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国内
苏麻喇姑,清廷宫女的天花板
2024年12月08日13:01 来源:环球人物网-《环球人物》杂志 作者:邱文虎
小号 中号 大号

苏麻喇姑画像。

清宫剧一直是古装影视的热门题材。不过,大部分清宫剧都聚焦皇上王爷、娘娘格格,宫女总是以配角身份点缀剧情。事实上,清朝有一个活成大女主的宫女,也是最为人熟知的清朝宫女——苏麻喇姑。剧里,她时而是孝庄文皇后最忠心的奴仆,时而是康熙青梅竹马的发小,时而还会和多尔衮来段爱恨纠葛……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她也是最常被剧“魔改”的清朝宫女。

然而,真正的苏麻喇姑,不需“魔改”就已足够传奇:身为宫女,她见证清太祖、太宗、世祖和圣祖四朝飘摇,陪伴顺治、康熙两代帝王成长,是孝庄最信任的姐妹,死后更被史无前例地按“嫔”礼规格下葬,堪称清廷宫女天花板。

孝庄、顺治的“战友”

苏麻喇姑名为“苏麻喇”,“姑”是清宫对她的尊称。约在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前后,苏麻喇出生在科尔沁大草原上的一户贫苦牧民家。父母给她取名为苏墨尔,蒙文意为“毛制的长口袋”,苏麻喇则是满文中“半大口袋”的意思。

因天生聪明俊俏,苏麻喇很小就被科尔沁的贝勒府相中,成为贝勒寨桑的二女儿布木布泰的贴身侍女——这位布木布泰,正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孝庄文皇后。

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13岁的布木布泰与34岁的皇太极在盛京(今辽宁沈阳)成婚,苏麻喇也作为陪嫁开启了皇宫生活。为了在皇室立足,布木布泰和苏麻喇主仆刻苦学习,很快掌握满语。苏麻喇更是天赋惊人,不仅熟练掌握满、蒙、汉三语,满文书写也特别漂亮。

之后苏麻喇的故事便进入被许多影视剧浓墨重彩讲述的历史阶段:从皇太极驾崩、多尔衮摄政到福临继位、清军入关,再到顺治去世、康熙登基,都可看到她的身影。

比如多尔衮摄政时,为限制小顺治的成长,不让其读书、学习,并严控顺治母子每月见面次数。这期间,孝庄都是通过苏麻喇秘密联络、照顾顺治。

电视剧《孝庄秘史》中少女时代的孝庄和苏麻喇(右)。

苏麻喇不仅是顺治母子的传声筒,也是感情黏合剂。在顺治废后和专宠董鄂妃的阶段,母子关系剑拔弩张,苏麻喇进行了大量的调解工作,成为为数不多既能安抚太后又能劝解皇帝的人。

某种程度上,苏麻喇之于顺治母子,不仅是忠仆,更是“战友”,一起经历蛰伏岁月。清末谈迁在《北游录·纪闻》中曾记载,顺治八年(1651年),孝庄太后让多尔衮之前的亲信、内大臣什内布库的妻子侍奉皇后,什内布库对此大为不满,认为是苏麻喇唆使孝庄所致。因此,当苏麻喇前去宣旨时,什内布库对她进行殴打,苏麻喇一度生命垂危。然而,当时孝庄和顺治尚未完全掌权,苏麻喇也深知此时必须为皇帝、太后忍气吞声。最终,孝庄以苏麻喇坠马了结此事。等到顺治掌权,开始清算什内布库时,罪状之一便是殴打苏麻喇。

正因为有这般一起卧薪尝胆的友情岁月,苏麻喇在顺治朝奠定了远超普通宫女的地位,而让她真正登上“职场”巅峰的,还得从她和康熙的关系说起。

康熙的启蒙老师

顺治年间,清宫天花流行。苏麻喇奉孝庄之命,前往宫外看护年仅2岁的玄烨,教他学习满文等课程。不惑之年的苏麻喇,每日骑马往来于玄烨住处和慈宁宫,一直到玄烨出痘、痊愈。自幼受苏麻喇褓抱训教的玄烨,直接称呼苏麻喇为“额涅”(满语,意为母亲)。中年的苏麻喇也将自己的母爱倾注到玄烨身上,在学业和为人处世上对玄烨悉心教诲。清代宗室昭梿在其笔记《啸亭续录》中称赞苏麻喇:“仁皇帝(康熙)幼时,赖其训迪,手教国书。”

康熙亲政伊始,又面临着同鳌拜集团的殊死斗争。康熙以孝庄为后盾,在索额图、明珠等大臣的辅助下,取得了朝廷内部的主导权。在铲除鳌拜集团的过程中,作为孝庄代表的苏麻喇再次发挥了联络作用,为祖孙俩团结前朝后宫作出贡献。

康熙二十六年(1688年),孝庄病逝,76岁的苏麻喇悲痛欲绝、郁郁寡欢。为了安慰苏麻喇,康熙按照祖母生前建议,把庶妃万琉哈氏所生的皇十二子胤祹交由苏麻喇抚养——按照清宫惯例,只有嫔以上内庭主位才有资格抚养皇子,可见苏麻喇在康熙心中的地位。面对3岁的胤祹,苏麻喇深感责任重大,重新振作了起来。

胤祹是一个颇有政治头脑和才干的皇子,其不骄不躁、忍辱负重和审时度势的处世风格,很大程度上受苏麻喇影响,康熙也曾多次派遣胤祹奉旨办理国丧等各项事务,肯定其能力和人品。

胤祹长大后,苏麻喇难得停止操劳,过上了恬静淡泊的生活。在苏麻喇晚年,康熙众多皇子和公主对其称呼由“额涅”“格格”转为“嬷嬷”(满语,意为祖母),胤祹甚至称呼其为“我的阿扎姑”(满语,意为母姑),来表达对于苏麻喇亲似生母的尊敬和姑姑般的亲近。

从此,苏麻喇成为苏麻喇姑。

清朝冠服的“设计师”

除了与清朝皇室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苏麻喇还有一件影响历史的事情,或者说这是真正能体现她才干的事情——制定了清代初期的冠服样式。

清朝帝后冠服样式。

皇太极称帝后,为进一步强化君权,国朝冠服规制需要进行统一的等级化改革,尤其是冠服的改进。他要求冠服既要继承努尔哈赤时期的传统特色,又要体现不同穿衣人的等级和社会地位。当时的孝庄深知苏麻喇的能力,极力推荐。苏麻喇也不负众望,研习各民族服饰、文化,充分吸收满、蒙、汉族服装的优点,在保持本民族袍服和褂式服装基础上,融合汉式吉祥纹样和色彩等元素,如此有机结合做出来的冠服,“上下有章,等威有辨”。她参与改制的冠服得到了皇太极的高度赞赏,成为国朝服饰典范。从这个角度看,孝庄也是苏麻喇的伯乐,让苏麻喇不止是一名宫女,更成为一位影响后世的“设计师”。

在孝庄离世的18年后,因年老病急,苏麻喇姑的生命定格在了94岁。她的葬礼规格远超常规——康熙皇帝决定按“嫔”礼规格为其办理丧事,史无前例。出殡那天,有6名成年皇子参加仪式,其中皇十二子胤祹感念苏麻喇姑的养育之情,主动提出“百日供饭,三七诵经”的要求。身在京外的康熙更是发出延后七日再净身入殓的指令,等待回宫后向苏麻喇姑的遗体告别,并将苏麻喇姑的灵柩停放于孝庄的梓宫附近。雍正皇帝即位后,改建昭西陵,也延续了这一布局,让孝庄、苏麻喇主仆“再续前缘”。

今天,尽管影视剧时常“魔改”苏麻喇姑的故事,但她的角色从来是聪慧、隐忍、包容的形象。

这些品性,使她在动荡时代充分发挥才华,使她历经四朝留名青史,也使她成为清朝皇室最亲密、最重要的“外人”。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


责任编辑:蔡晓慧
关键词:

苏麻喇姑,清廷宫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