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金砖
您的位置:首页 > 稿件

探寻千年天府名城的文化密码

2024-06-26 09:55:45 来源:环球人物网
大号 中号 小号
探寻千年天府名城的文化密码
一号窑包龙窑遗址。
  邛崃古称临邛,始建于公元前311年,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它是四川最早的四大古城之一,是古南方丝绸之路西出成都第一站和茶马古道第一镇,这里曾是蜀地交通要塞和重要的贸易集散地。是西汉著名才女卓文君的故乡,素有“临邛自古称繁庶,天府南来第一州”之美誉。
  “天府南来第一州”的辉煌
  “风月无边,长安北望三千里;江山如画,天府南来第一州。”成都往南,古临邛为蜀地通往滇、康、藏的必经之路。临邛古城自古就有“酒里”“茶乡”“陶都”“绸城”之美誉。
  古城临邛,底蕴深厚,拥有鲜明个性特质。从今天的历史资料和考古中可观临邛古城昔日的繁荣景象,规模宏大,店肆林立,是古南方丝绸之路西出成都的第一重镇。
  据《华阳国志》载:“临邛城周回六里,高五丈。造作下仓,上皆有屋,而置观楼射栏。”其城池之高大可见一斑。发达的经济、社会,造就了璀璨的文化。西汉时,有著名经学家胡安鹤山讲学,“洞达天文、历象、阴阳之数”;星象学家严君平穷究周易,“文章冠天下”;才女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琴音相通,“凤求凰”佳话流传千载。
  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这座城池和成都一样,城址未变,结构依然,今天依然是成都平原山水古城的范本。仍然保留着山水古城的“丁十井”型传统格局,“一环两街、六院二十七巷”的历史城区街巷肌理仍然清晰可见。
  被低估的邛窑
  在位于邛崃市文君街道十方堂的邛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隐藏着一家古朴典雅的书院——十方书院,书院由几间川西民居改造而成,门前是蜿蜒而下的南河,周边绿树掩映。
探寻千年天府名城的文化密码
邛窑。
  初秋的一个下午,跟十方书院的主持陶然在此聊起有关邛崃的人文历史话题。他是土生土长的邛崃人,他说创办十方书院的目的就是挖掘、梳理和弘扬邛崃悠久而丰厚的历史文化,并为守护、传承、发扬邛崃文化尽一份力。
  “邛崃除了有才女卓文君与汉赋大家司马相如的故事,还有扬雄的老师、西汉大学者严君平等享誉古今的历史名人。邛崃的邛窑是中国彩绘瓷发源地,更是邛崃的名片。仅仅考古发掘出土的一号窑包——龙窑就接近1万平方米,据说该窑包的烧制生产时间长达500年之久,由此可见邛崃在我国唐宋年代的发达程度,可以说邛崃自古以来就是商贸重镇和工业重镇。从南北朝到宋朝,邛窑出的瓷器一直都是生活必需品,如果家里拿不出个邛窑酒具、茶壶,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四川人。今天的邛崃是一座被低估,甚至严重低估的城市。”陶然边说边沉思起来。他对邛崃的人文历史如数家珍,也能感受到他对家乡深沉的爱。
探寻千年天府名城的文化密码
邛窑临展馆展示的邛窑。
  “邛窑一醒惊天下”,“北有唐三彩,南有邛三彩”,这是从古至今一直流传在民间的佳话。邛窑是中国彩绘瓷的发源地,四川古代最大的青瓷窑系。2023年4月,邛窑考古遗址公园获授国家级遗址公园,成为继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后,四川第三大国家级遗址公园。”
  2021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十方书院还特别举行了“汇智十方·论道邛窑”文化交流活动。邛窑,由于其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独特而重要的价值地位,进一步深入研究邛窑,扩大影响,走向世界,是这次活动重要内容之一。
  四川省文物局原局长梁旭仲指出:邛窑,作为中国陶瓷史上,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烧造时间延续最长,器物种类最多,流传最广的民间窑,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文化价值。大力推进邛窑文物的外展,必将与三星堆文物外展一样取得极大的成功,也令世界各国人民像了解广汉三星堆一样,知道中国有邛崃,邛崃有邛窑。进一步增强世界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促进各民族、文化之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十方书院顾问、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科研处处长詹颖深入研究邛窑,著有《邛窑器物设计的审美文化》一书。涉及邛窑以及相关的社会、经济、宗教、风俗诸领域,为正确认识邛窑器物设计的美学价值和历史方位提供了深度解读。她经典归纳了邛窑器物美感“大朴不雕、稚拙天然”的核心要素。浓郁的民间意趣,强烈的蜀地化特征,在巴蜀文化与中国陶瓷文化中有重要的价值地位。
  被误读的司马相如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爱情故事,自从大史学家司马迁把它庄严地彪炳于青史(《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之后,在我国广为流传,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提起这一段千古爱情故事,十方书院主持陶然说道,“世人对于这段爱情故事的当事人,至今看法不一。尤其是司马相如,被指责为‘贪图钱财’‘忘恩负义’‘帮闲文人’等,从古至今不绝于耳。这是对历史名人、汉赋大家司马相如的误读和羞辱!”
  公元前156年,司马相如离开四川,时年24岁。他曾经担任汉景帝的“带刀侍卫”。此后,他又成为梁孝王的座上宾。司马相如在汉景帝和汉武帝身边前后长达十多年,但并不得志。除了在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出使西南夷临时挂过“中郎将”外,长期担任的是“郎”“孝文园令”等低级闲职。
  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写道:司马相如“善著书”,而“不慕官爵”,“故其仕宦,未尝可以公卿国家之事,常称疾闲居”。
  司马相如开一代汉赋之先,是当之无愧的汉赋奠基人,其艺术成就非常高。他的代表作《子虚赋》《上林赋》等,气势恢宏磅礴,语言富丽堂皇;铺张扬厉,不拘文法,颇有创新精神。汉唐以降,不少大诗人、大作家都受过汉赋的影响。
  除文学成就外,司马相如一生重大的政治成就,是在汉武帝时“奉天子节,出使西南夷”,处理当时西汉王朝与西南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当时,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汉夷杂居,民族矛盾尖锐。由于地方官员的不当处置,曾造成西南少数民族的骚乱和汉族的恐慌,甚至危及地方的安定和国家的统一。
  司马相如采取正确的政策和策略,以和平的方式,很好地安抚了骚乱的少数民族和恐慌的汉族民众,避免了战争的发生,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汉武帝之所以派遣司马相如代表他出使西南夷,是因为司马相如对于汉王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历来主张“兼容并包”“遐迩一体,中外褆福”。力主汉王朝与邛、笮等少数民族通好。
  司马相如对待少数民族的态度,充分展现了他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富有远见的政治主张。这种观念和主张,即使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也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探寻千年天府名城的文化密码
清光绪八年“川南第一桥”手绘图。
  今天的邛崃,一座辉映古今的城市,一座有着现代化城市节奏,却又弥漫着千年历史文化芳香的城市。这里,现代气息与历史氛围和谐交融,古老民俗和时尚新风相依共生。
  如今,这座天府历史文化名城正焕发新的生机活力,“邛崃再次崛起”将承载着古城悠久历史的荣光和厚重的文化基因乘风破浪、砥砺前行。
责任编辑:邱小宸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