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土之上的问题,是中国最根本的问题。
去年一部纪传体作品《晏阳初》获得第六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奖,这部作品是四川巴中籍作家苗勇的心血。晏阳初也是巴中人,一辈子关注平民教育。笔者的高中语文老师,现在的巴中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刘华山写了一篇评论文章《评苗勇传记文学<晏阳初>的当代启示:平民教育运动与乡村振兴的世纪对话》。文章通过网络传播,引起了一波关于晏阳初的热潮。
笔者深受触动,便也信笔写了以下这些文字。
乡土:何以中国的解锁密码
何以中国?要解答这个问题,需要读懂每一片乡土,读懂中国人的乡土情怀,读懂了这些,你就读懂了中国人的坚韧,中国人的无畏。
我无法去揣测是什么触动了晏阳初先生,矢志从西方回到东方这片贫穷落后的土地,从零开始,从河北一个叫定县的地方,一点一点改变乡村的蒙昧,把底层的人们从由天信命中唤醒。我所知道的,他出身于四川巴中三江,一个山水秀丽之地。
时光荏苒,中国已经不是当初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乡土之上的人们早已不是只能依靠土地生存的愚昧者,他们各怀绝技,走南闯北。更多的乡土家园正在成为绿水青山中的金山银山,现代化农机、无人机、数字技术正在赋能乡村振兴。
我最直观的感受,当年我最想逃离的地方,现在成了我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那片乡土,脏臭乱穷已经成为历史的记忆,也早已脱离“回去走一天,出门靠脚杆”的窘境。每到春节,村里的道路就会堵车,家家都有汽车停在门口。
乡土中国的这些变化,晏阳初没有看到,但他一定曾经设想并相信今天模样。
老师:乡土中国的精神引领
乡土中国能够在短短一百年的时间里发生如此深刻的变化,其功在于教育,教育之功在于老师。
晏阳初是一个平民教育家,他的平民运动就是从教农民识字开始。这个真的很重要。中国乡土之上,人们或许没有文化,但是对于能识文断字的人,从来保持着足够的尊重。
晏阳初是老师,写《晏阳初》的苗勇也是老师出身,而写《评苗勇传记文学<晏阳初>的当代启示:平民教育运动与乡村振兴的世纪对话》的刘华山,同样是老师。他们三人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巴中农民。作为农民,他们都对乡土有着深厚的情感,作为老师,他们都有着深植血脉的家国情怀与担当,他们都想以一己之力,为自己的乡土,为自己的家国贡献一点什么。他们一直都在努力。
我的老师刘华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在巴中鼎山中学教书,班里绝大多数孩子都来自农村,当时他常常教育我们:读书是你们唯一能跳出农门,改变命运的机会。他还给没有车费和住宿费参加高考的同学拿现金,陪伴一名很有文学天赋的孩子一起留级重教高二,帮助毕业回母校实习的同学安排住宿……他说,他的目的很简单,能帮一个是一个。
那个时代,像刘华山一样的很多老师,让乡土中国之上的很多人有了不一样的人生。
再后来,慢慢发展进步的中国有了“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硬杠子,不让一个孩子失学,中国人口受教育程度全面提升。
AI:古老中国的力量加持
如果能与中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来一次时空穿越并对话,我最想问他的是:AI大行其道的今天,教育还有意义吗,老师会失业吗?
AI带来的恐慌是全面的,很多人都在惊呼,在惶惑,在忧虑甚至忧惧。
说实话,我在读到刘华山的这篇《评苗勇传记文学<晏阳初>的当代启示:平民教育运动与乡村振兴的世纪对话》时,我第一反应是:这篇文章是老师亲自写的吗?因为我知道,我的老师当年就曾经说他是述而不作,讲课没问题,很受学生欢迎,但他生性闲散,一般不动笔写东西。从文风看,确实又是他的手笔。于是我就与他进行了对话。他实言相告,他虽然已经退休,但学无止境,他在向AI学习。他下指令,让AI从各个维度给出了答案,然后他再结合他的理念与思想,对AI给出的东西进行综合处理,经过多次修改,才形成了这篇他自己觉得还差强人意的文学评论。我问他,如果让他打分,AI在这篇文章中占多少分。他想了一下说,可能15分左右吧。毕竟AI提供了更严谨的结构、更开阔的思路、更多维的解读。我又问他,如何看待AI,他说,的确是我们的好帮手,但是如果说AI能或者会取代我们人,是杞人忧天。
孔子会是否也会如此回答这个问题,我不知道。
老师同时告诉我说,他这次还向小儿子学习了。是小儿子教他学会了Deepseek这个AI工具,小儿子还在假期中通过视频连线实现了支教,辅导了巴州区梁永镇初级中学几位学生优化物理学习方法。他说,惶论AI,就视频连线这种远程学习都是他从事教育的时代所不敢想像的,但AI与一切数智都是工具,都是在加持古老中国一路向前向新,加持古老中国的年轻人在逐梦路上更高更快更强,加持古老中国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行稳致远。
而我更想说的,不管AI如何发展,时代如何进步,人还是核心,学不能停,永无止境。每个人或许先天不一,后天也殊异,但正是这种不一样,每个人才是最有个性的AI,每个人都是最独特的Deepseek。
晏阳初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