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金砖
您的位置:首页 > 稿件

在邛崃,追寻千年古城的记忆

2024-06-26 09:54:35 来源:环球人物网
大号 中号 小号
在邛崃,追寻千年古城的记忆
邛窑临展馆。
  邛崃,西蜀名都,文君故里,历史悠久,文物众多,可谓是千年古城,千年古韵。作为四川省历史文化资源较为丰富的市县之一,邛崃区域范围内历史遗址、古迹、文物等众多。其中,邛窑遗址、邛崃石窟、石塔寺石塔和茶马古道邛崃段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文化和精神传承的载体,皆是邛崃辉煌历史最好的见证。
  邛崃本地人常说:“邛崃主打一个美,这美聚在生活,涵于山水,还散发在丰厚的历史文化里。来邛崃,不寻访古城的记忆,你就没法真正体会其中的魅力!”
  邛窑遗址东方生活美学
  有一种美,虽不如金玉之华丽,却匠心独具,温润多彩,透着实实在在的东方生活美学,令诗人为之挥墨颂情,令世人为之倾心。
  南宋战乱时期,这种美被破坏并埋藏数百年;到近代,一场大雨偶然的冲刷,才让其得以显露一角,零零星星流转古玩文物市场;1935年到1936年间,因遭到驻地军阀士兵的大肆挖掘、破坏,方从沉睡中惊现于世。
  “沉睡上千年,一醒惊天下!”中科院院士、中国高校“科技考古系”创始人朱清时评价,这就是承载邛窑瓷器美的邛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据史料记载,邛窑始烧于南北朝,盛于唐五代,衰于宋、元之际。它作为中国彩瓷的发源地之一,是四川古代最大的民间青瓷窑系,文化价值堪比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
  经文物普查,邛崃境内已发现的邛窑遗址共有七处,即十方堂遗址、大渔村遗址、瓦窑山遗址、尖山子遗址、柴冲遗址、黄鹤遗址和官庄遗址。其中十方堂遗址是邛窑诸窑址中最重要的窑场,是邛窑地面保存状况最好的遗址,现存窑包最多、堆积最厚、连续烧造时间最长、产品最丰富,也是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屈指可数、保存有由纯制瓷废弃物堆积形成的窑包的窑址之一。
  十方堂遗址位于邛崃南河西南边,沿岸共分布窑包遗址14处,距离南河较远处分布有原生堆积的台地遗址3处,年代跨越隋至南宋。
  伴随南河波涛浅浅的细语,走进被绿林环绕,红墙保护着的十方堂五号窑包遗址。与对岸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场景不同,这里清风、蝉鸣、绿竹猗猗,更显幽静,仿若隔着一条南河,便形成了古今对望的局面。
  在院内,依然能清楚地看到一些建筑的遗迹,规整的建筑台基、作坊区、石臼、釉缸、辘轳车坑、馒头窑等,它们历经岁月沧桑、战火摧残,所留存部分如今已被重点保护起来。
  后院还有一座台式建筑基址,专家们推测可能是一座窑神庙。通过这些遗址,犹能畅想当时邛窑的建筑形状、生产规模、流程以及匠人们劳作时热火朝天的景象。
  一眼文物,穿越千年。听管理人员介绍,在古代,邛窑主要烧制生活器皿等瓷器,上至达官显贵,下至贩夫走卒都在使用,可谓家喻户晓。邛窑烧制的“省油灯”,也曾备受广大文人和百姓喜爱,就连旅居蜀地的陆游也在《老学庵笔记》中赞赏:“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其中隐藏的巧思,令人赞叹。
在邛崃,追寻千年古城的记忆
省油灯。
  另外,根据晚唐至五代馒头窑附近挖掘的瓷片,还可初步断定,“邛三彩”就在此烧制出土。“北有唐三彩,南有邛三彩”,如果说“省油灯”是邛窑朴实生活的展现,那么“邛三彩”则用丰富多彩的元素,体现出古人浪漫的情怀。
  遗址内的每一片瓷、每一块砖、每一寸土都是邛窑描绘生活、记录岁月留下的印记,也是古临邛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历史的沉淀。讲起邛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千年的传奇,管理人员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如今,熄灭的窑火再次点燃,这正是邛窑文化的复兴以及匠人精神生生不息的传承。
  石笋山摩崖禅音悦耳
  如果说邛窑是古邛崃人生活质量层面的体现,那么邛崃石窟的佛造像则展现这个地域人们丰富的精神文化。
  当丝绸之路自由的风,将古印度的佛教带入中国,精美绝伦的佛教石窟艺术也自北向南开始盛行。
  据记载,唐宋以后,北方大规模的开窟造像活动逐渐衰落,而巴蜀地区的石窟开凿则日益兴盛。其中四川石窟造像以延续时间最长、分布最广,为中国晚期石窟史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四川石窟中的一部分,邛崃石窟造像由石笋山摩崖造像、磐陀寺摩崖造像和花置寺摩崖造像组成,其中不乏蜀中石刻精品。
在邛崃,追寻千年古城的记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笋山摩崖石刻。
  初秋,在邛崃大同镇景沟村九鼎山深处,天高水清,草木蓊郁,鸣虫不绝于耳,愈往里径愈幽,盘旋而上的架势平添了地域的几分神秘。
  沿青石台阶,踏时间沉淀的绿藓而上,顺着村民的指尖,终是遇见了石窟里岁月的佛。巍巍山峦如屏障簇拥,苍劲古树似面纱遮面,高大的弥勒佛造像,就那样庄严地置于崖壁,睥睨世间,在斑斓的叶片间若隐若现。细听,有佛音由远及近,随着清风穿透了岁月的时空,飘飘然低吟耳边。
  石笋山摩崖造像又名灵山大佛、大佛寺,始刊于唐代。横向分布在长120米、高40米的山岩上,分上下两层,崖壁挖空凿成,坐东北向西南,共33龛,现存造像749像。有“一佛二菩萨”“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二力士”“观音经变”和“西方净土变”等佛教题材,背景多用七宝、莲台、白鹤等佛家元素,有些佛像还采用了巴蜀地区特色的镂空造像工艺。
  石窟设的龛大小不一,远见的弥勒佛龛是邛崃市最大的一尊弥勒造像。龛高达8.1米,主像7.5米,左右文殊、普贤菩萨竖立,两侧弟子簇拥凝神,这展示的是弥勒降世,在龙华树下说法的场景。
  龛顶和壁上浮雕纹理清晰,雕刻优美,有清晰可辨的佛塔,造型丰满、比例匀称,衣纹、璎珞线条流畅的佛教人物。古代匠人精湛的工艺在此展现得淋漓尽致。
  与中原的石窟不同,四川的石窟主要是民间开凿,匠人开凿创作的空间更自由。所以,这里的佛像大多会予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远看庄严肃穆,近看慈眉善目,拈花一笑,涤世间尘。同行老师笑侃:“佛陀到了四川也学会了变脸。”这算是佛教艺术与本地文化结合的创新。
  “我们四川山山有大佛,村村有菩萨。这尊大佛,我们喊它大佛坎,是这个地盘的守护佛。”村民说完双手合十,虔诚地拜了两拜。“不过有的地方风化严重,有几尊佛像都看不清原本的面目了,还是有些遗憾。幸好,这些年相关单位实施保护、维修,绝大部分得到了较好的保存。”
  千年石窟,一眼千年,邛崃石笋山摩崖造像只是众多石窟中的一部分,它展示了佛与本土文化的融合,也彰显着古蜀人民自信的光芒。
  望远山,沐佛光,半是烟火,半是禅。
  石塔凌苍苍屹立护四方
  古塔建筑在中华灿烂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可以说是耀眼的存在。现如今,千姿百态、造型各异且年代久远的古塔,在辽阔壮丽的中华大地上仍能处处可见,有的处在繁华的都市,有的藏匿于静谧的山水间。
  出邛崃城区,向西南前行,至天台山镇高兴村红军长征邛崃纪念馆,即可觅得一座红色石塔,静静地矗立在馆后,这就是邛崃境内13座宝塔中的一座——石塔寺石塔。
  石塔寺石塔伴山而建,原名“释迦如来真身宝塔”,因塔身全用红砂石雕砌而成,故名“石塔”。它建成于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经八百年风雨侵袭,仍屹然挺立在远山绿荫间。
在邛崃,追寻千年古城的记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释迦如来真身宝塔。
  石塔高近18米,平面呈四边形,13级密檐式独特的建筑风格。塔下四方素面台基,台上置刻有火焰图纹的石刻方形几座。上部第一层是两重修砌“围廊”的高大仰莲须弥座,下大上小,高2.55米;第二层带有柱廊,12根石柱撑起宽大似雨篷的塔檐,四方各有一佛龛;再往上是11层呈“梭柱”状塔身,形极显挺拔。塔身佛雕样式繁多,线条流畅,有宝相花、斗方缠枝纹、莲纹图案等,上刻《大悲咒》《观音经》《地藏本愿经》三卷。
  密檐式和两重须弥座砌围廊的造型,是佛塔传入中国后,受中华文明和传统建筑的影响而演变出来的新类型,在国内目前现存古塔中也较为罕见。
  “这座佛塔的使命就是守护这方百姓,‘镇妖气’祈五谷丰登。据说2014年,对石塔进行维护的时候,文物专家还发现塔顶可能存放有佛家舍利。”多年在此值守的保安,是个朴实憨厚的本地人。在他的介绍下得知,石塔是由南宋乾道年间的僧人安静禅师倡议,在镇西山南簏修建而成。
  石塔寺内《重刊古志》碑文记载:“大宋国西蜀郡邛州火井县生生螟蝗叠生,田禾损伤,五谷不熟,人民饥窘,殊为难堪,幸值宋之乾道四年戊子,有僧安静方游而来,驻锡于山,见群风四起,赫然有光。僧徘徊久之,喟然叹曰:‘此乃无佛圣所居,故妖氛得以作祟耳。’”
  “石塔还与红色颇有渊源,1935年11月至1936年2月,红军长征路过时,在此建立了石塔区苏维埃政府。石塔和红军一样,守护四方。”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天地的变化不过须臾间。唯石塔历经岁月风霜,昂然屹立,凝聚着古人的精神和智慧,成为历史文明旅途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茶马互市寻香有道
  “我们喝的可是正宗邛茶,当年藏族同胞想喝这茶啊,必须经过茶马古道运输,而且还要等上很久。哪像现在,寄个快递几天就到了。”讲这话的是平乐古镇上一老大爷,他正和邻居悠闲地坐在家门口,喝着自家茶山上采的第一捧秋茶。
  史料记载,茶马古道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其核心作用是运输茶叶入藏,最后到达尼泊尔、不丹等地。
  关于茶马古道的由来,要从茶叶入藏谈起。据《中国茶叶大事简记》记载:“文成公主嫁藏王松赞干布,以茶作随嫁礼品,茶适入西藏。”藏人喝茶后发现,“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于是茶叶成了一日不可或缺之物。
  但高原地区不产茶,于是商人、马帮就抓住了商机,将川滇之茶销售到西藏,再将西藏的皮货带回内地贩卖。久而久之,一条条以茶叶贸易为主的交通线,便在崇山峻岭、丘陵峡谷之间被开辟出来,后人称之为“茶马古道”。其后,藏人也通过茶马古道与中原地区往来贸易。
  茶马古道邛崃段是川藏茶马古道中的一段,分为南、西两线,时代为唐至民国。南线全长约60公里,西线全长约50公里,均由临邛出发,南、西两路最后合于雅安。
  南线现存的古道长约30公里,又称“临邛古道”,与秦汉的南方丝绸之路线路基本重合,周边的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包含有古遗址、古建筑、摩崖造像、古墓葬等。
  “清末,邛崃边茶厂倒闭后,茶马古道就没得那么闹热了。”老人说,“听老一辈的讲,茶背子走茶马古道难啊,不是为了生活,哪个愿意做这项活儿?”老人咂了两口杯中茶,若有所思。
  走茶马古道,意味着翻山越岭,意味着风餐露宿,意味着直面生死。运茶背夫们背着上百斤茶,藏人视为生命的茶,一步步送进青藏高原,成为那寒冷清晨里,碗碗暖人心脾的酥油茶。其中,走出的不只是生活之路,也是见证藏汉人民的友谊之道。
  时间是伟大的书写者,塑造了山河也缔造了奇迹,凝固了历史也凝结了精神。
  虽然茶马古道、邛窑、石窟、石塔等皆已成过去,但古迹尚在,古风犹存,这些都是祖先留下来的无价之宝。文旅局的工作人员表示,对文物、古建筑、古遗址等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邛崃一直未停止,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他们要将更多关于古临邛的珍贵历史文化印记留存下来,让这些璀璨的文化和珍贵遗产得以持续传承!
责任编辑:邱小宸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