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巴黎奥运会
您的位置:首页 > 名案

《查理周刊》恐袭案,五年后成了“鬼魂审判”

三名主犯先后毙命,从犯11人出庭受审,原告近200人难讨说法
2020-09-25 10:57:00 来源:《环球人物》杂志 作者:冯璐
大号 中号 小号
429期【名案】《查理周刊》恐袭案,五年后成了“鬼魂审判”
  恐袭案发生后,为了声援《查理周刊》,很多人发起“我是查理”主题活动,既是追悼罹难者,也表达了捍卫言论自由的决心。
 
       5年前的巴黎,接二连三的恐袭惊动世界。
  2015年1月7日,因刊登涉嫌侮辱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画,法国知名讽刺漫画杂志《查理周刊》编辑部遭到两名伊斯兰极端分子武装袭击,造成12人死亡。次日凌晨,另一名枪手在巴黎南部打死一名女警,接着闯入巴黎东部一家超市劫持并杀害4名犹太人质。事发后,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宣布对此负责。随之而来的,是整个世界对《查理周刊》的声援,“我是查理”成为当时的流行语。
429期【名案】《查理周刊》恐袭案,五年后成了“鬼魂审判”
《泰晤士报》关于《查理周刊》遇袭案的报道。
  5年后的9月,巴黎特别重罪法庭开庭审理这起恐袭案。由于3名行凶者已在案发后的追捕中被打死,14名为恐袭提供帮助的人成为被告。开庭前一天,《查理周刊》再次刊发讽刺穆罕默德的漫画,并称要将嘲讽进行到底:“我们绝不会认输,我们仍记得5年前那个沉痛的事件。”
  庭审开启聚焦从犯
  时至今日,不管是幸存者,还是遇难者家属,他们依然感到焦虑,担心恐怖分子会回来,总感觉他们就在窗户外、走廊里……
429期【名案】《查理周刊》恐袭案,五年后成了“鬼魂审判”
在枪击中丧生的《查理周刊》漫画家,从左到右依次为提涅、沙布、卡布。
  玛丽斯的家里,到处都是她与丈夫的合照,还有丈夫留下的即时贴,上面写着“晚安,爱人”“玛丽斯,你是我唯一的爱人”……在这个留着丈夫印迹的屋子里,玛丽斯已独居5年。2015年的那场劫难中,相伴多年的丈夫、漫画家沃林克斯不幸遇害。“我常常梦见自己变成我的丈夫,面对着冲锋枪,重复着黑暗的一刻。”
  玛丽斯是庭审中的原告之一。这场审判约有200名原告参与审判,包括遇难者亲属和恐袭案的幸存者。他们希望此次审判能公布恐袭策划的过程和袭击者招募网络,让人们更多了解恐怖分子的想法。
  由于袭击案的主犯已经被击毙,审判重点关注从犯,包括13名男子和1名女子。他们中最年轻的29岁,最年长的69岁,被指控向袭击者提供资金、武器、车辆、住所等后勤援助,多数面临最高达20年的监禁。14名被告人之中,有11人以在押嫌犯的身份出庭,其他3人已逃往叙利亚或伊拉克,法国对这3人发出了国际逮捕令。
  法庭由5名高级法官组成,将陆续听取近150名证人的证词,以确定被告人所参与的角色,再做出裁决。审判原本定在今年春天,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推迟至今,并将持续到11月10日。为期两个月的诉讼过程将全程拍摄,作为“司法史的档案”,但并不会公开直播。评论称,由于真正凶手的缺席,司法机关将受到沉重考验。
  与此同时,今年迎来创刊50周年的《查理周刊》也面临生死存亡。恐袭案发生后,杂志发行量增加到前所未有的700万份,但如今大幅减少,回落到约3万份。再加上常年受到威胁,杂志社不得不每年支出150万欧元(1欧元约合8元人民币),用来装安保系统并雇用保镖。
  随心所欲百无禁忌
  《查理周刊》是法国著名的左翼讽刺杂志,以华丽的封面、煽动性标题为特点。其前身是创办于1960年的《切腹》杂志,擅长以讽刺手法报道新闻。1970年因讽刺法国前总统戴高乐之死被禁后,杂志社员工创办《查理周刊》。“查理”一词缘自美国漫画家查尔斯·舒尔茨创作的著名漫画人物查理·布朗——小狗史努比的主人。
  强烈的反宗教态度是《查理周刊》的一大特点。《查理周刊》跟伊斯兰极端势力结怨,是从2006年开始的。当年2月,《查理周刊》转载了被指亵渎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画。2011年11月,《查理周刊》又在封面刊登嘲笑伊斯兰法典的漫画,并写着“客座编辑穆罕默德”。当天夜里,编辑部遭到燃烧弹袭击,所幸没有伤亡。
  对于频繁的威胁,当时的杂志主编沙布表示:“我不怕报复,我没有妻小,无车无债,虽然这听来有点浮夸,但我宁愿理直气壮地站着死去,也不要跪着苟活。”
  2015年血案发生前一小时,《查理周刊》还在推特上发布讽刺“伊斯兰国”头目的漫画。当天发行的《查理周刊》上,刊登了沙布的最后一幅漫画作品,对“伊斯兰国”极尽揶揄讽刺。这伙暴徒进入杂志社后,见人就开枪,还特别点出沙布的名字,然后将其射杀。
  《查理周刊》的批判精神并非从天而降,而是深深植根于法国文化中讽刺时政的传统。这一传统将左翼激进主义与挑衅性的谩骂相结合,早在18世纪就已盛行,当时讽刺的对象往往是王室,如王室风流韵事等。而今讽刺的对象则是宗教先知、政客、财阀等。在沙布看来,《查理周刊》塑造了一代人的批判精神,戏弄有权势的人,嘲笑世界的丑陋之处,并捍卫独立思考的普世价值。
  回顾《查理周刊》的历史,人们会发现这几乎就是一部长达50年的“挑衅史”。从批评总统到亵渎神灵,《查理周刊》形成随心所欲、百无禁忌的风格,虽然有时让读者觉得痛快淋漓,但也经常触碰到普通人情感的底线。
  比如,美国黑人巨星迈克尔·杰克逊去世后,周刊把他的白骨形象放在封面上,配文“MJ终于变白了”,令其陷入一片声讨中。意大利发生的大地震夺去了数百人的生命,《查理周刊》却用“千层面”来嘲讽意大利尸体成堆,更是引发众怒。2016年3月,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发生连环恐怖炸弹袭击,造成30多人死亡,多人重伤。在《查理周刊》上,比利时国旗旁散落着残肢断臂和眼球,漫画版的比利时歌手司徒迈在一旁问道:“爸爸你在哪儿呢?”四周的残肢纷纷回答:“在这儿”“在那儿”“那里还有”。因为司徒迈在1994年卢旺达种族大屠杀中失去了父亲,《查理周刊》用毫无同情心的画面表现一名年轻人的丧父之痛和那场恐怖袭击事件,自然引发骂声一片。
  法国社会沉疴难愈
429期【名案】《查理周刊》恐袭案,五年后成了“鬼魂审判”
  对于《查理周刊》案的开庭,法国总统马克龙表态称,捍卫法国的“亵渎自由”,因为这种自由早已被写进《人权宣言》:“任何人不应为其意见甚至其宗教观点而遭到干涉,只要他们的表达没有扰乱法律所建立的公共秩序。”然而,仍有不少人认为,这个世界从来没有绝对的自由,即便是讽刺漫画,也应有讽刺的底线。对于死亡和苦难的讽刺,难免有些不太厚道。
  如何界定言论自由和尊重宽容的界限?讽刺漫画的厚黑程度需不需要有限?如何评判用恐怖主义对讽刺漫画进行报复以及用讽刺漫画抨击恐怖主义这两种行为?
  随着庭审开启,法国社会对这些问题的分歧也在加剧——有人将血案归因于杂志太过出位的恶搞,但更多人认为,“不敬”是自由的命脉,任何一种正统宗教都不会鼓励信徒以随意剥夺他人生命的暴戾方式对待“冒犯”,毕竟漫画从来没有杀过一个人。
429期【名案】《查理周刊》恐袭案,五年后成了“鬼魂审判”
遇袭案发生后,不少人排队购买《查理周刊》。
  “恐怖分子5年前对《查理周刊》工作人员的杀害,目的是抹掉他们的信念、文化和才华。我曾有机会与受害者共事了几年,自从他们逝世后,对他们的追忆都是默默的、低沉的,审讯的到来,打破了这一沉默,也是一种慰藉。”一名在恐袭案中右肩受伤的幸存者说。
  有评论称,由于真正凶手的缺席,这场“鬼魂审判”是一场象征性的仪式,形式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但仍非常有必要,它意味着法国开始重新审视其现代历史上最糟糕的章节之一。没什么可以保证屠杀不会重复发生,因此,这是关于过去的一次庭审,同时也与未来相关。
  《查理周刊》的审判仅仅是个开头。法国预计将在未来几年逐步审判另外几起影响恶劣的恐袭事件,包括2015年11月的巴黎剧院恐袭和2016年7月的尼斯恐袭。分析称,欧洲原本是基督教传统的社会,近代以后成为世俗化程度很高的社会,如果不能处理好与宗教性较强的穆斯林的关系,很可能会陷入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中。
  “从集体记忆角度看,人们需要一场审判,以确认那一系列事件已是过去时,然后理性看待伊斯兰教,让社会继续前进。”法国社会学家杰罗姆·特鲁克说。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