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振宁推荐并作序——《我的世界观》
》》》品读经典,向美好而生。您正在收听的是由环球人物与兴业消费金融联合推出的“品书·向美而生”专栏。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爱因斯坦留给世界的礼物》。
爱因斯坦没有抓住什么机遇,而是创造了这个机遇。他的眼光改写了基础物理日后的发展进程。爱因斯坦逝世几十年来,他的追求已经渗透了理论物理学基础研究的灵魂,这是他的勇敢、独立、倔强和深邃眼光的永久证明。——物理学家杨振宁在为《我的世界观》一书所写的序言中如是写道,他大力推荐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这本书。
191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广义相对论,其中很多预言在当时看来光怪陆离,完全不着边际。然而100多年来,预言被逐一证实。2019年4月10日,当8台望远镜强强联手,奉上人类的第一张黑洞照片时,人们惊呼,爱因斯坦又对了。在他的广义相对论中,有一条是,宇宙存在黑洞。因为大质量天体让周围时空发生显著弯曲,背景星光行经此处时,会随着时空的弯曲而被偏折,黑洞由此形成。
刚刚过去的20世纪被称为广义相对论的世纪,爱因斯坦则被视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聪明的物理学家之一。后世科学家们十分好奇,爱因斯坦的那颗天才脑袋里,到底装着什么秘密。1955年,替爱因斯坦尸检的医生托马斯·哈维偷偷藏起了他的大脑,希望能从其中的构造里找到一些答案。
过了半个多世纪,关于这颗大脑的研究始终没有什么结论。为了寻找答案,很多人开始研究这位伟大科学家遗留下来的演讲稿、文稿与书信等,试图从中发现一些端倪。《我的世界观》一书就是这样出现的。经由这本书,我们可以走近伟大的灵魂,与其深度对话,进而认识一位诙谐幽默,充满个性的爱因斯坦。
《我的世界观》汇集了爱因斯坦的有关政治、哲学、宗教、历史、人生、和平,以及科学普及等多方面的论著,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与社会活动家的多彩人生与精神世界,展示了在那个阴云密布的年代,这位伟大科学家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普通人充满智慧的日常思维。
爱因斯坦出生于德国,12岁开始痴迷于数学,16岁立志成为自然科学分支专业的一名老师。他并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乖学生,从小离群索居,喜欢孤独,周围的人怀疑他有自闭症,但爱因斯坦的自述是:“我是一个真正的‘独行者’”“我从未试图在任何场合取悦别人”。
长大后,爱因斯坦将这种“孤独需求”延续到了对基础物理的探索中。在科学研究之路上,他从来不搞什么“创新团队”,甚至没有带过博士生。他拒绝任何无用的社交聚会,而是把精力都花在有用的事情上……
爱因斯坦坚信,科学的应用可以是集体组织的,但科学的创造只能是个人自由思想的成果,“随大流的人群在思想和感觉上都是迟钝的”。安于孤独、追求独创,这是他世界观的最内核。
正是因为爱因斯坦不受羁绊的独立人格,以及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独特方式,他不仅成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还是思想家、人道主义者与和平主义者。
他热切地讨论教育,“只教人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却成不了一个人格完整的人”;他提倡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是同等重要的,“为了立竿见影的用途而过早地专门化,将会扼杀包括专业知识在内的一切文化赖以生存的那种精神”;在那个阴云密布的年代,他抨击狂热的好战分子:“一个人能随着军乐洋洋得意地行进在队列中,就足以让我鄙视他了”;移居美国后,他联名众多科学家给时任总统杜鲁门写信,劝其放弃向日本投原子弹的计划……
哲学家邓晓芒说:“《我的世界观》是一份爱因斯坦留给世界的礼物。”物理学家杨振宁则在本书序言中如此评价:“爱因斯坦逝世几十年来,他的追求已经渗透了理论物理基础研究的灵魂,这是他的勇敢、独立、倔强和深邃眼光的永久证明。”
点击下方图片,查看更多专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