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环球人物网>>观点
“荒野求生”,求的究竟是什么?
2025年11月19日18:35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号 作者:吕钟正
小号 中号 大号

吃虫子、钻木取火、爬树摘野果……近期,一档“极限荒野求生挑战赛”的节目火出了圈,直播和切片视频吸引了很多关注。有人说这是一群人“返祖”了,也有人说“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还有人觉得这就是一场“秀”。无论是“羡慕”“解压”“过瘾”还是“剧本”“反差”“围观”,一场比赛,照出许多人的内心世界,折射最真实的生活态度。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客观来说,节目的火爆,在于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精神解压阀”。当前,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以及与之相伴的压力如影随形,让不少人或多或少感到焦虑。在荒野求生挑战中,选手们暂时剥离了现代社会的种种标签和复杂的人际关系,独自在一块自然荒野之中直面自然,更直面自己。

饥肠辘辘时摘到一筐野果、黑夜来临前成功点燃篝火、用竹子和茅草搭起了庇护所……许多久违的“小确幸”,让屏幕前的观众产生强烈共鸣,在选手克服一个个阻碍、挣脱了种种束缚的过程中,获得了精神的治愈感与松弛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份精神共鸣成了观众关注赛事的内在驱动。与其说是观众,不如说是“云参与者”,仿佛穿过屏幕身临山间,跟选手一起探索荒野,完成一种打破困境的自我投射。

真实,是理解这种高关注度的另一个维度。海德格尔曾说人是被“被抛”入世界的存在者,人出生时无法选择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关系,而且会不可避免地陷入到缺乏反思、盲目跟风的日常生活中;而生存的紧迫能打破这种“沉沦”,人虽然被动地来到世界上但可以主动选择生活方式。

荒野求生挑战也是如此,选手被“抛入”山间,每天面临生存的“危机”,从之前或琐碎或庸俗的日常中解脱,在“求生”中变成自我意识主导的生活。选手们在荒野的本真生存,让人们看到了一种自然、简单又自由的生活状态,这也激励着人们去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和认可的生活方式,寻求美好幸福的生活

当然,火热之余也有冷思。从更加务实的角度来看,这档节目的初衷是“推广景区”,本质上依然属于结合户外资源的文旅推介方式。尽管提前作了各种预案,但节目过程中还是让部分观众萌生关于生命安全、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的担忧。更重要的是,当更多地方掌握了所谓流量密码,荒野求生类赛事开始出现简单模仿的苗头,风险系数大为提升的同时,也容易沦为一场只追求噱头的“游戏”

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观众所在乎的,不是惊悚与猎奇,而是那份恬淡与从容。徒步、爬山、溯溪、攀岩……近年来,各类户外活动的持续火热,始于对自然无拘无束的向往,也源于对本真生活的热爱。正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里的“自然”,并不是说一定要走到山野间、经历生死考验,舍弃所有才能走出“樊笼”,而是要能“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于世事繁杂中求得片刻心宁。

或许,人生本就是一片“荒野”,每个人都渴望寻求自然而自洽的生活方式。


责任编辑:高玮怡
关键词:

“荒野求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