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拉萨市区出发,一路向西。在层层叠叠的山峦河谷深处,环抱着雪域高原的一片人文厚土。
这里是平均海拔4000米的尼木县,藏语的意思是“麦穗”,寄托着富饶丰盈的美好愿望。千百年前,能工巧匠与灿烂文化在此碰撞,播种下传统手工艺的种子。
在香气缭绕的尼木县吞达村,笔者见到了次仁多吉。作为尼木藏香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次仁多吉指尖上的这项技艺自带光环。
尼木藏香传承人次仁多吉在手作藏香。
相传,尼木藏香制作技术是由藏文创始人吞弥·桑布扎改进印度熏香制作技术发明的,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独特的制作工艺、纯天然的原材料……造就了尼木藏香绝佳的品质。次仁多吉介绍,尼木藏香制作过程复杂而精细,要选用多种天然香料和药材,经过研磨、混合、成型、晾晒等18道工序才能制成。
其中,最独特一步当属用水车磨制柏木泥。“其他地区制香大多使用石磨研磨香粉,但尼木藏香是用木制的水车来磨制制香的原料柏木,传说这种水车也是由吞弥·桑布扎发明,他担心水车运行可能伤及河中的生灵,于是他在河水汇入雅鲁藏布江处立下一块写着‘江中鱼不得入此河’的石碑,从此,这条河中再也没有出现过鱼。”
次仁多吉的家族是远近闻名的藏香世家,14岁时,次仁多吉开始跟随祖父和父亲学习藏香制作技艺。“我小时候,家里制作的藏香只能靠人工售卖的方式,在附近几个村子里‘打转’,家里日子过得比较拮据。”次仁多吉说,虽然艰苦,但他从没想过放弃,藏香就是记忆,他想让这份记忆一直传承下去。
33年过去,在他的打磨下,这项传统技艺也在不断被注入新活力。近些年,随着交流渠道的不断拓宽,次仁多吉也有更多机会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手艺人”进行分享与合作。他将创意融入传统的藏香制作,衍生出香包、香饼等“藏香+”产品,不仅受众群体越来越广,销路也扩大到了线上。
普松雕刻传承人嘎玛曲扎正在雕刻。
“现在来到吞达村的游客越来越多,他们对这种工艺很感兴趣,很多都想体验制作过程。”次仁多吉捕捉到了这样的变化,几年前,他特别开设了藏香手作体验项目,让游客可以亲手感受到这份“沉甸甸”的文化。
与尼木藏香并称为“尼木三绝”的雪拉藏纸与普松雕刻,同样也是藏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凝结着高原人民的智慧与匠心。在政府的扶持与传承人的坚守下,“尼木三绝”古老的种子在这片沃土结出金黄的“麦穗”,焕发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