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课程回顾】杨禹:增强信心底气 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2024年01月03日13:57
小号 中号 大号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在重要讲话中全面总结2023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
  2023年经济怎么看?2024年经济怎么干?2023年12月20日,中国发展改革报社副社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特约评论员杨禹莅临“人民学习”演播室,为广大党员干部、企业家带来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精彩课程。
  课程开始,杨禹指出,2023年,是全面贯彻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的换届之年,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关键之年,是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的转段之年,是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的推进之年,是世界仍然极为不太平的动荡之年。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
  一、2023年中国经济运行呈现“一高一低两平”态势
  杨禹指出,2023年中国经济的实际运行状况,国家统计局有很丰富的数据描述。整体看,2023年的中国经济走出了“一高一低两平”的基本局面,即增速较高、就业平稳、物价较低、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很多研究者预测,中国经济2023年大概会实现5.2%左右的增长。
  二、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综合起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要增强信心和底气。
  杨禹表示,会议在总结了过去一年中国经济的收获之后,也指出了前进路上遇到的一些新的难题,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传递出强烈的信号:一是我们发展需要充分地看有利条件;二是我们不能回避需要面对的不利因素;三是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基本面、长期趋势并没有改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主要体现在超大规模市场、宏观政策支撑、深化改革开放、新旧动能转换、经营主体活力等多方面。
  三、深化了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五个必须”
  会议认为,近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有效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化了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这些规律性的认识包括:1.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2.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3.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4.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5.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
  杨禹指出,我们在学习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时候,这“五个必须”是重中之重。“五个必须”直观生动地体现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四、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会议要求,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
  杨禹表示,“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是对2024年经济工作提出的总基调,正确理解这12个字极其关键。它是一个有机整体,稳是大局、是基础,进是方向、是动力,“先立后破”强调我们的政策、改革、发展要稳扎稳打。
  五、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
  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
  杨禹指出,2024年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这和2023年提的“加力提效”基本一致,总体上仍要体现“积极”,要“加力”的方面需要继续加力,但这个“加力”要注意“适度”。2024年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相比2023年提的“精准有力”,更加强调政策实施的效果如何。
  六、明年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做好经济工作
  会议强调,明年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扎实做好经济工作。一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二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三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四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五是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六是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七是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八是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九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杨禹表示,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023年是这个首要任务的推进之年,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篇从回望2023年,到判断形势,再到部署2024年,都紧紧围绕着高质量发展。这也是今天我们需要共同思考的一个关键词。
  课程最后,杨禹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我们需要注意抓住其中的关键挑战,即今天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我们更系统,有更多的“连接”;需要我们更前沿,有更多的“新知”;需要我们更精细,有更多的“贴近”;需要我们更主动,有更多的“状态”;需要我们更坚韧,有更多的“定力”。
责任编辑:

hqrw8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