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影响深远,催人奋进。
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为贯彻落实讲话精神,迅速组成辽西地区历史文化旅游研究调研组,笔者荣幸受邀参加调研工作。
调研组于6月5日出发,已经先后调研考察了盖州市、阜蒙县、北票市、建平县、建昌县、绥中县、锦州市等地的汉唐山城遗址、查海遗址、牛河梁遗址、长城遗址、碣石宫遗址等多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此后还要按照计划去义县、北镇等地进行实地调查,采集文化数字化数据。
这期间调研团队虽紧锣密鼓,马不停蹄,但大家都不辞辛苦,干劲十足,克服多重困难采集辽西地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数据,不断深化对辽西历史文化资源传承保护的新认识。
调研中团队成员的工作精神和学者情怀深深打动着笔者。大家认真踏实,强化感性认知,坚持学以致用,并在调研中锚定今后学科建设方向和学术研究的努力方向,体现出了很强的文化自信和使命担当意识,展现了一个凝聚力强大、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协同共进的创新型团队风貌。随行调研,笔者感受颇深,现将几点粗浅的认识归纳如下。
辽西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具有厚重的支撑作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该包括哪些内容,是调研中大家思考的问题。通过调研,可以肯定地回答,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传承的一定包含那些在辽西大地上,百年人类历史、万年文化史和五千年文明历史中,具有显著中华民族文化特征和中华民族明显标识的内容。查海遗址的近万年的中华民族龙文化内容和红山文化遗址中的实证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内容都应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一些核心内容元素,也是国家文化数字建设应该包括的重要内容,更是应通过文旅产业方式重点宣传打造的内容。
辽西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印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万年文化史根基。历史文化工作者要实证中华民族文化的万年历史。这次考察中,我们发现: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查海遗址的考古年限大体在七千年到一万年,有些出土文物的精准年限是8600年,并且具有明显的中华民族标识,其中,遗址出土了一条19.7米长的石堆龙,把中华民族以“龙的传人”自称的历史追溯到了八千六百多年前。
辽西地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实证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五千年文明历史。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一直是呈现出满天星斗的璀璨发展现状的,良渚文化在中国南部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因而,通过调研大家认识到,红山文化遗址同样能够实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北方的五千年文明历史。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数字化发展就是打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形态之一。中央实施了国家文化数字化建设发展战略,辽宁省也部署实施了文化数字化发展战略。调研中我们发现,文化数字化工作已经在全省稳步推进了:兴城古城已经完成了数字化的再现和保护工作,沈阳市从事历史文化数字化的一些企业,也在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再现和传承了很多历史文物和历史文化的实物实景,为当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内容和新形态做出了贡献。
辽西地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实证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五大特性。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五大特征。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未曾间断过的文明,中华文明的文化自信首先来自如马克思所说的“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辽西地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实证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五大特征,其中,红山文化墓葬遗址中没有发现任何随葬武器。六千多年前我们的先人的大规模聚落墓葬文化中没有任何武器的现象,实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内容确实具有和平性这一特征。
辽西地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内容确保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稳疆固边作用。文化安全和边疆安全越来越成为当今我国发展面临的严峻的问题和非传统国家安全问题。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障,必须要起到的一个核心作用就是实现我们国土和文化疆域的安全保障作用。东北地区的五大安全问题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一直是东北亚地区局势变化发展带给我们的一个边疆安全和历史文化安全问题。其中历史文化安全问题一直是东北亚其他国家带给我们的一个非传统安全问题。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在于把我国东北地区考古发现的年代最早、历史最悠久具有中华民族文化和文明显著标识的内容列入核心内容,才能起到稳疆固边的保障作用。
(作者系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