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环球人物网>>视野
25年为中国造“芯”,成都华微为何不想停也不敢停?
2025年11月26日10:23 来源:环球人物网 作者:蔡晓慧
小号 中号 大号

2025年,“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这一前沿领域正式跃升为国家战略。今年9月,川籍人形机器人“天行者2号”正式亮相,这个身高165cm、体重55kg、拥有“蚂蚁腰”的“成都人”,在智能制造、科研教学与康养服务等场景中展示出优秀的高精度作业与情感交互能力,成为四川在人形机器人通用化平台建设上取得实质性突破的重要标志。

更令人振奋的是,“天行者2号”本地化配套率超90%。这一数据背后,是成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模式从“单点突破”走向“生态聚合”的深刻变革。在备受关注的生态合作伙伴签约仪式上,成都华微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华微”)作为核心硬件供应商,留下了自己的身影。未来,成都华微将为四川机器人“小脑”的高性能运作提供坚实的芯片级支撑。

鲜少披露于媒体报道的成都华微,是一股已在电子信息产业深耕了25年的中坚力量。从蹒跚起步,到成为国内领先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成都华微始终专注于一件事——锻造强韧的“中国芯”。

成都芯谷俯瞰图(成都芯谷管委会供图)

三次搬迁,在双流安了“家”

初冬的成都芯谷,银杏叶铺了满地。今年国庆期间,成都华微正式入驻园区研创城4号地块,并逐步完善着工区的配置。清晨的曙光洒进公司大厅,400余名员工的步履比以往更加轻快。

成都华薇党委副书记韦薇介绍,“公司最初坐落在高朋大道,2014年搬至天府五街,2018年在双流增租四层小楼。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租用的场地日益拥挤,特别是在研发检测和成品检测区域,设备挤设备,技术员在拥挤环境中调试是常态。25年过去了,搬了三次,现在终于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家’。”

成都华微党委副书记韦薇(蔡晓慧 摄)

而今,成都华微在成都芯谷的新基地占地约75亩,办公楼内宽敞明亮,窗外的红枫、粉黛、喷泉相映成趣。

成都华微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CEC)旗下中国振华电子集团有限公司控股企业,于2024年2月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在振华集团工作时,韦薇目睹了成都华微的“加速度”,“集团每年年底召开年终会议时,都能看到它的经济指标、科研能力一步步上台阶。”2024年6月,面对集团计划将其调往成都华微的安排,长期生活在贵州贵阳的韦薇,二话不说应了下来,“能够在集成电路产业的链主企业贡献力量,是组织对我的信任,是我的荣幸。”

成都华微是成都芯谷在2017年首批签约的“链主”企业之一,公司搬迁之前,全体员工就感受到了双流区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相关负责人曾带队来访,细致询问我们的搬迁需求和可能遇到的困难。”韦薇说。

当全体员工迁入成都芯谷新园区后,发现通往地铁站的芯谷定制公交线路已开通,就近的食堂可以提供工作餐,周边还有可优惠入住的归心谷人才公寓。“员工的工作与生活没被耽误,得到了很好的保障。”韦薇说。

成都华微生产车间(受访者供图)

最让员工们津津乐道的,是独占两栋楼的实验空间——可使用面积达到1.3万平方米,较以往扩大了3倍,公司的王牌业务——超高精度、超高速及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测试服务将在这里“大展拳脚”。

紧而有序的忙碌中,成都华微的高端集成电路研发与产业化步伐迈向了更广阔的天地。毗邻的华大九天、中电九天、中国网安、广州数科、宏达电子等链上企业,正与其集聚成势,共同描绘双流在成都芯谷打造中国集成电路新一极的宏伟蓝图。

搬迁工作顺利完成,公司为每位员工准备了一份特别的慰问品,里面装着保温杯、雨伞。许多员工读懂了这份礼物背后的寓意——华微为你遮风挡雨,也会陪你热气腾腾。

“不想停下来,也不敢停下来”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数据显示,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加快培育创新动能,全市场研发投入超8100亿元,其中,半导体行业研发强度居前。这也说明,制造中国芯片,停止创新就意味着出局。

这种紧迫感,时刻考验着成都华微,“我们当前最大的压力就是如何保持技术领先地位。”韦薇身后的书架上,厚厚的专业书籍是她必须抽时间攻克的“高地”,“对于我目前的岗位而言,党建工作需要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这就要求我必须精准找到契合点。如何融合业务促进科技进步,如何围绕科研生产中心发挥效用,如何帮助经营产生更大价值,都需要不断学习和理解,压力确实不小,但这是必须完成的任务。”

今年6月,在2025中国(深圳)集成电路峰会上,成都华微发布国内首款ADC—HWD12B16GA4型12位16GSPS高速高精度射频直采ADC芯片。这款被业内称为模拟芯片领域“珠穆朗玛峰”的产品,成功打破国外巨头长期垄断的局面,标志着国产芯片在射频采样领域实现从“可用”到“好用”的跨越。

公司副总工程师杨金达在介绍产品时充满底气:“芯片采用全正向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加工采用全国产工艺,流片和封装加工均由国内厂家完成。”“中国芯”这三个字的分量,在这一刻变得如此具体而深刻。

但成都华微“自我革命”的步伐并不会因此放缓,“我们不想停下来,也不敢停下来。”韦薇谈道,“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安于‘吃老本’,很快就会被其他‘黑马’甩到身后。”

一直向前跑,是成都华微的鲜明底色。因2000年3月国家“909”集成电路专项工程成立,从服务特种需求到逐步面向市场,25年来,“科技自立自强”始终是全体员工日夜奋斗的核心目标。韦薇表示,“始终把核心技术牢牢抓在自己手中,在微观层面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对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也是我们与产业链上的其他企业,共同的愿景。”

在这条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道路上,成都华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加入。“近年来,清北复交毕业生的比例加速提升。来自不同省份的毕业生也愿意来到这里追逐梦想。”这也无疑为思想的碰撞提供了更肥沃的土壤,韦薇解释道,“来自不同学校、跟随不同导师的员工,所熟悉的研究方向各有特色。落入到科研工作中,这种差异会引发更多的思想碰撞,经过多轮交流,往往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当前,成都华微员工平均年龄32岁,一群自信且潜力无限的年轻人,正推动企业不断创新突破。而这也离不开成都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很多人对成都这座城市倍感亲近,愿意来到成都安家工作。

在“3+N+1”产品体系的系统规划下,成都华微立足蓉城,以上海、南京、长沙、济南和西安设立的五个研发中心为重要支点,其影响力正辐射全国。与此同时,成都华微的核心产品也在国际市场上开始“亮剑”,“我们积极参加国际类展会,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在芯片领域的真正实力。”每当听到技术负责人回国后分享公司芯片带给国外半导体行业的“震撼”,韦薇与其他在场员工,会感叹“一切的努力都值得”。

全力奔跑之余,成都特有的“慢生活”方式,为企业员工提供了宝贵的“充电”空间。“这里的运动氛围很浓厚,业余时间我会约着同事一起跑跑步、打打球。”韦薇还喜欢在阳光明媚的周末,去毗邻成都芯谷的老茶馆喝茶。在疲惫得到治愈后,她便会全身心投入新一周的工作——正如许多懂生活、努力奋斗的成都人一样。


责任编辑:高玮怡
关键词: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