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金砖
您的位置:首页 > 稿件

一支生态“笔”,绘就幸福城

2024-10-22 16:06:35 来源:环球人物网
大号 中号 小号
  青藏高原,大自然的杰作,拥有“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地球第三极”光环的它,是无数人心中的白月光。传唱30余年的《青藏高原》,用一次次高音的攀升,表白着对一座座山川的景仰和敬畏;著名作家阿来笔下,一句“云后的天空比最渊阔的海还幽深蔚蓝。几列浑圆青碧的山脉逶迤着走向辽远”让高旷宁静的青藏跃然眼前……当雪山湖泊、峡谷冰川在歌声中、文字间、绘画里、影视上被倾注浓烈的感情,青藏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便也与每一名中华儿女产生了更加深厚的联结。
  全域地处青藏高原的西藏,是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的儿女们,更是将“坚持生态保护第一”视作神圣的责任与光荣的使命。天蓝、水清、地绿,简单的六个字,倾注着无数人的心血。
  而今迈入西藏生态环境保护窗口城市——拉萨,碧绿的拉萨河穿城而过,滋养着两岸的花草树木,岸旁的南山公园,如同一颗镶嵌在城市中的绿宝石,登上南山之巅放眼远眺,片片绿色在小区、街道中轻摇慢摆,城区西北角的拉鲁湿地,聚集着种类繁多的候鸟,于蓝天下展翅时仿若下一秒就要将那棉花糖般的白云一口叼去,在朵朵白云的衬托下,那漫山遍野的高山杜鹃愈发绚丽多姿,热闹而喧腾……
  沉醉于这美景时,与从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人们聊聊天,会发现拉萨生态之美的背后,还有上下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还有默默奉献、夜以继日的辛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感动,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中得以具象化。
  从裸岩中刨出一颗“绿宝石”
  与矗立千年的布达拉宫遥相对望的南山公园,护林员扎西曲培每天都要上山一趟,3公里的路程,小桥下流水潺潺,各种树木错落有致,清爽的风推着他大步向前,到了半山腰,吹声口哨,与其相熟的“鸟伙伴”便扑腾着翅膀现了身,每到此刻,这个黝黑的康巴汉子,眼底都是无尽的温柔。
一支生态“笔”,绘就幸福城
护林员扎西曲培。
  扎西曲培的手机里,南山公园的一草一木几乎占据了全部内存,年份最早的一张照片拍摄于2012年7月,照片里的南山与如今截然不同,就如他描述的那般,“灰苍苍的”。杂草丛生,岩石裸露,风吹过卷起的沙尘强势地宣示主权。彼时,扎西曲培还是市直单位的一名水电工,“听领导说南山要开展造林绿化项目,我觉得是个好事情”。四年间,他目睹南山渐渐有了绿色,心里总有种说不上来的高兴。2016年,他决定投身南山造林绿化工作,自此心中也有了执念,“让树上山”。
  这项工作其实并不容易:南山山体平均坡度60度,土层平均厚度不足10厘米,粗砂砾含量高达60%—70%……每一项现实条件都考验着扎西曲培和其他造林工作者的决心,“有些地方很陡,马儿上不去,我们就自己扛着树手脚并用往上爬,挖坑时一铲子下去就是石头,需要十字镐、电钻一点点地刨,像修路一样,包括土也是从其他地方运过来的,南山上面的土养不活树”。种树之余,扎西曲培还忙着和同事们一起赶牦牛,有时像追逐赛一样。“你往东边赶,牛往西边走,往西边赶,牛往东边走,几十头牦牛在山上,最怕的就是它们撞坏树苗。”聊起那段艰辛时光,扎西曲培笑着说道。
一支生态“笔”,绘就幸福城
南山公园。
  时间的指针见证日升月落,也注视着一批批造林者带着绿色向更高的海拔挺进。而今,突破了土壤改良、土壤分析、苗木选择等重重难关之后,南山3521.7亩土地披上了绿装,雪松、云杉、油松、白皮松等百万余株树木,喝着“逆流而上”的拉萨河水,在这里真正安了家,最高的安在了海拔4250米之处。林间穿梭的松鼠、鸟儿甚至是藏狐,给这片绿色世界又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惊喜。
  身兼护林员、水电工、绿化工、消防员、环卫员等多重职责的扎西曲培,忙碌之余,还十分关注北山的绿化情况。2021年,拉萨以南山公园造林成功经验为基底,正式启动南北山绿化工程,计划10年完成国土绿化面积206万亩。工程启动后,各部门踊跃参与,绿化热潮迅速覆盖拉萨和山南市9个县(区)35个乡(镇)100余个村(居),两年时间,已完成营造林超37万亩,栽植各类苗木4900万株,造林地整体成活率达85%以上,该项工程还被生态环境部引用为“推进生态环境重大工程实施”典型案例并在全国推广。看着南山的“绿”蔓延至更多土地,再看着南山上的“树二代”茁壮成长,扎西曲培内心的震荡也许无人能懂,他总说,“我的后半生就是扎在这里了”。
一支生态“笔”,绘就幸福城
南山公园山顶。
  夏日晴空,飞鸟掠过山巅,南山顶上“祖国万岁”四个大字庄严醒目,它仿佛一首赞歌,歌里有无数人齐心协力改善生态环境的感动,有区域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增强的喜悦,更有造林生产实践鼓了群众钱袋子的欢腾。
  防风林变“神秘树林”
  分享美食,畅谈生活,看孩子们在草地上嬉戏打闹,听远处林中鸟鸣虫唱……在拉萨,有很多快乐都是“过林卡”(郊游、野餐)给的。从市区驱车30余公里,便能到达当下大家最为追捧的林卡地——林周县边交林乡当杰村藏嘎组“神秘树林”。
一支生态“笔”,绘就幸福城
“神秘树林”。
  当地人这样描述“神秘树林”的四季:春天碧波荡漾水云云,夏日翠云环绕叶沉沉,秋季层林尽染彩缤纷,冬天斑头雁鸣声阵阵、夕阳映雪山如金。许是这般“世外桃源”沉寂了太久,2022年,当被远道而来的游人拍下视频发到网上后,便迎来了火爆出圈,“甚至名字都是网友帮忙起的”,63岁的藏嘎组党支部书记罗布次仁又惊又喜,守护了几十年的树林原来也可以如此浪漫。
  很多人不知道,几十年前,这里只是一片空地,连草都没有。在当地土生土长的罗布次仁,回忆起当年村里风沙肆虐的样子,连连摇头,“那时候就算关门闭窗,还是有很多沙子会钻进家里”。1993年,上级部门一则植树造林的通知,为村民带来了希望。彼时已是村长的罗布次仁,和早已受够了风沙的村民们,二话不说,一起开干!
  那是一幅怎样的场景?周边县乡的民众和知青们与当杰村村民们一起,身上揣着自带的干粮,肩上扛着锄头,身后背着树苗,嘴里唱着歌,随着音符的起落,栽下一棵又一棵树,“那年3月,上千人一起种了半个月”。罗布次仁至今还能想起很多细节,有的人发现其他人栽得更多,便把锄头抡得更勤,喊着一定不能落后;有的村民全家外出种树,孩子无人看管,便把孩子一起带出来放在旁边……边交林乡副乡长尼玛卓玛也曾跟着父辈一起种树,那时的她,未能完全理解其中深意,只是懵懂地感到,“他们很辛苦”。
  造林后的养护,其重要性不亚于种树本身,这一重担,压在了藏噶组村民的身上。日复一日的坚守,这片绿色与他们的羁绊愈发深刻,“很多树被洪水冲倒,我们就不断补种,筑防洪墙的石头不够用,村民便自掏腰包买石头”。不止如此,为防止牛破坏树苗或不法分子偷树,罗布次仁和其他护林员“一晚上不知要起来多少次”。
  曾经的辛劳化作一缕缕甜。时光如白驹过隙,被精心守护的树苗们,在三十年后的今天,已长得高大茂密,置身其中,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林间的奇石、溪流和山泉,增添自然之美。有了这片防风林的当杰村,也早已摆脱风沙的困扰。
  随着林间美景在网上的爆火出圈,当杰村果断抓住机遇,借拉萨大力发展林卡经济的政策东风,开始挖掘“神秘树林”生态优势,完善基础设施保障,让“网红”变长红。如今步入“神秘树林”,林卡帐篷、露营营地、农家藏餐、骑马观光、神秘烧烤等特色服务让这里添上了烟火气,当遇上山地自行车绕圈赛和摄影展时,更是热闹非凡。
  2023年,“神秘树林”接待游客突破3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50多万元,全乡120余人实现再就业,每户带动增收10000元以上。把自家养的马牵过来为游客提供骑马服务的洛桑罗布,便是受益村民之一,“我们由村集体统一管理,空了便会来这里兼职,赚来的钱可以补贴家里”。游客少的时候,他总会骑着心爱的马儿,向着山的方向,肆意驰骋,风儿掀起衣角,他也不由得笑了。
  生态画笔绘就幸福生活
  南山公园与“神秘树林”的故事,恰似一幅绿色画卷,每一次落笔,都凝结着拉萨坚定践行“生态立市”理念的深情厚谊。
  这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城,近年来在“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上持续发力,坚决履行环保职责、全面强化污染治理、深入实施保护修复、扎实推进绿色发展、持续完善治理体系,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口音、不同职业的人汇聚于此,只为让这个生机勃勃的城市更绿更美,更有希望。
  “全国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是他们日夜守护生态的成绩单。相关数据显示,拉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始终排名前两位,主要江河湖泊水质优良、地表水水质达标率100%,土壤环境总体处于自然本底状态。2021年,拉萨被生态环境部正式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当雄县、曲水县、堆龙德庆区成功创建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
  碧水绕青山,风和天地宽,诗意般的美景,如今是拉萨市民每日触手可及的宜居画面。随着生态红利的持续释放,拉萨的绿水青山也正变为金山银山,蓬勃兴起的绿色产业,引来了投资者、游客,同时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之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淳朴儿女,拿到了通往幸福生活的钥匙。
责任编辑:蔡晓慧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