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5日,巴达伟在北京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本刊记者 侯欣颖/摄)
阿里巴达维·阿巴达拉
中文名巴达伟,苏丹汉学家,2010年毕业于苏丹喀土穆大学,后留校任教。2015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同年任喀土穆大学中文系主任。2018年起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任阿拉伯语教师。
什么是功夫的真谛?苏丹汉学家巴达伟对此有自己的理解。
“在我从小生活长大的小镇里,有一家电影院,那里也是乡亲们社交的场所。每当放映中国功夫电影时,门口都会排起长龙。有一次,两拨年轻人在电影院门前争吵。影院老板急中生智,宣布加映成龙主演的电影。脸红脖子粗的两伙人立刻和好如初,兴致勃勃地买票看电影。”在接受《环球人物》专访时,巴达伟回忆说。
“这或许就是中国功夫里‘止戈为武’的精神吧。中国人和非洲人都是热爱和平的民族。正因为我们经历过侵略,所以我们才知道和平的可贵。”巴达伟感慨道。
作为一名来自非洲的汉学家,巴达伟认为,随着中非各领域交流不断深化,讲好中非合作的故事越来越重要。而他与中国的缘分,还要从“爷爷辈”说起。
祖孙三代的“中国缘”
在巴达伟家里,中国一直是一个很火的话题。他第一次读到中国,是在他爷爷的诗中。
“我爷爷是个很有才情的人,爱好写诗。尽管他从来没到过中国,但他很喜欢把中国写到诗中。在他的笔下,中国是一个美丽、古老、遥远而神秘的国度。这是我们家和中国最早的缘分。”巴达伟说。
到他父亲这辈,中国就不再是一个“神秘”的国家了:“我爸爸对中国认识的起点,是从小时候阅读苏丹杂志《儿童》开始的。从杂志里,爸爸认识了长城和泰山,也第一次知道了毛泽东的名字。”
巴达伟父亲成长的年代,正是非洲反殖民斗争风起云涌的时期。中国革命的胜利激励了苏丹人民。“小时候,我记得父亲经常会与朋友们讨论中国和毛泽东思想,还会给我讲毛泽东与长征的故事。这都对我的人生产生了很大影响。”
今天,在中国留学的巴达伟依然经常在电话里和父亲聊中国:“小时候是他给我讲中国,现在是我给他讲中国。这让我爸有点‘不服气’。他总说:‘我们这代人可是亲自见证过中国革命。别看你在读博士,你对中国的了解不一定比我多。’”
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巴达伟考入苏丹著名的喀土穆大学。这所百年名校是非洲最早设立中文系的大学之一。入学后,巴达伟立刻选择攻读中文学位。
“当时有很多人不理解我的决定。他们觉得我考上这么好的大学,为什么不去学经济、法学、计算机这种好挣钱的专业?实话实说,我当时决定学中文的唯一原因就是好奇,我想有机会真正地深度了解中国。”巴达伟说。中非合作的大潮,很快给了他大展宏图的机会。
教学生读鲁迅
2009年,还在大学读书的巴达伟获得来华交流的机会,这也是他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
巴达伟笑着告诉记者:“北京是我的‘初恋’,我对中国最初的印象便源于这里。我在书中无数次读到长城,但当我真正踏上长城时,我才感受到这里蕴含的历史生命力,才理解什么叫‘不到长城非好汉’。”
从喀土穆大学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巴达伟留校任教,并多次来华交流访问和攻读学位。在此期间,他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去了中国的很多地方。
“我记得有一年春运,我和同学们没买到坐票,只能从武汉一路‘站’到兰州。这20多个小时虽然辛苦,但对我来讲也是一段奇妙的经历。我从同车厢的旅客那里听到很多有趣的故事。虽然我的中国朋友曾提醒我要小心行李被偷,但整段旅程中,我的行李都很安全。”
2015年,因为教学成绩优异,巴达伟成为了喀土穆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中文系主任。“在中国的生活让我深刻体会到:要学习中文,光去练发音、背字词是不够的,还必须要让学生真正沉浸在中文的文化氛围中。”巴达伟说。
担任中文系主任期间,巴达伟经常组织中文诗歌朗诵会、辩论赛、歌唱比赛等实践活动。“中文系的学生都非常有热情。我记得有一次我让新生们写自己与中国的故事,大家都提笔为文。我教同学们朗诵李杜的诗词,让他们在辩论赛上用中文讨论非洲面临的挑战。我希望,对同学们而言,中文不仅仅是功课,更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巴达伟一直鼓励学生阅读鲁迅的文章:“我第一次给学生们读《孔乙己》时,会把文中的人名和地名换成非洲的。学生读过后,都觉得鲁迅文中所讽刺的现象在非洲也存在。苏丹著名作家努尔也像鲁迅一样,在民族危亡之际弃医从文,选择用文学唤醒人民。所以苏丹人阅读中国文学时会有种熟悉感。”
鲁迅作品在喀土穆大学校园中引起的共鸣,恰恰是中非“心灵相通”的一个侧面。巴达伟说,非洲与中国都是殖民主义的受害者,中国的发展经验对非洲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这也是我认为非洲青年要学习中文的原因。通过学习中文,他们能够接触到许多领域最先进的知识与经验,这对于他们个人和非洲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喀土穆大学中文系学生参加中文日活动。
我最关注中非文化交流
2024年9月4日到6日,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将在北京举行,巴达伟对此充满期待。
他说:“今年有许多非洲国家领导人将来北京参加中非合作论坛峰会,这体现了非洲国家对本次峰会的重视。今天,中国是非洲最大的合作伙伴,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重要领域,非洲国家与中国都实现了许多重要合作。从我个人来讲,我最关注的还是中非文化交流。”
巴达伟是近年来中非文化交流的参与者和见证者。2017年,他来到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这也让他对中非交流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我的老师总说,清华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这让清华有种海纳百川的气魄。在与中国同学的交流中,我对中国的认识越发深入。同时,我也看到了清华同学们对非洲的尊重、了解与好奇心。中国有许多世界一流的非洲问题专家。许多非洲高校也在加大对中文系的投入。这些都将为未来的中非交流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在国际舆论场上出现了一些污蔑中非合作的声音。但巴达伟认为,这些声音无法动摇中非合作高速发展的趋势:“过去,西方媒体在非洲影响力极大,很多非洲人想要了解中国时,都无法避免会受到这些媒体的影响。现在,非洲人了解中国的渠道不断拓宽。这意味着非洲人不再需要通过BBC(英国广播公司-笔者注)去了解中国。他们可以去阅读人民日报英文版,观看中国国际电视台的节目,和在非洲工作的中国人交朋友,也可以像我一样来中国学习交流,亲身了解真实的中国。”
2023年5月13日,天津大学第十三届“国际文化节”上,苏丹留学生分发本国美食。
巴达伟说:“有些人称中非合作是所谓的‘新殖民主义’。对于非洲人来说,这是无稽之谈,因为历史已经证明中非合作是平等共赢的。作为非洲学者,我也希望能为中非合作作一些贡献。讲好中非合作故事,不能靠西方媒体,而要靠我们自己,要让更多的中非朋友站出来,讲述真正的中非合作故事。”
推荐阅读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4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