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形势下,进一步用活农业综合开发这一载体平台,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对接新形势,做好结合文章
面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形势,农业工作应在调优结构、调好方式、调顺体制,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等方面精准发力。农业综合开发要主动对接这一新形势,着力做好结合文章。
结合现代农业开发。“三区一体”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抓手和平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要围绕“三区一体”合理布局,即向粮食生产动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田园综合体倾斜。湖南常德津市市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的可持续发展项目,涉及2个镇、12个村,建设高标准农田3.9万亩,并配套设置太阳能诱虫灯、推广有机商品肥和优质良种、实施田间防护林计划,同时在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上也收到了良好效果。可以说,这是津市农开项目结合现代农业的一个成功范例。目前,津市正全力申报关山社区田园综合体项目,将进一步做好结合文章。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这些年,津市在绿色津市、城乡一体化、美丽乡村建设方面走在湖南省前列,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成绩的取得,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五泉铺村、戚关村、荷花社区、大关山村、蒲山村等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和社区脱颖而出。走进津市襄阳街荷花社区,映入眼帘的是平坦舒适的沥青路面、树绿花红的前庭后院,整洁亮丽的文化广场,这个昔日“脏、乱、差”的“城中村”已经脱胎换骨;金鱼岭街道关山村,突出“七彩田园、悠然关山”主题,已初步形成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红色文化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雏形,站在该村高高的观景台上,七彩田园尽收眼底,五彩斑斓的植物园里,呈现不同的色彩区域,与山的起伏、路的蜿蜒相呼应,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结合精准扶贫园区攻坚。津市农村主要为低矮丘陵山区,还存在不少贫困户,扶贫攻坚关系到全面小康的进程;而以优质农产品基地为依托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方兴未艾,加强对这些园区的扶持,同样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近年来,津市农开围绕这两方面开展了项目支持。随着清远观水库上游溪水景观渠、大旗、关山沟渠治理、三合村堰塘的扩容等项目实施,为周边贫困户的脱贫致富创造了条件。总投资238万元的津市1000亩油茶种植基地扩建项目,不仅带动了50多户农民参与油茶种植,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还使得湖南润农生态茶油有限公司的原料基地建设落了地,促进了农业科技园的发展。
顺应新趋势,做好转化文章
当前,无论农业发展方式,还是农业投资方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农业综合开发必须主动顺应这些变化,着力做好转化文章。
项目规划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现代农业在产品上突出优质专用和特色优势;在生产方式上突出绿色生产、清洁生产;在产业体系上注重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从而实现“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农业综合开发,在项目规划设计上应主动适应这些新变化。近年来,津市农开项目对津市旺森农牧、津市木子腐乳、广钱油脂、湖南新中意食品等一批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企业的支持正是顺应了这种新趋势。而对津市灵泉神九堰景区、药山佛禅胜地的建设与扶持,对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发挥了助推作用。
项目投向由基础设施向农业产业化转化。目前,对农业的扶持正在由扶项目向扶产业转变,由扶单一产业向扶优势产业集群和产业带转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投向无疑也要顺应这种趋势。津市食用菌产业已形成工厂化栽培、基地拓展、农户参与的产业带格局,现已拥有湖南和平生物、仕林科技两家企业,新洲、毛里湖、药山三个镇的5个基地,袖珍菇、杏鲍菇、姬菇、香菇、双孢菇等多个品种,带动从业人员近1000人。“十三五”末,津市香菇种植规模将达2000万棒,双孢菇种植面积可达100万平方米,杏鲍菇、袖珍菇年产可达3万吨,总产值将达10亿元。对这一产业的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大有作为。同时将加大对新型合作主体和大户的支持。现拥有600亩面积的津市宏硕生态园,是一个发展中的有机生态水果产业园,目前该园的樱桃、水蜜桃、蟠桃、黄桃、桑椹、枇杷等30多个品种的优质水果已全面上市,发展前景令人期待,也正需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雪中送炭。
项目资金使用由农开单枪匹马向涉农资金整合联动转化。在新形势下,农业农村仍是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在资金使用方式上,多层次多形式推进涉农资金整合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近年来,津市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上已有整合多路资金促进建设的成功实践。“十三五”期间,津市将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发挥农开项目资金的引领作用,在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建设上取得更多突破,争取更多实际成果。
把握新态势,做好效能文章
提升农开项目的支农效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目前,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管理越来越规范,针对农开项目的检查审计越来越严密,农开项目作为“德政项目”、“民心项目”,必须经得起审计、经得起检查、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要把握好这一新态势,提升效能是关键。
提升作风效能。作风效能,也就是形象效能。农业综合开发,作为一项财政支出的政府性项目品类,具有鲜明的公共色彩和普惠特性,始终是与国家农业宏观政策相呼应的。从事这项工作的农开人为农业农村发展付出了智慧和辛劳,展现了无私奉献的高洁情怀。津市农开战线也涌现出了项目股长田勇等一批优秀典型。作为津市农开办的“原始股”,田勇从一名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到一位鬓染霜花的“小老头”,坚守农开生涯17年,始终无怨无悔,不离不弃,成为津市农开人的标杆。今后,津市将进一步加强农开队伍和作风建设,提升作风效能。
提升管理效能。农业综合开发推进的过程,就是不断规范管理,不断提升管理效能的过程。津市农开办一贯承持阳光、公正、廉洁理念,农开项目成为项目建设的典范,赢得了群众的信赖。特别是近几年,津市农开办严格遵循《常德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二十条》,农开办工作人员不单独与施工单位接触,所有项目一律实行招投标,杜绝了人情工程和豆腐渣工程,项目招投标实行零投诉。在标段评比上,聘请政府形象监督员全程参与,确保了评标的公开公正。津市农开办还通过建立项目工程微信圈,对项目建设实行实时“微管理”,切实提升了项目管理效能。
提升综合效能。以效益为核心的农开综合效能,体现在项目投入的撬动效应和乘数效应上,体现在对项目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上,以及由此培育出的农业发展新动能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上。常德市农开办提出的“效益农开”、“生态农开”、“民生农开”、“廉洁农开”,也正切合了这一综合效能的理念。津市农开办运行17年来直接投入13813万元,在17个项目区实施的所有项目,正在形成津市农业发展的后生动力,其对农村农业发展的民生效应还将逐步显现。2016年以来,津市按照“生态农开”的理念,在土地治理项目的沟渠治理工程中改浆砌硬化全覆盖为重点区域硬化,改勾缝护砌为仿干砌工艺,打造了一批会呼吸的生态性渠沟,成为生态农开的样板工程,去年底,常德市农开办在津市召开现场会,推介了这一经验。我们相信,随着农开项目的不断优化和调整,农业综合开发的综合效能将不断提高,津市农业农村的发展前景将更加令人期待。(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