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胜利召开之际,由《环球人物》杂志社与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共同编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丝路情缘》一书正式亮相,受到与会各国友人欢迎。
为讲好“一带一路”精彩故事,弘扬丝路精神,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认同及参与,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与《环球人物》杂志社已联合举办两届“丝路友好使者”盛典,评选并表彰深度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友好人士及团体,分别授予他们“丝路友好使者”个人奖、团体奖和集体奖荣誉称号。获奖使者和团体来自20多个国家,覆盖政治、科技、基建、贸易、教育、文化、医学、农业等多个领域。
《环球人物》杂志连续两年刊载了“丝路友好使者”在海内外项目建设、人文交流、技术共享等方面的感人事迹,旨在讲好中国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民心相通的故事,传播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为共建“一带一路”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在“一带一路”十周年之际出版《丝路情缘》一书的目的及意义皆在于此。
论坛新闻中心展示的《丝路情缘》和《“丝路友好使者”盛典》。
在本届论坛新闻中心的书报刊展示台,《丝路情缘》被各国记者取阅一空。《环球人物》记者还将本书作为礼物,赠送给参加论坛的各国友人。
来自巴基斯坦联合通讯社的Asghar Muhammad表示,书中讲述了多位“一带一路”上的友好使者,其中就有来自巴基斯坦的。“一带一路”是共赢之路,比如电力短缺是巴基斯坦的老大难问题,巴基斯坦很多地区每天都要停电十多个小时,中国帮助巴基斯坦建设发电站,有效弥补了巴基斯坦的电力缺口。未来,巴基斯坦会涌现更多的“友好使者”。
巴基斯坦记者Asghar Muhammad与《环球人物》记者畅聊“一带一路”。
来自亚美尼亚新闻通讯社的Paruir Siniavskii说,我去过中国很多地方,比如西藏、福建。在福建,绿色交通让人印象深刻,摩托车、自行车都是电动的,安静环保。亚美尼亚连接了中国和欧洲,亚中两国就像中国人常说的“阴”和“阳”,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大,也应当相互学习,像《丝路情缘》中那些人一样加强了解与交流。
亚美尼亚记者Paruir Siniavskii与《环球人物》记者畅聊亚中关系。
有不少外国朋友的中文还不是很好,看不懂书中具体内容,但拿到书看到来自各国的面孔后纷纷表示,语言障碍并不是问题,可通过翻译工具好好欣赏书中的精彩内容,因为中国日益强大,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也是有目共睹的,中国经验、中国式现代化十分值得借鉴。
尼日利亚副总统办公室随团记者Timothy Moses Choji取阅《丝路情缘》和《环球人物》杂志。
塞内加尔记者Awa Faye翻阅《丝路情缘》。

突尼斯记者Ibrahim Rabhi翻阅《丝路情缘》。

尼泊尔记者Birat Aanupam翻阅《丝路情缘》。

利比亚记者Mohammed Ertima(右)、阿曼记者Alyassa Alhadi翻阅《丝路情缘》和《环球人物》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