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可兰照顾婆婆。 (徐州日报记者 刘冰/摄)
“俺儿媳妇可好了,比亲闺女还亲。”初冬的暖阳洒在贾汪区青山泉镇后寺庄村的乡间道路上,90多岁的村民李兴兰推着小推车慢慢溜达,逢着街坊就夸她的儿媳妇蔡可兰。
不远处,三间平房外,60多岁的村民蔡可兰正弯腰打扫卫生,给窗台上的绿植浇水。
在青山泉镇后寺庄村,村民们提起蔡可兰,都会竖起大拇指:“这样的‘好儿媳’‘好嫂子’‘好婆婆’,打着灯笼都难找!”
来到蔡可兰家,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打扫铮亮的水泥地。“每天早起先把院里院外扫一遍,都习惯了。”蔡可兰一边招呼记者走进屋里,一边笑着说。
谁能想到,这个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的妇女,40年前第一次“相家”时,差点打了“退堂鼓”。
1985年的蔡可兰,还是个梳着麻花辫的姑娘。当年去张庆法家“相家”,一听说对方家里有个双腿瘫痪、还有智力障碍的小叔子,她心里犯了怵。蔡可兰回忆:“那时候年轻,想着往后还要照顾小叔子,这一辈子不就拴住了?”可架不住娘家人“人心换人心”的劝说,她还是嫁了过来。
每天晨光刚漫过墙头,蔡可兰已拎着热水壶走进小叔子的房间。“联柱,起来洗脸了。”她轻声喊着,伸手帮他撑起身子,动作熟练地先擦脸,再换干净的衣裤,然后端来温热的早饭,一勺一勺喂进他嘴里。怕他长期卧床生褥疮,每隔两小时就帮他翻身;担心他住的老房阴冷潮湿,她和丈夫商量着新盖了一间房,特意打了张矮床,方便他坐轮椅到院子里晒太阳。这些细碎的事,蔡可兰坚持了40年,直到今年小叔子去世,身上始终清清爽爽,从没生过一块褥疮。
2022年冬天的那场意外,至今想起来仍让蔡可兰心有余悸。那天小叔子用煤球炉烤火取暖,不小心把衣服点燃,严重烧伤了胳膊,蔡可兰立刻用湿毛巾裹住小叔子的胳膊,骑着三轮车带着他赶往医院。为了得到更好的治疗,蔡可兰还带着小叔子到处寻医问诊,经过半年多的悉心照料,烧伤才慢慢痊愈。丈夫张庆法常年在外打工,每次提起这事都红着眼:“这些年多亏了俺媳妇,一直毫无怨言照顾俺弟弟!”
“一边照顾小叔子,家中还有一个年龄大的婆婆,您是如何兼顾的?”面对记者提问,蔡可兰讲述了一个生活片段。
几年前的一个冬天,婆婆李兴兰突发重病住进医院,恰逢丈夫在外赶工期,蔡可兰把家里的钥匙交给邻居,一头扎进了医院。白天,她既要给婆婆擦身、喂饭,还要赶回家给小叔子做饭,骑着电动车在医院和家之间跑,脸冻得通红。有天婆婆拉着她的手叹气:“我年纪大了,别治了,别拖累你。”蔡可兰握着婆婆的手,眼泪掉在了手背上:“俺娘,你在医院安心住着,我能顾得过来,你身体健康了,咱们才能有个幸福的家。”
从那天起,蔡可兰每天变着花样给婆婆做流食,婆婆牙口不好,她就把菜剁成泥、把粥熬得稠稠的;婆婆输液到半夜,她就趴在床边眯一会,一听见动静就立刻醒过来。出院后,她记着婆婆喜欢听戏,特意去镇上挑了个操作简单、声音清晰的收音机,每天定时帮婆婆打开收听;婆婆洗澡时怕滑倒,她就搬个小凳子守在浴室门口。如今,婆婆推着小推车在村里转,最常说的就是:“俺家儿媳妇,比亲闺女还贴心。”
40年的付出,难道就没有觉得累的时候?蔡可兰坦言:“累肯定有,可一家人不就是互相搭把手?我要是撂挑子,老人孩子咋办?”她的付出,孩子们都看在眼里。蔡可兰两个儿子每次回家,都会主动帮着照顾奶奶、推奶奶散步;蔡可兰上小学的孙子孙女一放学,就跑到自己身边,“奶奶,我给你捶背”“奶奶,今天老师夸我了”,稚嫩的声音让整个农家充满暖意。
现在,蔡可兰的两个儿媳妇也成了她的“帮手”。大儿媳每次赶集,都会特意给婆婆和奶奶购置生活用品;二儿媳一有空就帮着打扫院子、做饭。“我们的婆婆不仅要照顾奶奶和小叔,还得操持一大家人的吃喝,她那么辛苦,我们也会好好孝顺她。”二儿媳妇的话,说出了一家人的心声。
“家以和为贵,百善孝为先。我做了自己该做的,希望能够给儿孙们做个榜样,以后他们也会相互扶持、相互勉励,让我们的大家庭变得更好。”蔡可兰用40年的坚守,把“孝老爱亲”这四个字,写在乡村的土地上,也写进每个村民的心里。
责任编辑:潘阳薇蔡可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