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第一次接触科技创新研究,是在二十多年前。彼时,我在中国人民大学读博,学习了大量中外科技创新资料,负责并主笔“中关村智力资源整合与创新体系”研究,相关研究成果收录在《面向21世纪的中关村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一书的中关村智力资源的整合与创新体系中,之后该成果又进一步加工为学术论文在C刊《科学管理研究》发表(张亚明,陈禹智力资源整合与创新体系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3(4):29-34),随后又被全文收录到《中关村发展蓝皮书:提升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中借鉴篇四:有效整合智力资源,完善中关村创新体系。
自此,我与科技创新正式“结缘”。此后,我带领团队立足科技创新展开常态化学术研究和决策咨询服务,逐渐形成研究规模。
从2019年开始,在参加省市政协专题调研基础上,我带领团队在科技创新板块取得丰硕研究成果。相关课题方面,团队已完成10余项省市级课题,其中包含1项援疆项目;相关咨政报告方面,团队撰写20余篇报告并获得省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或被省教育厅等部门采纳;相关论文方面,团队在《科研管理》《中国科技论坛》《软科学》等高质量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这些研究成果,是团队深耕科技创新领域的见证,也为我决心写好专著《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效率评价与产业化对策研究》提供了底气。该专著自2020年着手策划、调研和编写,从拟定大纲、反复推敲论证到完成初稿,再到最终定稿,期间广泛听取专家意见,最终使本书整体架构更完善,内容更丰富。
该专著全书分为8章:第1章和第2章对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包括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典型模式与经验;第3章至第5章基于河北省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实践,综合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和SWOT战略分析法详细分析了河北省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现状、水平和内外部条件;第6章和第7章分别介绍了河北省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数字经济影响和政策工具运用策略;第8章针对河北省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面临的难点问题,提出了四条发展路径。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高效推进,离不开以数据为基、多维考量的效率评价,离不开全方位、深层次的数字技术,也离不开精准聚焦、动态调整的政策工具。一是效率评价发挥“导航仪”作用。通过效率测度构造全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效率的空间格局,剖析具体省份的排名与自身发展困境,并选取特征向量中心度较高的地区为标杆,多措并举加速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提质增效”。二是数字赋能发挥“助推器”作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在项目选题、成果管理等方面提升了科研效率,通过智能匹配供需、预测市场趋势等方式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进程,数字经济拓展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融资渠道。但与此同时,数字“鸿沟”和数据安全等问题也需要多加注意。三是政策配置发挥“压舱石”作用。政策工具从多个维度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施加影响,既提供有力支撑,也带来一定挑战。尽管当前政策内容涵盖较为全面,对成果转化效率具有一定提升作用,但仍存在政策工具结构欠佳、使用频率差异较大、与创新价值链特征缺乏协同性等关键阻碍。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对于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意义重大,本书为探索这一关键议题提供了明晰的指引和深刻的洞见,它汇集了我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成果,是在大量前期研究基础和高质量成果支撑下的产出。本书紧密贴合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求,通过深入剖析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难题,提出科学有效的提升路径,助力高新技术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产业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相关学术领域和实践指导层面都彰显出重要价值。
我相信,《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效率评价与产业化对策研究》一书不仅会为科技创新领域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也为更好地将理论成果应用到实践提供了实际案例参考。期待更多人关注和借鉴这本书的研究成果,我也会在后续的研究中继续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对本书进行进一步的修订与完善,持续贡献智慧与力量。(作者系燕山大学教授)
张亚明,《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效率评价与产业化对策研究》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