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演林超贤在北京接受记者采访。(陈浩/摄)
2025年春节档大片云集,神仙打架。更有意思的是,续集扎堆——《哪吒之魔童闹海》《封神第二部:战火西歧》《唐探1900》,作为“行动”系列的第三部,继《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之后的《蛟龙行动》正奋力突围。
7年前,《红海行动》以36.5亿票房逆袭拿下当年春节档票房冠军,导演林超贤由此获得百花、金鸡、华表三大重要奖项,成为香港北上导演中的佼佼者。
“怎么适应内地?其实是我比较幸运,每当有机会出现的时候,我不会想太多,就是抓住它。”林超贤说。这位典型的香港电影人,师公徐克,师父陈嘉上,1991年作为《逃学威龙》的副导演正式入行,动作警匪片曾是他的拿手好菜,因为拍摄现场总是玩命冲在前面,所以人送外号“魔鬼导演”。
北上后,从《湄公河行动》到《红海行动》再到《长津湖》《蛟龙行动》,林超贤又成为鲜有将主旋律拍得刺激、好看、扛票房的导演。如今人到60,回首职业生涯,有哪些得与失?对电影的热情是否依旧?“行动”系列是否有续集?以下是林超贤与人民文娱记者的对话。
“造”一艘核潜艇
人民文娱:作为《红海行动》的续集,《蛟龙行动》是在什么契机下立项的?
林超贤:《红海行动》是一个高强度的拍摄过程,拍完后得知蛟龙小队的故事可能要有一个延续的时候,我作为导演其实心里没太大把握,因为不知道还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以呈现。
2022年左右,《蛟龙行动》正式立项,核潜艇题材在这个时候被提出来,我感到很兴奋,但是兴奋过后,回到导演身份,又很忐忑。纵观我的职业生涯,对于核潜艇非常陌生,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拍摄经验。但也正是这样,让我更加珍惜这个机会,有关核潜艇的军事题材影片没有在国内被拍出来过,这样的机会不容易碰上,所以我希望能把握这第一次的机会。接到任务后,我就整天在脑袋里构思剧本,故事从哪里入手,怎么发展,想了很久。
· 此次《蛟龙行动》中,蛟龙小队有新面孔也有老朋友。
人民文娱:说到剧本,不同于《湄公河行动》和《红海行动》以真实事件为背景,这次《蛟龙行动》的设定是近未来,为什么?
林超贤:首要原因就是,现实中关于核潜艇的交锋基本还没有出现过,所以我们必须要从电影的角度去想,在故事发生的时间上做一个调整。《蛟龙行动》讲述了未来某日,中国海军龙鲸号潜艇与蛟龙小队协同作战,与敌方展开一场惊心动魄、攸关生死存亡的深海决战的故事。
对于电影创作来说,以真实事件为背景有它的好处,但也有不好的地方。比如有时候创作上你不能脱离真实情况太远,想象就会受到限制。所以这一次《蛟龙行动》的故事发生在近未来,我感到自己的创作空间一下子就被打开了,有机会追求一种更极致的艺术表现手法。
大家一听近未来好像很科幻的感觉,其实不是。因为《蛟龙行动》本质上仍然是一部军事题材影片,我们必须保证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有据可查的。
· 《蛟龙行动》剧照。
人民文娱:关于核潜艇“龙鲸号”的真实细节,剧组拍摄前期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如何保证专业性?
林超贤:我们差不多做了9个月的案头工作,找国外的相关题材影片来看,请了一些潜航器专家、海洋问题专家,还得到了海军方面派出的专业人士的支持。
前期的准备工作完毕后,我们马不停蹄地奔赴山东青岛,开始按照1:1的比例用钢铁动手建造核潜艇。建造的过程我全程参与,我可以说,观众现在在电影里面看到的、潜艇里面的几乎每一个仪器都非常逼真,它们都是我们根据专业资料复刻出来的。
我们最终打造了4艘核潜艇,其中龙鲸号是最完整的。《蛟龙行动》中有个一镜到底的长镜头,观众可以跟随年轻官兵的步伐,从外部环境到三层内舱,一窥龙鲸号的秘密。
实际拍摄时很有意思,因为龙鲸号过于庞大,影棚装不下,剧组找到了一片足够开阔的空地,住在周围的居民突然见到一个潜艇出现在陆地上,大家都很好奇,以为是军方有什么行动。
· 《蛟龙行动》剧组复刻核潜艇。
“逃过一劫”
人民文娱:《蛟龙行动》有很多水下的镜头,拍摄难点是什么?
林超贤:我们现在能看到的绝大部分同题材影片,镜头转到潜艇里或者水下的时候,画面就变得黑漆漆的,什么也看不清,这一次我希望观众可以一览无余——海底地形究竟有多复杂,潜艇怎样根据地形制定对敌策略,双方交手的详细过程是怎么样的,等等。因此,大量的水下拍摄必不可少,过程并不容易。比如《蛟龙行动》中有一段戏是发生在被水淹没的一个潜艇里,演员们要下潜到18米深的水底,因为水压非常大,承载核潜艇的土方随时面临坍塌的可能性,一旦发生这样的事情,里面的人基本没机会逃生。另外,水下拍摄,供氧也是必须重视的安全问题。拍摄过程中,大家心理压力都很大,尤其是保障演员安全的工作人员,他们胆战心惊。最后拍完水下的戏份,大家开玩笑说终于“逃过一劫”。
· 在片场,导演林超贤总是身先士卒下水拍摄。
人民文娱:《蛟龙行动》的特效制作过程是怎样的?
林超贤:《蛟龙行动》的特效制作也是非常艰难的一项工作。为了更有效率,我们基本上是拍完一部分戏,就同时进行后期特效包装。关键在于,国内鲜少有特效公司做过海底特效,可能外国团队经验比较丰富,但是考虑到语言沟通、文化差异,我们最终还是坚持用中国本土团队。大家都是慢慢摸索,中间走错了好几次,最痛苦的就是已经做了一半,拿来一看,效果不理想,又要重新返工。所以说《蛟龙行动》也是对中国电影工业特效制作的一次考验。
人民文娱:电影杀青那天是什么样的感受,您还记得吗?
林超贤:因为我们有一部分戏是在香港拍的,所以最后是在香港杀青的。杀青那天,我感到身心似乎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旅程,以前的戏杀青后很开心,但这次《蛟龙行动》交出去之后好像还沉浸在一种麻醉感里,无法自拔,很奇怪。
其实每一次做电影,我都很难去期待票房会怎么样,尤其是这种重工业、大制作的类型,观众盯的问题也多,每个参与到项目里的人都有压力。作为导演,我的工作就是把它拍好,让观众看片的时候,觉得你是达标的。
你现在问我"行动"系列会不会有续集,我很难回答你。对我来说"行动"系列就像一次次不可能完成、却又必须完成的任务,这次任务关于核潜艇,上次任务是去红海,再上一次是湄公河,我就像蛟龙小队的成员一样,珍惜每一次挑战自我的机会,不辱使命,完成任务。
创作是人生的映射
人民文娱:追溯您的主旋律题材导演经历,可能从2009年开始在香港拍摄的"廉政行动"系列是个开端,主旋律影片的商业化,您有什么经验?
林超贤:"廉政行动"系列我拍了很多年,我很荣幸有这样的机会,通过拍影视作品为社会做一点事情,我自己也从中积累了很多经验。我觉得最大的诀窍可能就是,做事情不要想那么复杂,有人会觉得拍主旋律影片吃力不讨好,是浪费时间。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不一样,对我来说如果这件事是值得的,我就会去做。
做事情不要想那么复杂,还有一层意思是说,我本身是一个商业片导演,那我就认认真真地面对市场、面对观众,不管是不是主旋律,我都要把作品拍得好看,让买票进电影院的观众得到他想要的观影体验。
当然有时候也会碰到把关上的难点,但问题也不是不能解决,技术上的处理我不会把它当成障碍,这条路不通换一条路走就行了。
· 主旋律影片《长津湖》,林超贤是导演之一。
人民文娱:您是做陈嘉上导演的副导入行,后来拍了很多经典警匪片,您的创作理念是什么?
林超贤:1991年,我作为副导演参与了电影《逃学威龙》的拍摄,这是一部绝对的喜剧片。我现在都记得,在片场的时候陈嘉上导演是一个非常认真、理性的人,他还比较内向,我比较感性。所以做副导演那时候,我都是冲在前面帮他排除万难,我们两个人搭档得非常默契。
后来,自己开始做导演了之后,我发现创作其实很多时候都是自己人生的映射。当时你整个人的思想活动是怎么样的,你就会拍出什么样的电影,你的生命跟作品是连在一起的。
比如我拍《证人》《线人》的时候,是在事业低谷期,比较悲观,所以影片看起来很压抑、阴郁。后来到《激战》《破风》的时候人生去到了另外一个境界,从痛苦中走出来,状态豁然开朗。特别是《激战》,有些观众看了之后很受鼓舞,我听到这样的反馈很开心,说明大家都希望可以用自己的能力去冲破内心的难关,冲破眼前的障碍。
· 电影《激战》海报。
人民文娱:2025年您步入花甲之年,未来有什么新的创作计划?
林超贤:《蛟龙行动》正在上映,现在回想起整个拍摄过程真的压力非常大,眼下可能想放松放松。虽然要60岁了,但我觉得自己其实没什么变化,有人说做我们这行,时间长了慢慢就会没有以前的冲劲儿,但我自己现场拍戏还是喜欢冲在最前线,感受着肾上腺素飙升带来的愉悦感,感受着创作带来的痛苦、艰难,不停地否定自己、跟自己打架,直到交出一张满意的答卷。现在做电影不再像以前那么容易了,很多人都会问,是不是电影已经不能再拍下去了?在我看来,电影什么时候都有存在的理由,只不过我们的观众要求越来越高,怎样把电影拍好才是中国电影人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因为观众往前走,我们也要继续跟他往前一起走才对。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