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蒋勋
》》》品读书香经典,成就美好人生。您正在收听的是由环球人物与兴业消费金融联合推出的“品书·向美而生”专栏第二季。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古老的传说,现代的心事》。今天我们邀请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为读者分享她的荐书心得。
大家好!我是郎佳子彧。
品书•向美而生,用知识雕刻思想,让书籍点亮美好人生。
今天我要给大家推荐的书籍是台湾作家蒋勋的《传说》。蒋勋多年来一直以文、以画阐释生活之美与生命之好,引领人们进入美的殿堂。他历时30多年,打捞18个故事,精炼经典故事魂魄,写就了这部自己“最喜欢的作品”——《传说》。
“‘传说’很古老,‘传说’也可以很新,即使年轻读者也读得出现代的心事吧。”蒋勋在书中如是说。在他看来,神话、经典传说是一种原型,可以不断赋予新的形式、新的诠释,它们是永远也不会说完的故事,总是要一说再说。
如今,我们依然生活在神话和传说当中,那些故事中的原型依然鲜活。在个人生命的不同阶段,读传说、听传说会有不同的领悟。在不同的人身上,也会发生不同的意义、不同的结果。藉由传说故事本身的隐喻,我们可以读懂自己内在不被看见的部分。残酷也好,欲望也好,得不到的复仇也好,死亡之中的极致激情也好,关键不在于答案,而是听故事的过程。当你从神话这面镜子的反射中看到自己的原型,你就能读懂自己,对未知的命运也比较不容易慌张了。
感谢郎佳子彧老师的分享。那么接下来,让我们听听这本书里的故事,以及作者对人生、对生命的思考吧。
蒋勋常常怀念自己的童年时代。他还没认字时,就经常依偎在母亲身旁,听她讲《白蛇传》《西游记》等,听得入迷。那时,他家住在台北大龙峒,旁边是一座寺庙——保安宫,供奉着保佑平安的医神。庙里人来人往,很是热闹,经常会有弹琵琶、唱南管的,拿一把三弦,叮叮咚咚,说的、唱的大都是“三国”“水浒”“封神”,戏台上反反复复上演的,也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传说故事。年少的他常常挤在人群中,百听不厌。
长大后,蒋勋四处游历,读书、写诗、画画、做节目、当老师,在世间传播美。但让他念念不忘的,仍是那些儿时听来的故事和传说。
1988年,过了不惑之年,蒋勋开始打捞记忆,回溯童年听来的那些传说、神话、童话,将之重新解构,创作自己的“故事新编”。30多年间,他取材东西方历史典故,谈古论今,最终完成18个故事,收录在《传说》一书中。
“文字一个萝卜一个坑,语言却天马行空,同一个传说,每次听,都不一样,不同的人说,也不一样。所以,‘传说’总是需要一说再说。”蒋勋说。他的《传说》,讲的还是古老的故事,但融入自己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感悟,道出故事的另一面。而这正符合“传说”之义,“历史停止的地方,传说开始了”。
在《嵇康与广陵散》中,蒋勋和历代先贤一样,去追寻《广陵散》的下落。他从嵇康入狱讲起,写送饭食的狱卒老丁与嵇康之间的对话。在这对话中,道出一个深困牢笼但内心叛逆、自由的嵇康。临刑前,嵇康在狱中以桃枝在铁栏杆上为老丁奏了一曲《广陵散》。
《褒姒病了》一文,蒋勋借城中渔夫老七之口讲述褒姒的故事。老七曾见过褒姒一面,之后对她念念不忘,喋喋不休地向众人讲述着褒姒的美丽,褒姒的忧伤,褒姒喜欢听瓷器破碎、锦缎撕裂的声音,以至于幽王燃起烽火,只是为了向天下宣告“褒姒病了”。在人们眼中,幽王是“暴君”,褒姒是“祸水”,只有老七和幽王惦记着,除了战争,还有另外的大事,那就是“褒姒病了”。
在《庄子与蝴蝶》里,蝴蝶因太过美丽而遭遇“针刑”,庄子看到数以万计的蝴蝶被钉在板上,痛心不已,在那一瞬间梦到自己幻化为蝴蝶;在《关于屈原的最后一天》中,屈原遇到了汨罗江边醉酒的渔父,在他跳江后,渔父唱起了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还有佛经上的“割肉喂鹰”,希腊神话中“水仙花的故事”,等等,蒋勋将那些古老故事重新复活,并照见现实。比如《三个愿望》中,老夫妇因为向天使许愿产生分歧,最终只得到一盘热气腾腾的香肠,似在告知人们:无论多么美好的愿望都需要从虚浮的“幻梦”中醒来,重回平凡现实。
故事的结局、人物的命运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讲和听的过程。蒋勋说,无论是美丽还是悲哀,无论是可解还是不可解,故事总得讲下去,因为生命未完,“从神话、传说这面镜子的反射中看到自己的原型,你就能读懂自己,对未知的命运也比较不容易慌张了”。
以上就是由环球人物与兴业消费金融联合推出的“品书·向美而生”专栏第二季的本期内容。想要收听更多专栏内容,请点击正文下方图片。愿今日的书香可以伴您成就美好人生。(记者陈娟)
点击下方图片,查看更多专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