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舒扬和务工队一起清理树坑。
今年55岁的王光林是河北省滦平县马营子满族乡的“能人”。他每天开一辆灰色面包车,带一支务工队,从乡里的黑石头村出发,跨过一道山梁,抵达北京市密云区,带大家做些栽花种树、垒坝筑堤的活计。他们一直干到傍晚才收工,年底和雇主结算工钱。在马营子满族乡生活的半个月里,我见过他几次。他身形瘦高,总穿一双黄色胶鞋。
第一次见面是我刚抵达马营子满族乡不久。下午4点,在河北省与北京市交界处的山梁上,站在他那辆面包车旁,伴着呼啸的风,我们聊了一会儿。
他早年开着那辆面包车在密云区和马营子满族乡之间运送乘客,2017年开始带队在密云区附近务工。“我这的工人,一年最少四万块钱,多的五六万都有。”他自豪地说:“我们以干活好出名呢!”我问好在哪里,他嘴巴一咧:“哎呦,别人干一棵,我们能干三棵!”
第二天清晨5:20,天光已亮,村里的鸡还在此起彼伏地叫,我来到王大哥家门口,坐上他的面包车一起出发务工。车子在村子里转了一圈,接上六七位工人,在早上6:30左右抵达当天的工作地点——北京市密云区冯家峪镇前火岭村。
雇主过来交代,今天要种槐树,得找得力干将。王大哥跳下车,拉开后座车门,对着其中两三人说:“来!你机灵,下车种树去!”
而我的工作是清理树坑里的石头和杂物,这是栽种树苗之前的“准备工作”。一位50岁的大姐带着我一起干,她在5年前加入王大哥的务工队,那时她的两个女儿一个读高中,一个刚升初中,正用钱的时候,这份务工钱帮她解了燃眉之急。
马营子满族乡党委副书记宋庚告诉我:“马营子有乡域人力资源优势和毗邻北京的区位优势,去年乡里牵头成立了乡村劳务服务中心,又指导务工队按业务种类成立了劳务专业队,并通过人力资源库、微信群等,为各专业队提供务工信息及相关人力资源支撑。”
目前,乡里已经形成涵盖建筑、绿化、垒坝工程等23支专业队伍、196名务工人员,王光林大哥的割山绿化队也在其中,他本人也被评为“劳务输出带头人”。
未来,乡劳务中心将与北京各县区人力资源市场积极对接,为有就业需求的劳动力提供更加丰富、更加有保障的就业服务。支持农民工就业创业的“马营子实践”,还在继续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4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