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环球人物网>>长三角>>安徽
二十多年坚守,他甘为“城市美容师”
2025年11月24日15:29 来源:大皖新闻 作者:曹庆
小号 中号 大号

今年47岁的徐开锋是宣城市国特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垃圾处理技术员,20多年来先后从事河道清洁、路面保洁、垃圾填埋场推土机驾驶员等四个环卫工作岗位。工作中,他因清洁河道时多次被钉子扎伤;清扫大街时因劝阻商户勿乱扔垃圾被嘲笑;垃圾填埋场的污水池有外溢风险他第一个跳下去……默默坚守与付出让他收获 “安徽省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 等荣誉。2025年10月,他更是从全国环卫从业人员中脱颖而出,获评“全国十佳环卫工人”。

初心坚定,不畏脏累和冷眼

20岁出头,从部队退役回到老家后,徐开锋有三个工作岗位的选择:社区、国企建筑公司、环卫所。最终,他选择了环卫所。常有人问他,当初年纪轻轻为何选择环卫工作?徐开锋说,他想留在家门口,做点踏踏实实的事。采访中记者发现,性格朴实的徐开锋,更喜欢人际关系简单的工作环境,经历过部队的锤炼,他并不怕环卫工作的辛苦。

徐开锋出身地道农民家庭。“两间红砖黑瓦的房子”,是妻子郑在燕刚与他谈婚论嫁时对这个家庭最初的印象。他的父亲也是一位退役军人,常常在家中教育儿女,“做人要守规矩、多奉献、能吃苦”。

道叉河曾是宣城市区的“龙须沟”,垃圾遍布、河水黑臭。徐开锋的第一个环卫工作岗位就是道叉河的清洁。“第一次去的时候我自己也头皮发麻,河床上杂草、垃圾什么都有,又脏又臭。”他回忆,当时负责的河道长约1200米,每天扛着工具、穿着长筒胶靴,一件件打捞河道里漂浮的垃圾,长时间站在淤泥里,让他的皮肤至今常常发痒。

“一天到晚穿着长筒胶靴也难受的很,特别是夏天,鞋子里都烫脚。”2004年夏天的一天,正在河里干活的他不小心踩到一根大铁钉,“当时脚边的水马上就红了,疼得不能动,幸好旁边有人看到,把我扶起来送到医院。”徐开锋说,治疗了几天后,脚还是肿的,但工作还要干,他用蛇皮袋、塑料袋把受伤的脚一层层包起来,继续下河干活。

“刚开始河边居民看我打捞垃圾,有人说肯定是上面要检查了,说我在做样子。”徐开锋说,当居民发现他天天如此,也看到了他的辛苦,以前会经常把垃圾扔进河里的人,也不再乱扔垃圾了。

2007年,因环卫体制改革,徐开锋离开了河道清洁岗位,被调到宣城市区锦城路负责路面保洁。

“我负责的那段路是市中心繁华路段,每天来来往往的人很多。”徐开锋告诉记者,有一次,他上门收垃圾时,看见一位店铺老板随意把垃圾放在门口,便上前劝说,希望对方以后能将垃圾装在袋子里放在门口,他会按时来收。不料,这样的劝说却遭到嘲讽:“你不就是扫地的?没垃圾还要你干什么。”他没有争辩,而是默默地每天照常来该店门前清扫。这份坚持最终打动了老板,对方不仅主动将垃圾装袋,还经常在天热时请他到店里休息,让他随时到店里倒茶水。

如今,道叉河经过治理早已变得水清岸绿,宣城市多年前就获评全国文明城市,这些变化的背后,离不开徐开锋的默默付出。

勇于担当,不惧艰险他先上

街道保洁的工作干了约两年后,2009年,徐开锋被派到了距离城区20多公里外的垃圾填埋场,成为一名推土机驾驶员,每天的工作就是把垃圾车从各个乡镇运送来的三四百吨垃圾推平压实。

“现在垃圾已经是全焚烧、零填埋了,你们现在看不到垃圾,但前几年这里到处都是垃圾。”11月18日,在徐开锋曾经工作过的垃圾填埋场,与他同事十多年的徐德荣告诉记者,徐开锋刚到垃圾填埋场工作时,垃圾车每天很早就会将垃圾运到填埋场,他经常凌晨5点多就开始工作,“我们这苍蝇特别多,垃圾车一来,恨不得要被苍蝇爬满了,我们嘴巴一张就可能会吃到苍蝇。”徐德荣说,徐开锋是这里唯一的推土机驾驶员,几乎全年无休,“这个工作他不干,几乎找不到人愿意来干”。为了不耽误垃圾车驾驶员的工作,徐开锋常常中午就在推土机上吃饭,垃圾车来了,放下碗筷就开始干活。

在徐德荣的眼中,徐开锋从不说大话,在别人还在犹豫不决时,他就默默把工作干好了。

2012年夏天,宣城连降暴雨。垃圾填埋场的污水调节池水位上涨,眼看就要外溢,“要是流出去污染了周边,那后果不堪设想。”徐德荣说,就在其他人还在着急的时候,徐开锋什么也没说,脱下外套就跳进污水池里,一包包扛起沙袋堵出水口。“那污水又脏又臭,为了堵出水口,他还要扎猛子到污水下面去,后来上来的时候,整个人都是黑的。”最终,在徐开锋的带领下,大家齐心协力,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奋战,终于堵住出水口。

然而,第二天,暴雨让填埋场的污水持续上涨,需切开沼气导气管。“很危险,但徐开锋又是第一个冲上去。”徐德荣回忆,切管瞬间,喷薄而出的甲烷让徐开锋中毒晕倒,经医生抢救后才苏醒,休息没多久,他又回去和同事们一起干活。

“事情总要有人干,干好了就行。”说起这些事,徐开锋笑着说。

主动钻研,扛起重担解难题

2020年,随着垃圾填埋场饱和停产,急需铺设HDPE膜实现雨污分流,当时请不到专业技术人员来施工,徐开锋又主动扛起了重担。“之前有技术人员来施工时,我总是和他们搭搭话,看看他是怎么操作的,也在本子上记下来一些。”徐开锋告诉记者,为了成功完成任务,他不断地尝试和练习。

徐开锋的右脚背上至今还有一个明显的疤痕,就是当年在焊接时不慎被机器划伤所致,“当时骨头都能看到了。”但当时伤势未痊愈,徐开锋就又回到工作岗位上。靠着钻研和拼劲,徐开锋带着同事们在雨季前完成了几万平米的铺设工程。“当时工程完工第二天就下起了雨,看到我们费了那么大功夫,终于在降雨前完成施工,就像打了一场胜仗一样,特别高兴。”徐开锋笑着说。

“要说开锋这个人,最让人佩服的就是他对技术那股子钻劲儿,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宣城市国特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新华向记者说起了他眼中的徐开锋。

2024年7月因环卫一体化改革,徐开锋转岗到宣城市国特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成为一名垃圾处理技术员,主要工作是负责环卫机械化设备的日常维护及维修指导。

张新华介绍,刚接手设备维护工作时,徐开锋为了摸透每台机器的“小脾气”,简直把停车场当成了自己的“办公室”,天天蹲在那儿,拆了装、装了拆,手上的扳手都被磨得发亮。有一次台风过境前,一台洗扫车的液压管突然漏了。当时屋外风大雨大,徐开锋裹着件雨衣,直接钻到车底下去修,一待就是两小时。手上被划了好几个口子,他都顾不上擦,直到把车修好。

家人守护,泪水背后是真情

结婚20多年来,徐开锋因为工作的关系,常常顾不上家里的事,妻子郑在燕在家细心照顾父母和孩子,让他少了很多后顾之忧。

郑在燕说,她和父母都很支持徐开锋的工作,但女儿还小的时候,不愿意和别人说自己的爸爸是“扫大街”的,甚至在老师布置写“我的父亲”为主题的作文时,都不愿意写。随着孩子长大了,她也渐渐理解了父亲。

徐开锋曾说要带郑在燕去自己工作的垃圾填埋场看看,但她拒绝了,“我能想象那是什么环境,去了我会更心疼他。”郑在燕告诉大皖新闻记者,徐开锋现在腰椎和颈椎经常不舒服,家里的膏药几乎从未断过。有时候夜里躺在床上,想到身边的丈夫在那么辛苦的环境里工作,她总是忍不住流泪。

20多年来,徐开锋有过多次机会可以离开环卫工作岗位,但他都选择留下。“我们都是平常的人,不管什么工作都是一样的。”徐开锋告诉记者,这些年,他的母亲多年前因为癌症去世,在母亲去世的前一年,他荣获了“全国先进工作者”的荣誉,母亲看到荣誉证书时很高兴,“家人因为我的工作受了不少委屈,她应该是看到证书觉得很欣慰,后来她是笑着走的。”

“你觉得自己是一个不怕累不怕脏不怕痛的人吗?”面对这样的问题,徐开锋笑着说,“不怕脏不怕累我可以,哪还有人不怕痛,但小伤小害不影响。”有谁真的不怕脏不怕累呢?只是在徐开锋看来,这些困难,他都可以战胜。


责任编辑:潘阳薇
关键词:

徐开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