章堪称大唐庙堂的一株“常青树”,他笔下的柳树可谓气象高华、春意盎然。诗中的碧玉一词,可以指代实物,也可泛指美好的事物或者精致高贵的男性与女性,尤其从南朝以来,往往指代青春美丽的女子。所以,首句就将柳树人格化了。第二句把柳枝比作绿丝绦,也是意味深长。绿丝绦非贫寒人家所有,何况万条,可见诗句暗含的高华气象。后两句故意设问作答,既描写柳叶之细长,又交待了和煦的春风才是裁剪出柳叶、催生出柳条、妆扮出柳树的“幕后英雄”。

赏柳、写柳、画柳是古代文人久盛不衰的传统,因自己种柳又写柳而青史留名的也不少,如柳宗元在柳州、欧阳修在扬州、白居易和苏轼先后在杭州。柳宗元曾被贬谪为柳州刺史,柳州的柳树本来很少,可柳宗元偏偏姓柳,此地怎能无柳呢!于是,柳宗元带领柳州百姓在柳江边、城内外遍植柳树,并写下《种柳戏题》: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

《种柳戏题》

唐·柳宗元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

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

柳宗元戏言道:我这个姓柳的柳州刺史,在柳江边种柳树。多年之后,大家在高耸参天的柳树下谈笑风生时,今天的种柳早已成往事。柳州的百姓看到柳树也许会思念我,但我惭愧没能为他们作出什么贡献。

柳宗元这是谦虚的说法。其实,他在柳州推行了大量德政:大面积植柳是保护柳江堤岸生态的良方,也为百姓带来了春夏的绿荫和秋冬的柴火;亲率官吏推广种植柑橘,增加了各家各户的收入;为百姓打井,解决了饮水困难;还有解放奴婢、重修文庙、兴办学堂……柳州的百姓在享受绿柳庇护、甜水滋润的同时,也接受了文化的庇荫和精神的滋养。

正是有了一代代如柳宗元这样心怀苍生的士大夫“前人栽树”,才有更多的“后人乘凉”。当散学归来的孩童在杨柳醉春烟的日子里开心戏耍,清朝的诗人高鼎不由写下了又一首咏柳名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未若柳絮因风起

写柳絮可比写柳树、柳枝、柳叶更具挑战性,以柳絮比拟其他物象,更是需要精巧构思。因此,中国历史上就产生了“咏絮才”的典故。

王谢家族是东晋时期的贵族。谢家门庭鼎盛,长子谢弈任吏部尚书、安西将军;次子谢据任东阳太守;三子谢安担任过宰相,指挥淝水之战,大破北方前秦苻坚的军队,东山再起、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成语都与谢安有关。

一日冬雪,谢家饮宴雅集,在座的有谢安及其诸多子侄。其中,侄儿谢朗是谢据的儿子,侄女谢道韫是谢弈的女儿。谢道韫兰心蕙质,嫁给王凝之为妻,王凝之则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家学深厚,工于隶书和草书,又擅作诗文,曾参加过兰亭盛事,谢道韫才情也不输丈夫,在这次家宴中表现出众。

谢安看到雪花飘舞的景象,以诗提问——白雪纷纷何所似?众子侄纷纷运思拟句,谢朗率先应对“空中撒盐差可拟”,获得众人称许;谢道韫则随口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话音刚落,谢安拍案称绝,认为侄女的诗句既以柳絮比拟了雪花的形状,又借风起渲染了雪舞的动态,更为寒冬增添了一份春天的气息。虽然谢道韫咏絮意在咏雪,但也的确道出了飘舞的雪花与柳絮之间的共同特性,这句咏雪诗也被默认为咏絮诗。此后,“咏絮之才”成了评价女性诗才横溢、诗艺高超的专用词。

《红楼梦》就写了一场精彩的群芳咏絮。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暮春之际,柳花飘舞,大观园里起社填词咏柳絮,黛玉、宝钗以及湘云、宝琴各作一首,探春与宝玉合作一首。其中,黛玉作《唐多令》: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宝钗作《临江仙》: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黛玉咏絮,以粉堕、香残的典故慨叹飘泊之人命薄可怜,草木本无情的柳絮竟也在美丽的春光韶华中白了头,不知今生谁拾谁收。宝钗咏絮,写出了蜂围蝶阵纷纷舞的蓬勃生气、任他随聚随分的洒脱旷达,留下了积极乐观竞进向上的自我写照。如果说谢道韫咏絮,是在客观生动地摹其形,那么黛玉、宝钗咏絮,就是投射了主观情感而传其神。

引得春风度玉关

柳与留谐音,垂柳的依依风姿与离别的依依不舍相类,烟柳的朦胧与别情的缠绵近似,所以,古人往往以折柳赠别眼前人,也以折柳寄远表达种种相思。刘禹锡说: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李商隐说: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秦观说: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无名氏说: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折柳引发的吟唱,有一部分被吸纳到源远流长的乐府《折杨柳》曲中,而后又被诗人们写进了诗歌中。比如,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王翰的“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回荡在这些诗句字里行间的,正是《折杨柳》曲。

从贺知章的《咏柳》到王之涣的《凉州词》,一正一反,暗含着同样的线索——杨柳与春风的关联。按照《凉州词》的表达,出了玉门关,一路沙碛、戈壁,见不到杨柳,也就没有了浩荡的春风,更失去了朝廷的关怀。

但总有人想试着改变,比如左宗棠。清代同治、光绪年间,为收复动荡的新疆并维护其长治久安,左宗棠从陕西、甘肃到新疆天山南北,金戈铁马,平境安民。同时,他又命令将士在沿途大道边种了上百万株柳树、榆树,形成数千里绿荫夹道的绿色走廊。西北军民称之为“左公柳”。后来,由左宗棠幕僚而官至陕甘总督的杨昌濬,在西行途中见此壮观情景,感慨万端,写下《恭诵左公西行甘棠》,盛赞左宗棠的丰功伟绩:上相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遍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功绩何止是收复了新疆,更是以“左公柳”防风固沙、庇荫军民,把春风从玉门关引到了天山南北。

如今,新疆哈密是全国“左公柳”保存数量最多、保存情况最完好的城市,当地修建了左公文化苑,照壁上刻录的正是这首咏柳诗。(作者单位:海南大学人文学院)


责任编辑:蔡晓慧
关键词:

贺知章,咏柳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