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观点
反向春运,何以越来越流行?
2025年01月23日10:46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微信
小号 中号 大号

春运大幕拉开,返乡人群浩浩荡荡涌入车站。年过六旬的王春喜和老伴却在“逆行”:经过近21个小时的车程,他们从老家吉林长春抵达江苏苏州,拎着装满红肠、木耳等年货的大包小包,准备在女儿工作的城市过个别样春节……

从“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到“我来到你的城市”,“反向春运”正在90亿人次的跨区域流动中掀起新风潮。

不仅有父母探访身处外地的儿女,还有大家族集体出行到年轻人工作地过年。有数据显示,2024年春运,60周岁及以上人群出行量同比增长近30%,更多老人选择前往子女工作地团聚,他们来自四川、河北、湖北、湖南等省份,目的地则多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大城市。

1月14日,春运大幕开启,旅客在重庆西站进站乘车。新华社 图

这样的路线图,画出了爱的足迹。“反向春运”的终点站,是一个叫“团圆”的地方。而这个地方,已经不需要区分何为“故乡”、何为“异乡”。

“反向春运”不是今天才有的事。20多年前,我在外地从军,经常春节留守,无法回家乡过年,父母便坐一夜的绿皮火车,千里迢迢到我的驻地城市,和我们一家人团聚。10多年前,我的岳父母也曾“反向”到南京、深圳,和子女一家共庆除夕。如今,“反向春运”已从零星行为变为流行的过年方式,在广阔大地上掀起更宏大的波澜。

从“父母在,不远游”,到“志在四方”;从“父母在,故乡在”,到“我心安处即故乡”。多年之间,国人的故乡观念、返乡意识、亲情联络,都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心中拆除观念的门槛和情感的篱笆,打破各种“老规矩”,以开放的心胸实现即时性、便利性的情感连接。

“反向春运”带来的最大好处,是以往春节容易“空城”的地方,人气在增加。以往,我所住的小区楼栋,一到春节就十之八九“空房”。然而,临近蛇年春节,小区里早早就出现了在儿女的房子里安顿下来等待过春节的父母,而且越来越多。地铁上,操着外地方言的老人也越来越多。不同乡土情结、民俗文化的交融,让我们这些“原住民”颇感新奇、有趣。

1月14日,在太原南站,一名小乘客拿着福字在候车大厅拍照留影。新华社 图

“反向春运”首先源于人口迁徙大潮的推动,体现出人们观念和情绪的鲜明变化。固守乡土不再被视为一种理所当然,“到外面看世界”成为更多人的选择。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独自在外打拼的子女往往无法做到每年都回家过年。在这种情况下,家人千里的奔赴,目的地不再限制为炊烟升起的地方,而是拓展为亲情生长的地方。

老人的支持,也为“反向春运”减少了阻力、提供了动力。不同于过去总要求子女必须过年返乡,很多父母已经认识到,既然子女的新家也是家,自己动身去新家过新年又有何不可呢?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在哪过年都没区别。何况,四通八达、越来越密集的高铁网络和航空线路,让“反向春运”变得不再舟车劳顿、风尘仆仆。

“反向春运”还有更独特的意义。一些子女常年在外工作,较为独立,也习惯了便利的城市生活,回到老家往往要在生活习惯和人情世故上作出一些调整,短期内难免不适应。父母反向登门在子女家过年,年轻人可以保持日常的生活节奏,避免被家乡的礼节所累,还能带父母走走逛逛、开阔眼界,体验大城市的美景美食。这种更注重小家庭、轻量化、深度交心的过节方式,也将成就两代人心灵上的双向奔赴。

当然,这中间也难免有种种“妥协”,但是在相互体恤、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商量着定,在他乡构筑爱的共同体,就不是难题。对于辛劳了大半辈子的父母来说,“反向春运”也可以是一场“微度假”。“反向春运”火了,但中国人对于亲情的珍视、对于团圆的渴盼,是每年春运不变的主题。

■相关报道

一群银发族在春节前夕选择“逆向团聚”|新春走基层·走笔

1月20日,距离农历除夕还有8天时间,从上海虹桥始发的G1651次高铁列车上,返乡过年的务工者们满满当当坐了一车厢。人群中,几位两鬓斑白的老者尤为显眼,他们从老家出发,前往儿女们工作所在地“逆向团聚”。

1月20日,列车长雷燕提醒车厢内的年长旅客下一站到达时间。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颜之宏 摄

人群中,列车长雷燕穿梭其中,逐一提醒年长旅客下一站的到达时间。“这两年春运明显感觉年长旅客多了起来,大多数是去孩子所在城市过年的。”雷燕说。

“我的两个儿子都在厦门做电商生意,跟我说太忙了,没法回家过年。”60岁的林文萍来自福建三明,农历腊八过后,她准备了不少年货,没想等到的是孩子们“不回家过年”的电话。

既然孩子回不来,那就去他们那儿。对林文萍来说,什么都不能阻挡她与孩子们过个团圆年。于是,林文萍买了车票,一个人从老家坐高铁到厦门和孩子们团圆。

跨山入海,满怀期待。作为在山区成长起来的孩子,林文萍的两个儿子从小就立志要“走出大山”。在经历了艰辛困苦后,孩子们的梦想实现了,他们在厦门的事业越做越红火。游子的事业地,成了母亲在春节前的新“归途”。

交通技术的快速发展,虽然打破了地域限制,但是并不能缩减孩子们工作的时间,单单指望孩子“回家看父母”,在某些情况下并不现实。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全国空巢老人人数早在2021年就已突破1亿人。一边是子女谋生的迫切需要,一边是老人谋爱的情感寄托,于是,“空巢老人们”开始在春节前“逆向奔赴”。

随着高铁路网建设和服务升级,老年人的出行也更加便捷。“过去从温州到厦门要坐一整天火车,现在三四个小时就到了。”今年75岁的郑雪云和老伴在1月17日从老家温州出发,只花了半天时间,就安全到达女儿在厦门的家中。

这次“逆向”到厦门过年,老两口也揣着自己的新年心愿。“我的外孙快30岁了,还没找对象,我们来就是要‘督促督促’他。”郑雪云的外孙已然是妥妥的“厦二代”,由于平时工作繁忙,一直都没谈对象,这也成了老人家的一桩“心事”。

透过老人的目光,“隔辈亲”的宠溺几乎溢出眼眶。

记者了解到,由于二位老人在车上没有亲属陪伴,老人的女儿在铁路12306平台上申请了重点旅客服务,从进站到上车再到出站,全程都有铁路工作人员提供服务。

1月20日,列车长雷燕在厦门北站引导年长旅客出站。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颜之宏 摄

今年春运期间,铁路部门将为选择“逆向团圆”的老年旅客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务保障。自今年春运大幕开启以来,南昌铁路局福州客运段厦门动车队已保障包括“无陪伴老人”在内的重点旅客204人,这一数据较平时有较大幅度提升。

据该队党支部书记刘峰岩介绍,年龄超过65周岁的无陪伴年长旅客,其本人或亲属在乘车前6小时,通过铁路12306网站或App的“重点旅客预约”栏目进行服务预约。预约成功后,铁路工作人员将为其提供便利进出站、优先安检、优先验证、优先检票、引导帮扶、协助乘降等保障服务。

来源:综合1月22日《新华每日电讯》(作者:颜之宏)、澎湃新闻评论(作者:伍里川)


责任编辑:蔡晓慧
关键词:

反向春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