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促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调查研究,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
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方案指出,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作为在全党开展的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5月10日,中央团校科研与智库工作部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廉思莅临“人民学习”演播室,为广大党员干部带来了《如何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精彩课程。
课程开始,廉思指出,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工作作风。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坚持做调查研究,从现实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摸索规律、得出新知。
新时期如何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廉思从调查研究的意义、调查总体框架、调查主要方法和调研报告撰写四个方面,为参与学习的广大学员带来了深入思考和实践指导。
一、调查研究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从河北正定到福建宁德,再到浙江,总书记高度重视调查研究,而且身体力行调查研究,为全党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树立了典范。
廉思表示,当下,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感悟这一重要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的必然要求,是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实践。调查研究既是党中央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我们自身必备的做好工作的基本功。
二、调查总体框架
1.什么是调查研究
廉思认为,调查研究是直接从现场、现实中获取信息、收集材料的过程。开展调查研究,能够准确了解事物的真相和全貌,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规律,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调查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单向度不可逆。如调查问卷一旦发放,事后再想补充问题几乎无法实现。所以,调查研究通常是一次成型的,前期准备得特别充分才能保障后续工作顺利进行。
2.“两个层次”——顶天立地
廉思指出,“顶天”就是要做好顶层的大势研判,要吃透中央相关政策,明确调查的意义所在。这是调研报告的立论基础,只有如此,调查研究才能顺利做下去。
“立地”是指调查研究要选择一个具体而准确的好问题切入进去。问题切口要小,要小题大做、以小见大,以一个小问题来折射一个大现象。寻乌位于江西、福建、广东三省交界处,毛泽东同志当年通过对寻乌这样一个小地方开展调研,摸清了三省当时的发展状况,更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等一系列中国革命发展规律,对现在开展调查研究依然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所以,调查研究选取的问题一定要具有典型性、前沿性、延展性,才能保证形成的调研报告能够由点推到类、再推广到面。
如何寻找问题的切入点?廉思建议可以从三个方面思考:(1)预期和现实之间的反差引起的问题;(2)政策与实践之间的反差引起的问题;(3)同类事物的比较中形成的问题。
3.“两种视野”——前后左右
国际视野:国际眼光很重要。中国的发展需要借鉴和参考世界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这是不可或缺的。中国的事情有时在中国可能看不清,看看国外的情况能获得很多启示,可以在差异性中发现问题,在重复性中寻找规律。
历史视野:历史拓宽了我们看待现实的视野,让我们更真切地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和当前所处的位置。要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
廉思认为,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才能远眺前行的路。
三、调查主要方法
1.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
廉思指出,调查方法主要分为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两大类。定量方法主要关注和回答有关整体、相对宏观、相对普遍、侧重客观事实,特别是有关变量之间关系的问题。定性方法主要关注和回答有关个体、相对微观、相对特殊、侧重主观意义,特别是有关具体情境之中的互动问题。
2.问卷法
问卷法是调查研究的一种定量方法。问卷设置的问题主要包括四类:(1)背景性问题:主要是调查对象个人的基本情况,有时还包括调查对象家庭的某些基本情况;(2)客观性问题:是指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各种事实和行为;(3)主观性问题:是指人们的思想、感情、态度、愿望等主观方面的问题;(4)检验性问题:是指为检验回答是否真实、准确而设计的问题。
3.深度访谈
深度访谈是调查研究的一种定性方法。需要同调查对象进行一对一聊天谈话。廉思认为,深度访谈要把握的最核心的原则是共情,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人、思考人,沉浸于生活世界中去理解调查对象当时的处境和选择。
4.焦点组座谈
焦点组座谈也是调查研究的一种定性方法。座谈会适用于非敏感性和非隐私性问题的探讨。主持人要能围绕主题激发讨论,在必要的时候要进行干预,要避免参与争论,提醒参加者座谈的目的是听取他们的想法、态度。
四、调研报告撰写
廉思认为,“调”是体力活,“研”是真功夫。调研报告是调查研究的收口,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最终的调研成果是要体现在报告上的。
在调查阶段,要尽可能像局内人一样去参与调查对象的生活,但是在撰写报告时,则不能掺杂太多个人价值判断,与调查对象尽量保持“一臂之距”,对调查对象进行理性平和地描述,基于自己调查的事实真相给出扎实可靠的研究结论。调研报告的撰写,既要有数据,也要有分析,既要有现象,也要有研判。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展调查研究就是走群众路线。课程最后,廉思说,说一千道一万,我们要呼啸着走向田野,热忱地奔向群众,只有这样,我们的调查研究工作才能真正落实、落细、见效,才能真正取得生根发芽的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