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课程回顾】王守常:中国的智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巩固中华民族文化根脉
2024年12月09日10:34
小号 中号 大号

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28日下午就建设文化强国进行第十七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如何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展示和提升中国的文化自信?2024年11月12日,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原院长王守常莅临“人民学习”演播室,为广大党员干部、企业家带来了《中国的智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巩固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精彩课程。

立足中华文化的精髓与价值,王守常引经据典,围绕中国智慧的内涵,为参与学习的广大学员带来了系统的解读与思考,让学员们在回归历史环境下重新认识经典中的智慧要义。

一、敬意地理解中华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王守常表示,我们要敬意地理解中华文化,“传统”与“现代”不是二元对立,传统就在当下。在学习世界先进文化的同时,也要从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将传统文化的精华发扬光大。他指出,在读书的过程中,要避免断章取义、语境误读、注疏传义、混淆政治批判与理论批判等错误。

二、何谓中国的智慧?

1.何谓“中国”

周灭商后建都洛阳,“中国”开始有国家中央之意;《战国策》提到“中国者,聪明睿智之所居也……”,强调其在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重要性;新疆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体现了汉代时的“中国”认知;宋代石介《中国论》从地理位置、文化制度等方面阐述“中国”内涵……

王守常认为,“中国”不只是地理的概念,更是文化的概念。他表示,我们要建立对“中国”最深概念的认识,即“文化和文明”。理解“中国”,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梦”。

2.何谓“和谐”

“和”最早出现在音乐文献。因其与自然和谐一致,音乐追求“和”的境界。“和”具有社会教化功能,此后“和谐”概念延伸到人品、家国等方面。

“和”与“同”存在区别。“和”代表多样化、多元化;“同”意味着一致化、同一化。“和实相生,同则不继”,“和”背后蕴含的多元化更加符合事物发展规律,而“同”强调的一元化则违背了事物发展规律。

王守常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和”的阐释,道出了“和”丰富且深刻的内涵,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他强调,“和”不是抹杀差异性,而是强调多元性。多样化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3.何谓“智慧”

“中庸”是最高道德规范与思维方法之一,强调道德与智慧结合,体现一分为三的思维,如“叩其两端,持其中”“宽猛相济”等理念,在中国古代社会治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王守常指出,中庸是折中调和,也是思考问题的方法。它揭示着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异。


责任编辑:蔡晓慧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