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环球人物网>>国内
地球第三极的气候叙事
“喜马拉雅生灵的朋友”以本土智慧唤醒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内生动力
2025年11月21日10:20 来源:环球人物网
小号 中号 大号

“我的父母给予我最珍贵的财富,是像金盘一样的宝贵的草原,我要传给你的,也是同样的故乡。”这句在青藏高原广为流传的民间谚语,道尽高原人民对土地的敬畏与守护。

被誉为“世界第三极”与“亚洲水塔”的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化最敏感的脆弱区域。在全球变暖持续加剧的背景下,冰川加速消融、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这场复合型生态危机不仅牵动着高原农牧民的生计福祉,更深刻影响着亚洲乃至全球的生态平衡,成为国际气候治理的核心议题。


张丽娜与野保员一起去巡逻。

2020年初,扎根西藏10多年的自然纪录片导演张丽娜与自然教育师杨旭发起筹备“喜马拉雅生灵的朋友”团队,以“用自然影像为高原生灵发声”为使命,汇聚了科学家、摄影师、野保员、艺术家等各界人士,尤其以多民族青年女性为核心力量,长期坚守在青藏高原4500米以上的高海拔区域,致力于自然影像记录与科普工作。

女性在参与高原自然影像和保护中,存在体能上的弱势,但其特有的耐心和敏锐,在生态记录与社区可持续工作中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在追踪黑颈鹤迁徙轨迹时,女性成员能更细致地捕捉鸟类行为细节;在与牧区老人沟通口述史时,女性特有的共情力更易挖掘传统生态智慧;在设计自然教育课程时,女性视角能让科普内容更贴近不同年龄层受众需求,通过行动积极响应全球妇女峰会上提出的“支持妇女参与气候环境治理和生态系统保护,提升妇女应对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的能力”。

团队与当地野保员同吃同住。

该团队深耕藏北羌塘、色林错和雅鲁藏布江流域等生态保护区,立足高原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通过社区主导的自下而上、自内向外的行动模式,将COP30倡导的“多元主体参与”“行动与传播协同”等理念与中国政策要求转化为生动的高原实践。截至目前,团队累计开展近300场自然教育活动,动员近2000名本地牧民、青年学生以不同形式参与生态保护,构建起“传统生态观+现代传播技术+跨学科研究”的高原气候行动范式,践行了中国“全民参与气候治理”的政策导向,也契合了全球气候治理“百川汇流凝聚力量”的合作共识。

当前,202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在巴西贝伦召开,作为《巴黎协定》达成10周年的关键会议,各方聚焦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NDC)提交、气候融资落实等核心议题,呼吁以多边合作凝聚治理合力,让贝伦成为人类应对气候危机的“转折点”。

气候传播的核心挑战,在于打破“气候变化是遥远议题”的认知误区。“喜马拉雅生灵的朋友”团队的突破关键,是以扎根青藏高原多民族千百年的生态文化为根基,以自然影像为工作方法,以生灵叙事为科普灵魂,以共创共举为模式,既遵循国际“价值观共鸣”“通俗化表达”的传播原则,又契合中国《气象科普宣传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中“强化在地科普、创新传播形式”的要求,更回应了COP30“将气候机制与人们实际生活和实体经济联系起来”的优先事项,持续探索高原居民如何实现身份转变,从生态保护的“旁观者”,成长为气候叙事的“主体”与行动的“参与者”。

高原生态影像计划:镜头为气候危机发声

该团队于2024年发起的高原自然影像共创计划,打破了传统环保宣传单向灌输的局限,践行让可信传播者讲述本地故事的国际传播原则,鼓励牧民与野保员学习技能并用镜头记录家乡的生态变迁。面对高海拔带来的技术难题,团队培训了近500名当地农牧民、僧人及青年掌握摄影和剪辑技能。他们的作品真诚朴实,用“弄脏水的人眼睛会痛,拔草的人长不高”等传统谚语搭配真实场景,让气候影响变得可感可触。

团队为当地野保员进行影像技能培训。

“我愿意用镜头为不会说话的野生动物发声,看见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我的自媒体账号,鼓励我带着43个野保员队伍坚守下去,我就更有动力了。”西藏色林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扎县野保队队长次成塔青说,他与喜马拉雅生灵的朋友团队共同制作的短视频《为不会说话的野生动物发声》,在本地流动放映时引发强烈共鸣,还荣获2025视听中国“石榴花开向未来”“三月三”新视听作品大赛优秀奖、全国2025自然资源新媒体传播案例优秀奖项,成为国际气候传播“关联生活经验”原则的生动本土实践。

通过影像讲述黑颈鹤小布丁的故事、迁徙藏羚羊小扎西的成长故事、色林错湖面不断扩张的变迁故事、冰川消融的声影纪实,让气候科普更具感染力。团队每年持续摄制多语种自然纪录片,不断提升传播穿透力:《羌塘生灵》荣获国家级生态宣传教育优秀作品、国家广电总局2023年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二等奖,曾在加拿大蒙特利尔COP15大会展播;2024年拍摄的《神奇动物在西藏》斩获2025圣地亚哥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纪录短片奖”,入围“2024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累计播放近2亿人次,有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互联网积极转发、参与守护高原生灵的行动。

青年生态人培育:从认知觉醒到行动转化

“我的家乡一直有敬畏自然的传统,我们年轻人希望能够通过更科学的方式结合传统进行环保科普。看到藏羚羊幼崽在草原上奔跑,就知道我们的守护有了意义。”来自南开大学的索朗曲珍作为团队志愿者持续参加团队科普相关的藏文翻译工作,出生于西藏的她积极搭建起生态知识的传播桥梁,对本土群众而言是把专业保护逻辑转化为日常可感知的行动指南,对高原外更多人则是打开了一扇看见高原生态之美与守护之难的窗口,让跨地域的生态共识凝聚成共同行动的力量。

团队创始人张丽娜说:“今年我们的分享走进了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青年学子的关注和积极参与让我们非常感动,甚至有的学生主动把毕业课题聚焦黑颈鹤、藏羚羊保护及高原生态研究等方向。”

当地野保员与被救助的藏羚羊幼崽。

在生态保护的长期实践中,“人”是核心力量,团队尤其注重“青年生态人”的培育,推动保护行动从“认知觉醒”向“行动转化”落地。我们搭建“高校共创+本土培育”双轨体系,让青春活力成为高原生态保护的新鲜血液。

截至目前,团队与12所国内高校联合发起“高原绿光”计划,累计吸引300余名大学生深度参与——他们组成跨学科实践小组,深入青藏高原开展物种调查、协助整理红外相机数据、参与科普课程设计,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保护行动。有数学专业学子为雅鲁藏布江鸟类声纹工作积极推进数字化探索,有传媒专业学生参与生态短片拍摄剪辑,让高原故事更贴合年轻受众,累计产出23组大学生共创科普作品,荣获了10余项国家级的奖项。

更聚焦本土青年生态人的成长,重点开展青年野保员培训,打造“懂技术、有热情、扎得牢”的本土守护队伍。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推出“野保员自然影像能力提升专项计划”,3年来累计培训500人次青年野保员,覆盖10余个保护站点。培训采用“理论+实操+跟岗”模式:邀请科研专家讲解藏羚羊、黑颈鹤等物种识别与行为观测知识,手把手教青年野保员使用红外相机、无人机设备;传授应对暴风雪、动物救助等实战经验。

“高原绿光”计划让青藏高原的生态智慧跨越地域与语言的界限,让更多人读懂“地球第三极”的生态密码,让青春力量与坚守精神共同守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传统生态智慧转译:文化基因赋能保护实践

团队通过口述史深挖高原“敬畏自然”的传统生态理念,打造“传统+现代”主题宣讲活动,邀请牧区年长者分享生态经验,既避免了外来话语的文化隔阂,也契合“基于共同价值观建立信任”的传播原则,落实了中国“推动生态文化进社区”的政策要求。这种将本土文化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模式,为COP30探讨的“公平、尊严和机遇的气候正义方案”提供了文化维度的解答。

“我们的生灵守护故事和传统生态知识非常容易受到受众的喜欢,大家都能够快速地产生共情并积极参与。这是我在做自然教育中,受众最积极的反馈。”团队联合创始人、自然教育师杨旭说。

由她主导推进的《高原生态守护者口述史》项目,收录500余位一线老牧人、野保员、科学家等守护者的音视频素材,荣获“第十届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十大作品”。该项目系统记录守护者的奋斗历程,挖掘高原群众朴素的生态观,让传统生态知识成为气候传播的文化载体,呼应了中国“保护传承生态文化”的发展要求,也为全球南方国家探索自主多元的生态保护模式提供了借鉴,与COP30期间巴西等国倡导的“本土智慧赋能气候治理”理念高度契合。

为让口述史中的生态智慧从记录走向活化,团队以自然教育课堂为核心载体,扎根青藏高原真实生态场景打造沉浸式体验。团队将口述史中的生态故事转化为“活课件”,通过背水体验践行节水理念、生态链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让学员在观察黑颈鹤习性中建立情感联结。课堂不仅深入本地社区、校园、博物馆等场景,带着中小学生探寻百年古树密码、给游客解读文物中的共生理念;更突破地域限制走向全国,走进北上广深学校讲述高原鼠兔的故事,在成都自然博物馆展示高原植物“抱团”的生存智慧。并以藏汉英等多语种课件传递“万物共生”理念,结合当地民间文学的生态训诫与垃圾分类互动游戏,让高原传统生态智慧融入不同群体日常。

在课堂实践基础上,团队进一步联动多方力量,打造“雅鲁藏布江生态保护研学绿色营”。搭建传统智慧与现代科研的共创平台,创新“野保员向导带队、科学家解读数据、青年共创课程”模式,该项目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军民融合地质调查中心联合申报,成功入选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全国优秀线路名单,以“本土智慧赋能生态治理”的鲜活实践,为COP30气候正义议题提供了来自地球第三极的中国范本。

挑战与启示:高原气候传播的中国样本创新

“这些年,我们在荒野持续坚守与探索,希望能够寻找到一条融合传统智慧与新兴科技的道路。团队为这种创新和探索付出了身体上的高海拔不适、家庭上的牺牲,但大家越来越有凝聚力,目标是一致的,通过我们的受众持续好评反馈,我们越来越有信心了,这个伟大的事业不是我们一个团队在努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我们喜马拉雅生灵的朋友行列。”张丽娜说。

团队野外拍摄工作。

为破解可持续性难题,除创作优质纪录片外,团队基于青藏高原生灵形象、文化元素开发毛绒科普玩具、自然教育文具等文创产品;积极推进自然教育和培训;2025年启动的“高原城市会客厅计划”,将在北京、天津、成都、呼和浩特等地设立文化空间,其中成都站围绕8个高原物种保护和8个自然保护地共建计划,持续开展展览、主题分享等活动,将城市流量转化为保护资源,落实中国“推动城乡协同参与生态保护”的政策要求。面对资金分散、地广人稀、偏远地区覆盖不足、传统知识传承断层等挑战,团队的优化方向精准对接成功案例和先进经验。

“喜马拉雅生灵的朋友”青年团队的实践,既为中国气候传播政策落地提供了民间样本,也为全球高海拔地区气候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成为中国气候治理实践的生动注脚。在传播层面,他们坚守在地文化为核心载体,落实中国“立足民族文化开展生态传播”的要求;在治理层面,坚持“社区主导+多元参与”,在种种困境中,依然坚守探索破解生态保护与生计改善的矛盾;在协同层面,实现传播与治理深度融合,践行中国“系统推进气候治理”的政策导向,契合国际“行动与传播相辅相成”的价值共识。

目前,这些模式和案例已通过论坛讲座等形式分享至四川、内蒙古自治区的保护区等高原地区,作为中国民间团队参与气候治理的案例呼吁各方积极协作。团队创始人张丽娜和杨旭带领团队先后参加2024中国黑颈鹤网格年会、第19届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学术年会、第二届国际多灾害智慧减灾大会等重要会议并作分享,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民信息计划(IFAP)西藏行研讨交流会上进行专题讲座,进一步扩大了中国民间气候行动的国际影响力。

当下,团队仍面临高原人才短缺、资金可持续性不足、技术创新突破等瓶颈,正通过共创合作等方式积极破冰。未来,团队将继续以守护第三极生灵的绿色梦想为初心,在COP30确立的全球气候治理框架与中国政策指引下,作为女性团队参与气候治理的创新力量,以“人文+科技”持续守护“世界第三极”,向全球展示中国气候治理的民间实践,为全球气候行动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与方案。


责任编辑:潘阳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