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金砖
您的位置:首页 > 品书

兴业消费金融邀您聆听品书专栏:美国单身女子图鉴

2021-12-06 09:20:08
大号 中号 小号
\
△《纽约时报》推荐,[美]丽贝卡·特雷斯特《单身女性的时代》
 

  》》》品读经典,向美好而生。您正在阅读的是由环球人物与兴业消费金融联合推出的“品书·向美而生”专栏。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美国单身女子图鉴。
 
  这本书来得正是时候。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美国历史进程中这一关键时刻的人——而不仅仅是单身女性——它都是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发人深思的作品。——《纽约时报》如是评价《我的孤单,我的自我:单身女性的时代》。
  “我是一个身边没有男人陪伴的人,但我有我的朋友、我的家人、我的城市、我的事业——更有我自己。”这是美国记者丽贝卡·特雷斯特多年前的一段内心独白,记录在她的纪实作品《我的孤单,我的自我:单身女性的时代》里。在书中,她聚焦“单身女性”群体,采访叱咤职场的女强人、打零工的单亲妈妈、敢爱敢恨的女大学生……讲述肤色族裔多样、教育背景不同的单身女性故事,辅之历史资料、访谈趣闻,构成一部“通俗的单身史”。
  特雷斯特的很大功夫用在了历史梳理方面,所以这更像是本历史书,而非一本对群体进行研究的社会学著作。她先从“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独立女性参与政治的时代洪流”写起。1991年10月11日,法学教授希尔,一个35岁的未婚黑人女性,举证上司对她进行性骚扰。但在法庭上,她的证词未被采信,她被怀疑患有“被爱妄想症”——陪审团认为,没有男性会对35岁还单身的希尔感兴趣。更糟糕的是,她没有丈夫或孩子为其言行做担保。结果可想而知,希尔败诉。
  这场“未婚大龄女性指控上司性骚扰”的官司,最终却激起千层浪——国会议员里的女性代表爬上国会大厦的台阶抗议,要求给希尔上诉的权利。第二年,“性骚扰”成了一个专业术语,不仅被编进词典,还渗入人们的思想里。
  在特雷斯特看来,女性的权利还在于——她们拥有做选择的自由,特别是决定自己何时步入婚姻生活的自由。书中提到了一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不婚主义者”,终身未嫁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都铎。1563年,英格兰上议院恳请女王“着手处理自己的婚姻大事”,伊丽莎白发表声明:“我早已选定了英格兰王国作为我的丈夫。”如今时代变迁,选择延迟甚至拒绝结婚的女性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她们“见招拆招”,经济独立、冷冻卵子……
  《单身女性的时代》中列举了各类新型女性在都市中的生存状态,她们追求“更好、更闪亮、更聪明”的可能性,不再遵循传统的规则。在繁华大都市生活和值得追求的事业中,配偶不再是女性追逐事物的至高。就像书中提及美剧《欲望都市》对于传统影视中单身女性悲伤绝望形象的颠覆,现实中很多单身女性并不是处于顾影自怜的状态,她们自信地展现自我,勇敢追求欲望,依靠着自己的智慧给予自己安全感和幸福感。
  动笔写《单身女性的时代》时,特雷斯特35岁。她在自序中坦承,自己小时候就不喜欢读女主人公嫁人的爱情故事,“结婚并不是什么幸福的结局”。读大学时,特雷斯特的生活被啤酒派对和学期论文充斥着,对于谈恋爱她丝毫没有兴趣。毕业后,她成为一名记者,采访话题紧紧围绕女性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在很长一段时间的单身生活里,她升过职,也被炒过鱿鱼;自己支付账单,也遭遇过入不敷出的窘境。但她说:“我不孤独。”
  动笔写作单身女性故事的几个星期后,特雷斯特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结婚。她很欣慰,“即将到来的婚姻生活并没有让我感到人生结束”——婚姻是一件如此自然的事情。
  或许正因如此,《单身女性的时代》并不是一本“单身宣言”,特雷斯特没有一味鼓吹单身生活的好处,也没有只讨论单身生活的困境,而是以一种更开放独立的视角,来看待单身女性时代的到来。她提醒着读者:女性的生活不是“结婚或者不结婚”这样简单的二选一,女性应该首先选择自己。
  正如书中特雷斯特与采访对象的那段对话:“当年龄渐长的时候,你对未来的期望是什么?”“自由。然后变老,带点坏脾气。”

  点击下方图片,查看更多专栏内容》》》
 
\

责任编辑:蔡晓慧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