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金砖
您的位置:首页 > 稿件

新桃花源记

2024-10-22 16:39:31 来源:环球人物网
大号 中号 小号

念青唐古拉山。
  触手可及的蓝天白云,蜿蜒流淌的江河,延绵起伏的念青唐古拉山脉,圣洁美好的纳木措,悠闲吃草的牦牛,恣意奔腾的骏马,在雨后彩虹映照下,绘成了一幅浪漫生动的高原夏日画卷。
  从贡嘎机场到拉萨市区沿途,两旁郁郁葱葱的林木,形成一道道绿色的防风固沙墙。接车的普扎师傅说,这一切源于拉萨推动的南北山绿化工程,拉萨人民“春有花、夏有荫、秋有彩、冬有绿”的梦想正在一点点实现。
  谈及家乡美食美景、人文历史,普扎师傅笑道,“没尝过酥油茶和糌粑,就不算到过拉萨。”他建议除了布达拉宫、八廓街、纳木措等景点外,还可以去当雄草原体验一下牦牛毡黑帐篷,感受“当吉仁”赛马会的“热辣滚烫”。不过,若想寻访藏乡夏日风情,到周边的娘热沟和曲水县俊巴渔村也是不错的选择。
  娘热民俗风情园,领略藏乡风光
  娘热沟位于拉萨市区北郊风景秀美的峡谷地段,周边分布着色拉寺、嘎日尼姑寺、帕崩岗寺、曲贡遗址等众多历史人文景点。这里是藏文发源地。相传,公元七世纪,吞弥·桑布扎住进松赞干布在这里修建的噶玛如宫堡,潜心创造藏文字,他还在帕崩岗寺石壁留下新制藏文撰写的六字真言,保存至今。
新桃花源记
娘热沟盛开的桃花。
  娘热民俗风情园是娘热沟内一处人工打造园林,是拉萨市民闲暇过林卡的好去处,过林卡有春游、野炊之意。
  娘热民俗风情园依山傍水而建,设有文物展厅、牦牛帐篷、古建遗存等。园区工作人员小青介绍,藏文书法馆可以了解藏文的前世今生;生活展区能参观榨油房、水磨坊、农耕器具展,品尝青稞酒、酥油茶、水磨糌粑,感受地道的藏族农家百姓日常生活习俗;藏医藏药馆可体验传统藏药浴,开启养生模式。园内还提供藏餐、中餐、尼泊尔风味餐,以及乡村土制烧烤、各类酒水饮品等,能满足不同口味需求。
  每年五月到八月期间,园区会定期举行盛大民间歌舞表演或篝火晚会,小青说:“每临傍晚,来自各地的人们齐聚星光下,在格桑花海中,吃烧烤,品美酒,围着篝火跳锅庄,有氛围又不乏情趣,就连工作人员都会忍不住参与其中。”
  偌大的园子藏于山谷,远离车水马龙之喧嚣,无人来人往之嘈杂,唯有林木茂盛、鸟声啁啾、绿草茵茵、溪水潺潺。在享受自然宁静的同时,还可体验藏族传统文化的魅力,见识藏民俗风情,一举多得。
  在这里工作已有八年,小青从没想过离开,她说:“在娘热沟寻悠然山水,看林夕交织,赏格桑花海、绿柳红桃、青稞百亩,闻酒香扑鼻,这才是高原最浪漫的诗意远方。”
  俊巴渔村,寻找飞鱼传说
  在拉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从不缺乏故事。神猴与魔女繁衍藏人的神话,念青唐古拉山和天湖女神纳木措忠贞不渝的爱情传颂,还有飞鱼的传说。
  飞鱼传说源自拉萨市曲水县俊巴村,这里是拉萨河汇入雅鲁藏布江的地方,也是西藏唯一以打鱼为生的村子。俊巴,意为“捕手”或“捕鱼者”。据史料记载,400多年前渔村就已存在。
  这个素有“天上渔村”之称的村落,人口不足百户,三面环山,一面邻水,远离世俗,隐匿尘埃。上有白色寺庙矗立曲登日山顶,洁白神圣;下有白玛拉措在旁守护,碧蓝澄净;村内,藏式民居白墙红门,色彩斑斓;村外柳柏共生,清新宁静。不远处,古老牛皮筏正徜徉江河之上,划出诗意拉萨,厚重人文。
新桃花源记
俊巴渔村波拉在家中。
  在村口,面容和善的藏族波拉(汉译为爷爷)高高大大,肤色黝黑,戴一顶宽檐帽,和几个村民一起坐在路边,望着油菜含笑柳含烟,青稞饱满六月天的盛景,满目笑意。
  问及飞鱼的传说,年过七旬的波拉说:“鱼是神灵。我们之前是不吃的。”相传,在远古时期,拉萨河与雅鲁藏布江的交汇处因集天地之灵气,导致鱼过度繁殖,多到江河都装不下,一些鱼便生出了翅膀飞到天上去生存。慢慢地,越来越多的鱼飞上天,密密麻麻地遮住了日月光辉,使得大地陷入黑暗,万物生灵逐渐失去生机。天神注意到后,下令守护俊巴村的一位圣者带领村人,去消灭飞鱼,并允许他们从此可以吃鱼。鏖战九天九夜,人们取得胜利,当晚便吃鱼、喝酒庆祝。从此,俊巴村人就有了捕鱼、吃鱼的习俗。
  波拉表示,传说美丽,现实残酷。事实是村民受地理环境约束和生活所迫才被迫捕鱼换取生活所需,这也是祖辈们千百年来唯一的生存方式。
  年少时的波拉就曾与父辈划着牛皮船飘摇在江河之上,为一家人的生计辛劳捕鱼,在晨曦里,在月夜下,撒下一网又一网。每次捕鱼归来,他们都会到山顶贡嘎神庙还愿,来洗清“罪孽”。
  那时的穷人仅有一方茅草屋顶遮蔽风雨,连一双像样的鞋都没有,忆起过往,他眼里闪着泪光:“风吹雨打、忍冻挨饿是家常便饭,因身份卑微,一家人既要承受繁重的苛捐杂税和劳役,还要为贵族阶层划船取乐,沦为他们的消遣。”自解放军进藏后,他们才拥有真正的自由,第一次住进四面都有墙的小院,孩子们也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如今,因享惠民政策,他和老伴得以安享晚年,孩子们也都在外工作、安家,不需要他们过多操心。“感谢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俊巴。扎西德勒。”这位藏族老人饱经沧桑的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
  牛皮船舞,舞进新时代
  波拉边上壮实的阿古(汉译为大叔)是俊巴渔村牛皮船舞国家非遗传承人,名叫拉巴次仁,他有着同样的感受。
  在新中国成立前,俊巴村人受人奴役,从未有过一天安稳的生活。他们被遣作免费差役,用牛皮船载货物,从拉萨到山南地区,顺流而下,约两三百公里水路。返回时,船无法在波涛汹涌的浪潮中逆行,渔夫们只能将牛皮船晒干,将接近3米长、2米宽的船扛在背上,穿越山川徒步回家。途中休息,他们会跳牛皮船舞,以此来缓解长途跋涉的疲劳。
新桃花源记
牛皮船舞。
  牛皮船,先用木头做船架,将缝制好的4张生牦牛皮绷在船架上,然后用牛皮绳捆紧、晒干、擦油定型,最后用牛、羊油堵住接头缝隙就算完成。“晒干的牛皮船,重达八十公斤,最轻的也有六十几公斤。”想想祖辈们的艰辛,拉巴次仁一脸凝重,“来回一趟,历经磨难,也只能得到微不足道的一点口粮,苦啊。”
  直到西藏解放,苦难才真正消散,幸福才开始萌芽。如今,随着交通便利,生活富裕起来,出行不再行船,全靠汽车和摩托车,牛皮船终于结束了千年江上的漂泊,作为历史见证得以保留和展示。
  拉巴次仁表示,俊巴的牛皮船舞——郭孜,凭借鲜明的特色,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也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郭”藏语意为牛皮船,“孜”意为舞蹈,是“牛皮船舞”的藏语说法。它是俊巴渔村独有的一种民间舞蹈,一般由4—6名男性共舞。指挥的“阿热”手持“达达尔”边唱边跳,其他人将船桨插腰间,身背牛皮船,跟着指挥有节奏地移动脚步,并利用腰和手的配合,将船往上方送去,待船身下落,撞击横桨就会发出声响。
  轻盈的脚步、粗犷朴实的舞蹈,让牛皮船发出铿锵有力的“咚咚”声,穿透千年时光,诵吟俊巴村人与自然抗争,顽强生存且乐观的精神。
  “我父亲以前也是跳郭孜的好手。”拉巴次仁为继承父亲的遗志,近30岁才拜师扎桑老人进行学习。“如今,我也收了两名徒弟,他们都是县级非遗传承人。希望通过我们的表演,让更多人去了解俊巴的前世今生。”
  “目前,村子正处于重建阶段。”文旅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俊巴渔村除了非遗郭孜,还有皮具加工传统及独有的“渔村文化”。他们将积极扶持村民开办特色民宿、农家乐,为百姓增设家门口致富的路子,助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发展。
新桃花源记
纳木错。
  俊巴渔村,这个曾被高海拔阻挡、江河深锁而与世隔绝的小村落,如今已成为令人神往的旅游胜地。人与自然,在此和谐共生,如同世外桃源般的美丽画卷,既透扎西刚劲,也含卓玛柔情。村民们希望,当人们再次来到这里,聊起的不仅只有波澜壮阔的雪山冰川,千年流转的时光印记,还有那烟火中升腾起的美好幸福。
责任编辑:蔡晓慧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