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蓉立交桥。
天高水阔,碧波荡漾,杨柳依依,绿草如茵……不论何时走近成都兴隆湖,都会让人眼前一亮,精神一振。美丽的景色、舒适的环境、优良的生态,展示了未来城市的模样,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从2014年获批建设,四川天府新区已走过十年不平凡的历程。十年来,天府新区从一片荒芜的红土地,变身为体制机制改革“先锋”、公园城市“标杆”、高质量发展“样板”。一个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最具人居魅力、创新活力、开放张力、发展潜力的城市新区脱颖而出。
十年披荆斩棘,十年辉煌“城”长。天府新区以奋进的姿态、昂扬的气魄,抒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创新之歌,创造了一个个令人瞩目的奇迹。
肩负使命,牢记嘱托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2011年,国家《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首次提出了规划建设天府新区的构想。过了一年,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又进一步提出,把天府新区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点城市新区。2013年9月和10月,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重磅推出。2014年10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天府新区。由此,天府新区正式成为中国第11个国家级新区。
天府新区被寄予厚望!国家规划和战略是对西部地区发展的要求,也是对四川对成都的期望。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大势不可逆转,四川、成都必须有大作为。尤其是成都,作为中西部地区的重点城市,被赋予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使命。
这个高地,是充分发挥西部地区优势,面向欧亚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四川提升内陆开放型经济水平,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高地。
对成都而言,原有城市结构存在诸多弊端,传统“摊大饼式”的城市建设,人口和建筑高度密集,主城热岛效应突出,中心区交通负荷过重,任其发展下去,“大城市病”会更加严重。成都亟待优化城市结构,探索出一条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天府新区的获批有利于成都发展能级扩展。这主要源于历史、政治、人口、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历史上,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改革开放后,南方城市迎来了历史性发展大机遇,人口大量向南方地区聚集。从地理环境因素看,南方光照好、雨水多,向南扩展更经济更环保。
成都也一样,南方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东南方向属于适宜拓展区,城市建设、产业布局更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居民健康生活。而西北方向属于生态保护区,适合发展农业。同时,西北方向是古蜀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开辟新城难免造成遗迹损害。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府新区,指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
一石击浪,大潮涌动。天府新区牢记嘱托,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度,按照“百年大计、省之大事”的工作定位,主动置身于全国发展大局和国家重大战略,向着打造公园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引擎”“金钥匙”“动力源”挺进。
系统集成,创新突破
纵观历史,每一次成功的变革,都离不开政策的保驾护航。系统、连续、配套的政策如浩荡的春风,激活了一池春水,让每一个细胞裂变生长。2023年10月1日,《四川天府新区条例》正式实施,天府新区进入了“更大自主发展、改革、创新权限”的全新发展阶段。
事实上,谋划建设天府新区之始,就围绕“新”字作文章。规划建设公园城市,必须用新的理念指导新的实践。而这个新的理念就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践行“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体营城。
理念之变推动布局之变。在天府新区,一个数据波频繁提起。这个数据是72.1%,它所诠释的是全域生态控制区所占比例,目的是压缩生产空间、调优生活空间、扩大生态空间,持续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比例。沿鹿溪河自北向南布局天府总部商务区、成都科学城、天府数字文创城等3个城市组团。每个城市组团都是一个产业功能区。城市组团之间,以生态廊道相连,形成“拥绿亲水”组团式城市结构。
理念之变也推动了发展路径之变。舒适、宜居的生态环境吸附、集聚高能级的产业。天府新区不断探索与城市形态相匹配的发展方式,加强基础研究、强化科技创新、培育新兴业态。高能级产业对推动天府新区低碳、绿色、创新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需要格外用心、千倍用力加快发展,形成一批功能突出、特色鲜明、动能充沛的公园城市示范单元。
好的理念、规划和发展,必须要有好的体制机制作保障。无论是建设谋划期、发展初期,还是战略提能期,天府新区都是系统谋划、高位推进。机构设置上,突出功能集成、商业逻辑与统筹融合,实现了职能机构的优化、协同、高效运行。
按功能集成,以战略为导向,围绕贯彻落实“公园城市”理念,在全国范围内首设公园城市局,专项推动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先行区建设;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设立战略研究局,承担战略策划、全域统筹、对外协作职能;围绕“一带一路”和自贸试验区建设,设立国际合作局(自贸实验区管理局),专项推进国际合作交流、中国(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天府新区片区建设。
以产业为导向,设立新经济局、总部经济局、文创会展局等3个专业型发展局,承担产业策划、规划、建设、运营、服务等职能,实现产业发展全周期、全链条推进。
尤为亮眼的是,以发展为导向,围绕创新策源地和科研主阵地战略定位,结合校院地合作,探索组建新型研发事业机构,强化产业技术供给,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让新技术、新产业、新动能充分释放,形成新质生产力。
天府新区的机构数量仅为传统区(市)县的1/2,编制数量仅为1/3。部门的行政编制和行政辅助类事业单位编制全部统筹上收,实行“去编制化”,推行员额制,统一核定部门员额数,动态管理。
“这些改革,不是单兵突进,而是系统集成,带来了预想不到的活力。”天府新区党工委书记周先毅说,“紧扣全面深化改革,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内在逻辑,实现了创新突破。”
挺立潮头,高歌猛进
站在现代化探索的潮头,天府新区始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不断解锁“新知”,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形成了一批“天府经验”和“天府方案”。
——构建公园城市指标体系,为公园城市建设探新路。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以生态投入吸引高水平的产业投资,又以公园城市品牌带动经济发展。天府新区以标准化试点推动公园城市价值示范,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了《四川天府新区标准化发展纲要》和《四川天府新区公园城市标准化综合试点建设方案》,形成了4个板块、16个标准子体系,梳理了310项标准明细清单,推进40多项地方标准、80多项内控标准技术研究和文本转化……依托兴隆湖水生态综合提升工程、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等25个重点项目,打造标准化示范场景。公园城市建设模式得以在全国推广,成为联合国人居署城市环境和人居环境重要参考维度,公园城市的全球传播力、影响力大幅提升。
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
——聚焦创新策源转化,让更多的“科技之花”浇灌出“产业之果”。从第一个落地四川的省校合作机构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到最近落地的云天励飞大模型全球总部,天府新区以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一体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着力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创新高地。以兴隆湖周边100平方公里为核心区域,加快建设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着力打造构筑大平台、实施大项目、凝聚大团队、产出大成果、孵化大产业的集中承载地。目前,已落户“中科系”等国家级科研机构27家、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35个,引进清华、北航等校院地协同创新平台66个……2023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00家,新增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92家。
——创建天府中央法务区,营商环境创新改革站上新起点。世界知名法务集聚区具有产业能级极高、辐射力强大等优点。纽约曼哈顿拥有纽约87%的律所、伦敦金融城有2/3的世界顶级律所、新加坡滨海湾有882家律所。全国首个省级层面推动建设的现代法务集群落户天府新区,奋力打造面向世界的一流法律服务高地。天府中央法务区凝智聚力,把法治打造成最好的营商环境,已吸引超400家涉法服务机构入驻,集中布局“一点、六院、八庭”全层司法审判体系,启动运行天府中央法务区企业服务中心、成都金融调解中心、成都破产事务中心,开展“法制+科技成果转化”“法务+对外开放合作”“法务+绿色低碳转型”三大专项行动,以高质量法务服务赋能高质量发展。天府中央法务区的创建经验复制到了上海、西安、长春等城市。
——首创“共享中心”模式,省级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加速起势。2021年7月,省级体教融合改革试验区在天府新区设立。天府新区打通了运动员就业需要和学校专业体育教师师资匮乏的供需渠道,在全国首创了四川天府新区教师共享中心。为促进“双向奔赴”,共享中心建立起师资准入、岗位聘任、培训提升、考核评价等服务体系,有效破解了“退役运动员职业发展”与“改善学校体育教学”两大现实问题。天府教师共享中心已吸纳了50名奥运冠军、世界冠军、体坛名宿和2000多名科学家、退役运动员、艺术人才入驻。这个模式入选教育部“双减”和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典型案例。探索“纵向贯通、横向联盟”的集团化办学模式和劳动教育“天府模式”全面推广,当好了全国教改“试验田”。
——创新全链式集成服务,凝聚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发展澎湃动力。融资难融资慢,一直困扰着科技型企业的快速发展。天府新区紧盯金融科技创新前沿,开展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知识产权融资全链式集成服务模式创新,设立了成都知易融金融科技有限公司,成功打造全国首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平台,帮助300多家企业完成融资业务近300笔,额度近13亿元。推广“蓉易贷”,帮助近400家企业融资超9亿元。“天府e融码”为百多家企业取得贷款近520亿元。全国股转系统“新三板西南服务基地”落户天府新区,为大批优质企业到新三板挂牌融资提供了通道。
一个个全国首创,折射出天府新区巨大的能量和磅礴的气势。天府新区已经成为四川乃至中西部的“靓丽名片”,四川面向全球配置高端要素的“重大平台”,四川“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的开放门户,成渝地区引领区域合作、协同联动的“极核标杆”。培育形成3个千亿产业集群、11个百亿产业集群,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32.8亿元,总量位列国家级新区第五。
一件件实践成果,无不是天府新区人大胆闯、敢于试、能创造取得的。这种根据国家需要、贴近科技前沿,依据市场需要、紧扣时代脉搏,贴近人的需求、准确把握规律的拼劲、干劲和韧劲,拼出了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十年奋斗,步步扎实,高歌猛进。一路走来,发展方向始终清晰,冲刺与突破,长跑与坚守,本色笃定。未来之路,更要挺立潮头,迎接新变化,破解新难题。天府新区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阔步走在创新的大道上,劈波斩浪,勇往直前。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4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