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纪念|细流归大海,周传瑛的艺术人生
2024年04月06日15:13
小号 中号 大号
1956年4月5日,昆曲艺术家周传瑛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位1955年就荣获过浙江省和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的艺术家,为中国昆曲艺术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纪念|细流归大海,周传瑛的艺术人生《大众电影》1958年4月刊封面,周传瑛(左)与龚世葵。
纪念|细流归大海,周传瑛的艺术人生周传瑛。
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周传瑛先生写道:

今年四月,党批准了我的入党要求。我还记得宣誓入党的那个难忘的夜晚。在庄严的党旗和毛主席像前,过去的辛酸和今天的幸福一齐涌上心头,我一任眼泪在脸上流。但是,我也从来没有感到过生命这样充实,我已经四十五岁了,可是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年轻过。

在党支部大会上,我忠诚地向党报告了我半生的经历和行为。参加这次支部大会旁听的还有各兄弟剧团的演员。我向党讲了我心里的话:愿意终身作一个党的艺术工作者,要一心搞好艺术工作,不要斤斤计较名利。不计较名利,这并不只是我个人的特点,我们剧团中的兄弟姐妹们都是这样的。也许是过去的坎坷困顿的遭遇,使我们培养了这个好的传统。我们在旧社会那种恶劣环境里,能够相依为命,把昆剧和苏剧的奄奄一息的生命勉强地延续下来,就是依靠了大家的亲密团结。在这个戏里你演主角,我跑龙套;在那个戏里,我演主角,你跑龙套。大家都没有演主角就高人一等、跑龙套就矮人一头的想法。大家都认为:我为了演好戏,而不是演好戏为了我。现在,我们剧团是走上顺境了。但是这个传统我们是一定要保持下去的。一个演员若是念念不忘自己的名利,当名利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会灰心丧气,而当名利双收之后,他又会失掉上进心,他的艺术生命也就完了,这是最可怕的事!

入党以后,我更加感到自己任务的重大。为了发展昆曲艺术,我们必须作更大的努力。必须把艺术传给下一代,使下一代青胜于蓝。这是党交给我们的任务。我一定努力去完成这个任务。

——引自周传瑛《从崎岖小径到康庄大道》
 
纪念|细流归大海,周传瑛的艺术人生

周传瑛先生出生于1912年,自幼便受到评弹艺术的熏陶,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胞兄周根生(即周传铮,《十五贯》中原排尤葫芦和中军的扮演者)的影响下,他踏入昆剧传习所,开始了他的戏剧人生。他初习旦角,因喉咙不佳而改行学打小锣,然而他并未因此放弃对艺术的追求。他勤奋好学,一边学打小锣,一边在角落里跟着老师学唱念、学身段动作,逐渐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

纪念|细流归大海,周传瑛的艺术人生

后来,周传瑛得到沈月泉老师的赏识,正式改学小生行。他刻苦钻研,虚心向老师们请教,逐渐成为了昆曲小生行中的佼佼者。他的嗓音经过调理后,变得越发清亮动听,为他的表演增添了更多魅力。

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周传瑛历经风雨,始终坚守着对昆曲艺术的热爱与执着。他不仅在舞台上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还致力于昆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他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浙江省文联常务委员等职务,为昆曲事业的繁荣做出了杰出贡献。

周传瑛参与了众多昆曲剧目的编导和主演工作,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十五贯》。他作为改制后的浙江昆苏剧团团长,参与编导并与王传淞等领衔主演了这部新编昆剧。该剧的成功演出,不仅赢得了“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赞誉,而且为古老的中国戏曲剧种改革增添了信心和力量。该剧的成功,进一步贯彻执行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为昆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纪念|细流归大海,周传瑛的艺术人生

俞振飞提到:“……周传瑛有不少长处,我要向他学。我有信心依靠他们的力量振兴昆曲,但是我还要一边跟他们学,一边培养下一代。”1988年2月16日,周传瑛逝世,享年77岁。昆曲界失去了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但他的艺术精神和作品却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他的艺术成就和精神风范将永远激励戏曲人,为传承和发展昆曲艺术,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努力拼搏。

百余年来,有人以舞台为阵,演绎着传统的戏曲故事;有人以昆曲研究保护为理想,传承着古老的智慧与匠心。每一点看似微不足道的努力,都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终归大海。每个人都成为这条传承之路上的细流,用自己的力量,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纪念|细流归大海,周传瑛的艺术人生

从1921年昆剧传习所的筚路蓝缕,到1956年浙昆《十五贯》的成功演出,再到2001年昆曲艺术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一步都与每一代人的努力息息相关,都证明了有识之人的关键力量。

细流归大海涓滴聚洪流,点点努力终会结出硕果。
责任编辑:

余驰疆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