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一事,自古有之,相亲的形式也不断与时俱进。随着生成式AI技术的发展,许多年轻人对使用DeepSeek来进行情感方面的分析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们热衷于借助DeepSeek测算出自己“最佳伴侣”的画像,或者干脆将DeepSeek当作一位专业的情感分析师,向其提供自己的相关信息,从而获取择偶定位以及婚恋方面的建议。
AI匹配婚恋其实并非什么新生事物,说白了就是升级版的“大数据相亲”。几年前,就有婚恋交友节目通过分析男女嘉宾个人微博、浏览的网页、喜欢的电影等网络足迹,来分析其恋爱观、婚姻观、性格习惯等,基于此对男女嘉宾进行匹配。一些基于大数据的婚恋app也纷纷上线。据调查显示,70.9%的受访者看好大数据在青年相亲交友领域的应用,77.9%的受访者有兴趣使用大数据婚恋交友平台。
相比于之前的婚恋app,AI“恋爱军师”的数据分析能力可能更加出色,它能够处理海量的数据,包括用户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生活习惯等多方面信息。AI能够根据用户的个人偏好和需求,通过复杂的算法和模型,量身定制匹配方案,为用户提供高度精准的潜在伴侣建议。
但AI“恋爱军师”存在诸多弊病。在个人信息经常被泄露、信息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形下,采集用户数据的真实性和安全性本身就是一个重大隐患。而且,任何一个AI大模型都依赖于它输入的数据,而这些数据的维度是有限的。就如同生活中的诸多细节,是目前的数据无法采集到的。一旦数据失实,差之毫厘难免谬以千里,导致采错数据嫁错郎。即便数据真实充分,诸如气质、情感、价值观等感性的东西也无法量化测量,过于依赖相信大数据的作用,很可能会错失真正的意中人。
借用DeepSeek等AI工具进行恋爱分析,也只能起辅助作用,但我们也不能过分夸大其作用或将其视为唯一的依赖。AI匹配婚恋再怎么数据化,终究是根据既有事实理性分析后的结果,可是相恋、相爱偏偏又充满了偶然性、主观性,很多时候没有那么多的道理、逻辑可言。
总而言之,在使用这些AI工具时,我们应该保持理性思考和审慎态度,把AI当作一个思考的辅助者。要想寻找完美伴侣,还是需要个体的努力,需要面对面的深入交流,这样才能增加共振的可能。
AI,婚恋,DeepS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