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全民健身中心,想找到余丽桥不难,她标志性的嗓音足以穿透10多片网球场。
正月初四,春节假期仅沉寂了3天的网球场又喧闹起来。跟随余丽桥学习网球的孩子一茬接一茬,这些孩子来自全国各地,训练从早上8时30分开始,下午5时30分结束,家长们就站在球场外看着孩子训练,日复一日。
68岁的余丽桥仍在教学。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将孩子送到这里训练的家长们,都了解余丽桥的辉煌。对于那些身处训练场的球员来说,余丽桥严格、强硬、脾气火爆,而在同事和学生家长眼中,余丽桥尽责、少言、不世故。
15岁时的一次巧合,余丽桥接触了网球,那时她不会想到,自己作为运动员、教练员会取得怎样的成就,更不会想到68岁的自己,在网球这条道路上仍未完待续。
“魔鬼教练”话不多
站在训练场中央,余丽桥躬身扔球,有时向左,有时向右。10多个队员排成一队轮番上前击球,每人5下。如果有人开小差没跟上击球的节奏,余丽桥会罚他们在一旁做5个俯卧撑和5个深蹲跳。
球员上前击球时,余丽桥会不断重复动作要领,如果有队员击球动作一直不对,她会逐渐变得暴躁,不自觉喊出武汉话。
气急之下,她直接拿起队员的球拍,再次做动作示范。如果下一次击球动作还不对,她会直接让这位队员轮空一次。
“她是那种很传统的教练员,非常严厉,如果接受不了,可以不把孩子送到她这里。”球场外从早到晚陪着孩子训练的家长们,都熟悉余丽桥的训练模式。
余丽桥的执教以严厉著称,她自己也知道,队员们都怕她。早年执教专业队时,她更被称作“魔鬼教练”。
2004年雅典奥运会备战周期,余丽桥担任中国网球队教练。在和雅典纬度与湿度相近的青岛进行集训时,余丽桥的高强度训练甚至引起了其他教练员的不满。
“每个人训练完就像从游泳池里捞出来一样,脱下鞋子就能倒出里面的汗,女队员就算来了例假,也是一样练。”当年集训的艰苦,余丽桥记忆犹新。
对余丽桥表达过不满的还有一些曾试图采访她的媒体人。余丽桥说,自己是个实事求是的人,不喜欢说假话,让她说不符合事实的话,她就把记者们赶走了。
严厉、强硬是余丽桥身上多年来的标签。离开网球场,生活里的余丽桥不爱争抢,话也不多。弟子李婷曾说:“余教练是个不爱替自己辩解的人。”如今,谈起当年弟子们对自己严厉执教的不满,余丽桥没有任何责怪,“她们在做最真实的自己,我接受最真实的她们”。
余丽桥的严厉,不只是当教练时,她当运动员时对自己也是如此。1975年,第三届全运会比赛中的一天,湖北省体育局一位负责人发现其他选手都离开后,余丽桥还在训练,就给她讲了“头悬梁锥刺股”的典故。自那以后,原本就严格自我要求的余丽桥训练更加刻苦。
在日后的教练生涯里,余丽桥把自己作为网球运动员时积攒的全部经验和方法,毫无保留地教给一代又一代。
李婷、郑钦文共同特点是“要球”
1957年,余丽桥出生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在家中六兄妹中排行老四。这一年,武汉长江大桥通车,父亲给她取名“丽桥”,意为美丽的长江大桥。
15岁时,她突然被通知去一趟中山公园。那时,余丽桥是学校篮球队队员,恰逢即将恢复建队的湖北省网球队来学校挑苗子,体育老师便推荐了她。
从没接触过网球的余丽桥,在第一次挥拍打球后就被挑中,经过一段时间训练,1973年湖北省网球队恢复建队时,余丽桥成了第一批进队选手。
此后,余丽桥的运动员生涯势如破竹。先后9次获得全国女子网球单打冠军,多次与湖北队友一起赢得全运会和全国锦标赛女团冠军。
“就是认真准备每一场比赛,我不喜欢服输,你能做到我也一样能做到。”余丽桥说自己就是举国体制下培养出的运动员,生活、训练很单纯,当年在外比赛不能回家时领导还会慰问运动员父母,很有人情味。
为国争光,是余丽桥心里最朴实也最浓烈的想法。成为教练后,余丽桥也是这么做的。
1985年,余丽桥来到湖北省体工大队担任网球教练,她精心挑选了一批1980年左右出生的小孩,从最基础的网球动作教起。那一批小队员里就有李婷。到2011年临近退休时,郑钦文也跟随她学习网球。
在余丽桥看来,李婷、郑钦文等后来取得巨大成就的运动员,性格、成长路径全然不同,唯一相同的是她们都“要球”,就是在眼看接不住的情况下,还会不顾一切迎上去“救球”。
“教练就像是雕塑家。”余丽桥这样形容网球教练的工作。面对众多学习网球的孩子,先放养,一旦这个孩子被选中,教练员就像是一位雕塑家,要不断去打磨运动员的技术、本领,对运动员负责。
早年,一位弟子有一个去美国网球学校打球的机会,但奖学金有限,余丽桥就跑到省队申请了1000美元,并说服领导如果出了岔子,这1000美元就从自己每月的工资里扣还。那时,余丽桥每月的工资不到300元。
“外面的网球教练一个小时收费2000元,余指导想赚钱很容易的,但她没这么做。”一位来自上海的家长告诉记者,女儿从2023年开始跟着余丽桥训练,每年寒暑假甚至7天长假都会来武汉,余指导的年龄比女儿外婆都大,在训练场上却不知疲惫。
带队夺得中国网球奥运首金
在李婷、孙甜甜为中国网球摘得第一枚奥运金牌的历史性突破前,少有人记得余丽桥带着队员参加过2000年悉尼奥运会。在中国网球迎来第一次高光时刻前,余丽桥经过了漫长等待。
备战悉尼奥运会周期,为了能够让弟子们迅速提高成绩,余丽桥带着她们开始了“闯世界”的生活,四处打比赛、攒积分、刷排名。由于经费有限,大家只挤在一间房,运动员睡床,她打地铺。“那个时候我们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是,像是从灰土堆里扒出来的人。”
本以为拿到悉尼奥运会入场券后,突破会再次到来,余丽桥没想到,自己执教生涯的第一届奥运会如此煎熬。
这届奥运会,余丽桥既是网球主教练也是领队。“每个比赛日晚上,各支队伍的领队都要集中开会,汇报这个比赛日的比赛情况,下个比赛日的安排。”
余丽桥形容每晚参会的感觉像是“过堂”。这届奥运会,因为自己的队员在比赛首轮就被淘汰,而在其他诸多项目上,中国队都创造着历史,这种对比让余丽桥陷入愧疚和自责中。
进入雅典奥运会备战周期的余丽桥,训练强度和要求越来越高,彼时国家网管中心主任孙晋芳还收到了不少教练员对余丽桥的投诉。“当时孙主任找我谈话,说训练时间能不能调整一下,我说我们按部就班训练,能打赢吗。”余丽桥说话直,把几位前来调解的领导都驳了回去。
雅典奥运会上,李婷和孙甜甜这对搭档抽签遇到的首轮对手就无比强劲:四项大满贯赛女单冠军得主大威廉姆斯和当时WTA世界排名位居前十的名将鲁宾。所有人都来问余丽桥,这可怎么办,前八名肯定是进不了了。余丽桥只说:“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那时,余丽桥的大姐甚至劝她:“别去了,去了也没结果,有那个时间不如在家陪陪儿子。”那一年,余丽桥的儿子读高中,长期由大姐照顾。
在李婷、孙甜甜夺得金牌的夜晚,余丽桥在教练席上平静地看完了比赛。在那个创造中国网球历史的时刻,余丽桥没有加入欢呼的人群,她独自起身走向更衣室,洗了一个澡。回到座位上时,颁奖即将开始,她注视着颁奖台,唱完了国歌。
也是这一年,第一届中国网球公开赛如期而至。此后的20年里,中国网球薪火相传、蓬勃发展。
家长建议提高训练费用被怼回去
退休后,余丽桥没有让自己停下来,而是继续拿起教鞭,将喜爱网球的中小学生作为培养对象。武汉市体育局为此将江汉二桥体育训练基地网球馆提供给余丽桥使用,直到去年底合约到期。
眼下,余丽桥和团队不得不新建一块训练场地。在新场地投用前,他们只能在过渡场地内将就:不少家长租房地离球场较远,教练员就自己开车接送,中午没有午休的地方,包括余丽桥在内的教练员就让孩子们在自己的车里休息。
“我们走到哪儿,家长们就跟到哪儿,不少家长知道我们训练忙,主动帮忙操心新场地的建设。”曾叔跟着余丽桥有10多年,负责训练以外的所有协调工作。他说,曾有家长建议余丽桥,可以适当提高训练费用,别让自己人吃亏。余丽桥笑着怼回去,“你以为学网球的都是家里有矿的”。
曾叔说,余丽桥是个节俭的人,当年做教练时发的很多衣服和鞋子,她舍不得扔,全都留下来。来学网球的孩子里,有的家境不算好,她就把这些衣服鞋子拿出来,“有一次拿了40多双鞋子,跟孩子们说谁能穿谁拿走”。
相比和球员们相处的时间,余丽桥陪伴儿子的时间几乎没有。儿子读中学时,因为实在无人照顾,儿子的班主任一度在余丽桥家住了10个月。一次,余丽桥从外地回家,发现儿子因为一件事跟她撒了谎,余丽桥气得当场就踢了儿子一脚。除此之外,余丽桥再回忆不起更多和儿子相处的细节,也不知道儿子的喜好、厌恶,“我真的,不太了解他”。
余丽桥说,自己一辈子只干了网球一件事,但也干得这么曲折。那些曲折曾让她感到愤怒、不甘和遗憾,现在,她笑着调侃自己,“我这个人智商正常,就是情商低”。
余丽桥,网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