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环球人物网>>国内
长孙陈立人讲述陈嘉庚往事
“真骨性方能爱国,真事业方能救国”
2024年11月04日09:55 来源:环球人物网 作者:许晔
小号 中号 大号
“真骨性方能爱国,真事业方能救国”
  人物简介:陈嘉庚(1874年—1961年),著名爱国华侨领袖、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出生于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现属厦门市集美区),1890年赴新加坡随父亲学习经商,此后长期侨居新加坡,1950年回国定居。一生爱国爱乡,致力于推动中国教育发展,领导了南洋华侨的抗日救亡活动,并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不朽贡献。
  今年是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10月21日,陈嘉庚的长孙陈立人,孙女陈佩仪、陈玉玲,曾孙陈铭等后裔及各界人士代表走进厦门集美鳌园,郑重地将一枝枝鲜花放置于他的墓前。
“真骨性方能爱国,真事业方能救国”
2024年10月21日,陈嘉庚长孙陈立人(左)和曾孙陈铭在陈嘉庚陵墓前寄托哀思。
  人们不会忘记陈嘉庚。他一生倾资兴学,在国内外创办和资助学校达120余所,集美学校(现集美大学、集美中学、集美小学、集美幼儿园等由陈嘉庚创办的学校)和厦门大学均称他为“校主”;他一生忠贞爱国,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的建设中,始终愿为强国富民的理想倾其所有。毛泽东主席曾用8个字称赞他:“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真骨性方能爱国,真事业方能救国”
1957年,陈嘉庚(前排左四)与集美高考生合影。(陈嘉庚纪念馆供图)
  “祖父是很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他曾说‘人生在世,除为个人生活企图,更当为国家社会奋斗’,还说‘凡事要以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为依归,个人成败应在所不计’。他用光辉绚烂的一生,践行了自己的人生格言:真骨性方能爱国,真事业方能救国。”陈立人对《环球人物》记者说。
  一个决心
  吕娴是河北人,20世纪90年代考入集美大学,如今是集美大学校董会办公室主任。她至今记得自己入学时的“第一课”:参观鳌园和陈嘉庚先生故居。“那时,其实我对嘉庚先生了解得并不多,只知道他创办了集美学校,才有了我们大学。参观过程中,我第一次感受到他的不一般,是因为看到他‘替父还债’的故事。”
  陈嘉庚1874年出生于福建东南沿海一个半渔半耕的小村庄,自小便对民族危亡有着深刻认知。他10岁那年,法国远东舰队挑起震惊中外的马江海战,福建水师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奋力还击,结果几乎全军覆没。这让他意识到国家落后就要挨打,也在心中埋下了爱国报国的种子。
  1890年,远在南洋的父亲来信,让陈嘉庚去新加坡帮忙打理生意。几年后,正当事业风生水起之际,陈嘉庚收到了母亲去世的噩耗。他遵循礼俗回乡为母亲守孝三年,可等到重返新加坡时却惊愕得知父亲的家业垮了,还欠下25万元的巨额债务。
  “当时新加坡并没有‘父债子偿’的惯例,嘉庚先生本可以不管这个烂摊子,却还是毅然选择替父亲还债。在那个年纪就有这样的格局,他不仅为自己赢得了信誉,也为中国人在国外建立起一个很好的形象。”吕娴说。
  后来,陈嘉庚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和果断的决策能力,不仅很快还清了父亲的债务,还建立起一个横跨橡胶业、米业、航运业等多行业的商业王国。最辉煌时,他的企业遍及五大洲,雇员有3万多人。因主营橡胶业,他被誉为“橡胶大王”。
  在南洋商界大展拳脚的同时,陈嘉庚也时刻挂念着祖国的发展。该如何报国?他的答案是:“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
  早在1894年,他就曾出资2000元在故乡集美建立惕斋学塾。1912年,他怀揣着报效祖国的满腔热情,回到集美筹办新学。可这并不是一件只要出钱就能办成的事。当时族人还经常因利益冲突发生械斗,陈嘉庚费尽口舌游说,才最终取得各方支持。次年春天,集美诞生了第一所新式小学。
  彼时,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等观念的影响,很多人不让家中女孩上学。陈嘉庚深知,女子教育对社会发展至关重要。为保证女孩也能走进学校念书,他特别制定了优惠措施:女孩上学免收学费,每个月还可领2至3元补贴家用。就这样,1917年2月,集美女子小学开办。此后,他又创办了中学、师范、幼儿园及水产航海、商科、农林教育等专门学校,形成了集美学村。
  1919年,陈嘉庚宣布要建厦门大学,提出认捐百万元作为筹办费用,另有经常费用300万元,分12年付完,总捐资为400万元。“这个数额是祖父当时的全部资产总值。他担心如果只拿出十分之三四或一半(资产),无法使其他华侨‘有所感动’,于是下定了一马当先的决心。”陈立人说。经过两年筹建,1921年厦门大学正式成立。
  可天有不测风云。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陈嘉庚的公司连续亏损。许多人劝他停发办学经费以维持企业,他断然拒绝,随即变卖了家人居住的三栋别墅,并表示“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有外国公司找到陈嘉庚,表示愿意帮助他的企业渡过难关,前提是他要停办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他再次坚决拒绝,并放话“宁使企业收盘,绝不停办学校”。
  时至今日,一代代学子仍因陈嘉庚当年之善举而受益。“比如我的孩子,从小在集美长大,从幼儿园就开始享受集美学村的教育。我记得他上小学的时候,学校会把嘉庚先生的故事编成小画册给他们拿回家看,再加上我们平时也总是带他去鳌园、嘉庚公园这些地方玩,所以他对嘉庚先生是很有感情的。”吕娴说。
  一份提案
  1938年10月,南洋各地华侨代表齐聚新加坡,召开了华侨史上意义深远的一次大会。
  前一年的7月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各地华侨为了支持祖国抗战,竭尽所能筹款。许多人和陈嘉庚的想法一样:“如果终日只知赚钱,不知救国,纵然发了财,但是做奴隶、做亡国奴,发了财有什么用?”
  各地华侨决定通力合作,支持祖国抗战,因此召开了这次大会。大会决议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以下简称南侨总会),这是南洋华侨第一次打破地域、帮群、血缘、行业的界限,组成统一的抗日救亡团体。陈嘉庚被推选为南侨总会主席。在他的努力下,全南洋的抗战义捐数额不断上升。《陈嘉庚:华侨旗帜民族光辉》一书称,从1938年至1942年,南洋华侨抗日义捐达5亿元,认购救国公债2.5亿元,捐献飞机217架,坦克27辆,汽车、救护车1000多辆。
  就在陈嘉庚忙于筹款、为前方战士捐衣捐药时,他和一名老友闹掰了。这个老友是汪精卫。
  两人相识于辛亥革命期间,私交不错。然而1938年,汪精卫竟和日本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幕后交易,并发表公开谈话,宣称“中国”愿意接受各国的“和平调停”与日本的“和平条件”。陈嘉庚从媒体上获知这一消息后,立即致电汪精卫,问此事是否属实。汪精卫在复电中狡辩,称“抵抗侵略,与不拒绝和平,并非矛盾”。陈嘉庚怒极,连发两封电报驳斥汪精卫,并将其比作卖国贼秦桧。
  同年10月底,陈嘉庚作为国民参政员,从新加坡发回一份“电报提案”:“在敌寇未退出国土以前,公务人员任何人谈和平条件者当以汉奸国贼论。”这份提案在第二次国民参政会上获通过,并被修改为“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寥寥11个字,却沉重打击了投降派的气焰。我国著名记者邹韬奋曾评价说:“(这)是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一个提案。”
  除了捐钱捐物,在人力上,陈嘉庚也不遗余力地支持祖国抗战。1939年,他得知国内严重缺乏技术过硬的汽车司机及修理工,导致大批军需物资无法运往抗日前线,立即以南侨总会的名义发出招募通告。几个月内,3200多名南侨机工(即汽车司机及修理工)放弃安稳生活,不顾生命危险奔波在滇缅公路上。
  领导华侨抗日的陈嘉庚逐渐成为日军的“眼中钉”。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逐步侵占南洋各地,陈嘉庚的处境愈发危险。新加坡沦陷前夕,他前往印度尼西亚避难。为防止落入日寇的魔爪,他随身携带剧毒,坦然地说:“万一不幸被俘,敌人必强我做傀儡,代他说好话,我决不从!那时一死以谢国家,有什么不得了!”
  在如此险境中,陈嘉庚仍凭借非凡毅力写就30余万字的《南侨回忆录》。通过这本书,更多海外华侨正确认识了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作为孙辈,陈立人说:“阅读《南侨回忆录》,仿佛听到祖父在用坚毅的声音讲述那些过往的故事,我觉得没有一本书能比他亲自撰写的《南侨回忆录》更能体现他的思想和情怀。”
  一盆鸡肉
  吕娴与陈立人相识于2003年。“当时集美大学召开第二届校董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嘉庚先生的七儿子陈元济、长孙陈立人、孙女陈佩贞都回来了。我作为校董会的工作人员,就和他们认识了。”吕娴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见到陈立人时的场景:“我在一楼等着迎接他,他一路小跑过来,一见到我就说对不起来晚了,其实他没有迟到。因此我对嘉庚后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真诚、谦逊、彬彬有礼。”
  接触多了,吕娴对陈立人的印象又多了一个——俭朴。“每次他到集美来,总是婉拒宴请,说自己在酒店随便吃一点就好,不要太浪费。他一般吃得很简单,有时就吃一碗面。他们家族其他成员也都是这样。”
  陈嘉庚是非常不喜欢大摆宴席的。1940年,他率团回国慰劳抗战军民,第一站是重庆。国民党当局为接待他,专门拨款8万元。他认为此举不妥,特地以南侨总会的名义在各报刊登消息,表示务祈节省。到了重庆,慰问团又连登3天罢宴声明:“侨胞使命注重实际工作,所有其他应酬概行谢绝。”
  然而,蒋介石招待他时,一顿饭还是花了800大洋。陈嘉庚心情沉重:百姓深陷战乱、生活悲惨,国民党要员却假公济私、贪污舞弊、生活奢华。这一派“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景象,令他顿感失望与迷茫。中国的希望到底在哪里?
  陈嘉庚决定去延安看看。他不顾蒋介石的反对,风尘仆仆赶到延安。在窑洞里,他见到了毛泽东主席。两人交谈的过程中,几个来自南洋的华侨学生跑来见陈嘉庚。他观察到,这些学生进门不必敬礼,自己找把椅子就坐下,参加谈话,毫不拘束。
  傍晚,毛泽东主席请陈嘉庚吃饭,就在窑洞外一张坑坑洼洼的小石桌上。饭菜上桌,主食是延安比较稀有的白米饭,菜只有土豆、白菜等时令蔬菜,还有一盆清炖鸡肉。毛泽东笑着对陈嘉庚说:“这几个菜都是我亲手种下的。鸡不是我备下的,我可没钱买鸡,这是邻居大娘听说来了你这个贵客,特意把她养的老母鸡杀了送来。今天,我可是沾你的光了。”这顿简单的露天晚宴,让陈嘉庚感慨万千。
  之后几天,陈嘉庚一边实地考察,留意延安的政治风貌,一边与当地的学生敞开心扉交谈,就心中疑问详细询问。他终于确定,延安政治清明,社会风气良好,和腐败无望的国民党不同,共产党廉洁奉公、朝气蓬勃。
  陈嘉庚在重庆时的忧虑消散了,对祖国的未来又有了信心。慰劳完成后,他返抵故乡,在祖祠与乡亲小聚。乡保人员邀请他去晚宴,他的回答依然是:“免!免!我回去吃稀饭配豆豉。”离开祖国后,他向南洋侨胞如实报告了在国内的所见所闻,认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我国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孟超,生前在接受《环球人物》记者专访时特别提起过陈嘉庚。全面抗战期间,吴孟超还是身居马来西亚的一名初中生。毕业时,他就是在陈嘉庚的感召下向同学们倡议,把用来毕业聚餐的钱和在当地演出募捐来的钱聚集起来,支持祖国抗日,钱款经陈嘉庚被送往延安。“当时的侨领分成两派,陈嘉庚支持共产党,还有的支持国民党,我们学校受陈嘉庚影响,都相信共产党。”吴孟超说。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内战。陈嘉庚敏锐察觉到美国政府对蒋介石的支持,便立即以南侨总会的名义,代表南洋华侨致电美国总统杜鲁门,抗议美国援助蒋介石,要求美国停止干涉中国内政,撤走美国的海陆空军和一切武器。陈嘉庚担任董事会主席的《南侨日报》也不断发文抨击国民党政权,揭露国民党政府的本质。
  “嘉庚先生有着特别纯粹的爱国精神。”吕娴说,“不论是办教育、抗日救亡,还是选择拥护能够让人民当家作主的共产党,他的想法其实就是很简单一句话:想让中国好。”
“真骨性方能爱国,真事业方能救国”
陈嘉庚(右)与爱国华侨领袖庄西言。
  一个遗愿
  1949年5月,受毛泽东主席邀请,陈嘉庚回国参加政治协商会议。此时,陈立人刚出生2个月。“第二年,祖父就回国定居了,我和父辈们留在新加坡生活,所以我对爷爷生前的事没有太多的印象,只见过他的照片和信件。爷爷的字很清秀。”
“真骨性方能爱国,真事业方能救国”
1949年9月17日,陈嘉庚(左)与毛泽东主席在北京中南海勤政殿前合影。(集美大学供图)
  新中国成立后,陈嘉庚定居集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侨联主席等,积极建言献策,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许多贡献。
“真骨性方能爱国,真事业方能救国”
1957年7月2日,陈嘉庚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发言。(集美大学供图)
  他的很多精力依然倾注在教育上,年近八旬还亲自主持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的修复、扩建工作,每天拄着拐杖,到各个学校的工地上视察工程进度。人民政府每个月给他的工资是500多元,他规定自己的伙食费为每月15元,节省下来的每一分钱都作为建校费用。从1950年定居集美到他逝世的11年间,他为集美学校筹资575万元。
  “我记得,祖父那时经常寄越洋信件来筹款。一到周末晚饭后,父亲、国庆叔和爱礼姑姑就在客厅里秘密商量如何帮祖父筹集捐款。”陈立人对《环球人物》记者回忆道,“有时我听见了他们商量的事情,只觉得很深奥,听不懂,也不敢问。当时新加坡还是英属殖民地,很多话题还是很敏感的。真不知道父辈们是通过什么途径将那一笔笔筹款寄到国内来的。”
  一家人为兴学倾注资产,生活中却克勤克俭。陈立人小时候,父母能供他读书,但旅游之类的额外开支是无法提供的。“我上学时每个月只有2角零用钱,舍不得用,一直攒到2元,再跟同学去看场电影。即便只能买最前排位置的票,仰着头看得模模糊糊,但还是很开心。”陈立人笑着讲自己童年时的“省钱大法”——出门就穿校服,“这样坐公交车便宜,只需要花5分钱”;讲那时一到雨季,叔叔家就会被水淹,只能到他家来吃饭,“最奢侈的时候,母亲会拿鸡蛋和豆腐一起蒸饭给大家享用”。
  “我祖父就是一个非常节俭的人。1961年,我父母和国庆叔回国探亲,看到我祖父十几年前从新加坡带回国的一个小闹钟竟还在用。无论住在哪里,祖父房间的陈设都很简单,桌椅基本是旧的。他特别反对铺张浪费,也不喜欢别人给他祝寿。他晚年还在新加坡时,有一次家里人偷偷给他祝寿,他突然回来了,大家十分紧张,在他进门之前赶紧把祝寿的东西统统收起来了,一直等到他出门,才把东西再摆出来。”
  1961年8月,87岁的陈嘉庚因病在北京逝世,归葬于厦门集美鳌园——这里刻录着《台湾省全图》。生命的最后时光里,这位老人念念不忘的仍是国家统一,临终前交代:“最要紧的是国家前途……应尽早解放台湾,台湾必须回归中国。”
  很多关于祖父的事情,陈立人是1986年才开始了解的。那年11月,他第一次回到厦门。“我当时忙完工作就只剩一天空闲时间,去参观了华侨博物馆和鳌园。尽管时间短促,但我对祖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陈立人说,1998年之后,随着国际交流越来越多,他才真正深入地、透彻地理解了祖父和他的事业。“比起自豪,我感觉是压力更多。作为嘉庚后人,担子很重,责任很重!”
  陈嘉庚有两句名言:“金钱如肥料,散播才有用。”“财自我辛苦得来,亦当由我慷慨捐出。”他如此说,一生也如此做。
  “祖父没有给后人留一分钱,目前我们第三、四、五代近300多人散布在世界各地,都过着寻常人生活。但是祖父留给我们一种精神:嘉庚精神,让我们受益无穷。”陈立人说,“作为侨胞,我们永远不变中国心,永远不会停下爱国的脚步!”(感谢集美大学对本篇报道的支持)
责任编辑:邱小宸
关键词: 陈嘉庚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由《环球人物》杂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备案编号:京ICP备202303048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56

由《环球人物》杂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