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歼-10飞机参研人员在航空工业成飞试飞现场吃盒饭,其中一名工作人员穿着破背心
这是一张尘封多年的老照片,它静静地诉说着1997年歼-10飞机研制现场平凡的一天。
这是一张热火朝天的老照片,大家趁着工作间隙吃着简单的盒饭,日复一日驻守在试飞现场。
“这位‘背心哥’是谁?”一段时间以来,网络上有不少人好奇。
其实,在航空人眼中,这张质朴的照片定格的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以身报国的精神写照。
他们,用自强和创新拼命追赶世界先进航空技术

歼-10飞机总设计师宋文骢(左一)、时任成飞总经理侯建武(右一)等人在研制现场交流
上世纪80年代,为了让歼-10项目定点成都,时任成飞总经理侯建武毅然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勒紧裤腰带,自筹资金8000万元投入技术改造。
第一次接触歼-10,参与设计研制的航空人难掩激动,他们知道这是一次迥异于以往的探索,是一次历史超越。
攻关小组的成员立下雄心壮志:“要做就要做最好的”。他们边摸索、边试制、边总结,亚洲第一框、S型蒙皮等一个个难关被攻克。
他们,用严谨和实干诠释着每一道程序的精益求精
面对全新“战场”,一线技术能手们创新探索“独门绝技”,将对航空事业的挚爱,揉进每一次测量,刻进每一道焊缝,钻进每一个孔位。

歼-10项目机务大队机务张凤贵(右一)在歼-10研制现场
距离原定首飞时间仅剩十几个小时,时任歼-10项目机务大队机务的张凤贵警觉地发现飞机发动机漏下三滴油,果断上报问题,联合团队成员通宵达旦深挖故障根源,解决了首飞的风险隐患。
他们,用不屈和拼搏践行着军令如山、后墙不倒

歼-10总装现场
面对中机身数千个铆钉孔的新技术要求,装配工人们克服新材料和特定环境的挑战,拿出硬功夫连续作战,直到前机身座舱段、中机身段和1号油箱段架内工作顺利下架。
他们,用青春和生命吟唱着革命理想高于天

首飞前,歼-10飞机现场副总指挥薛炽寿陪伴歼-10走向起飞线
为了陪歼-10首飞“赴考”,歼-10飞机现场副总指挥薛炽寿坚持徒步三公里检查跑道,陪伴飞机走到起飞线。

首飞前,歼–10飞机现场总指挥杨宝树(左二)在检查进气道
为了保障定型试飞任务,年过花甲的时任现场总指挥、成飞公司董事长杨宝树,积劳成疾倒在了歼-10设计定型前夕。临终前,他仍然念叨着“拉高……起飞……”
时任歼–10飞机试制主管总师、成飞公司副总工程师许德,20年全程参与研制工作,然而就在人们即将庆祝飞机设计定型时,他却因病倒下。躺在病床上的他,还在时刻关心着飞机研制情况。
在歼-10研制历程中,无数航空人用毕生精力实现了“我们要搞歼击机、搞一个新的、性能好的歼击机”的寄望。
十年磨一剑,一剑刺苍穹。
歼-10飞机从立项到定型,从列装到系列化发展,二十多年风雨兼程,一批又一批航空人始终不忘拼搏奋斗,勇毅地向建设航空强国前行。
数十年来,与世界先进战机相比,国产战机从望尘莫及到同台竞技,不断创新突破,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跨越式发展。

歼–20飞机研制现场
他们,奋力争当新时代航空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迈上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他们既瞄准做“0到1”的破冰者,也锚定做“1到100”的探索者。
“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高质量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如同催征战鼓,激励着他们热血铸剑、一往无前。“惟以胜利报祖国”,是他们振聋发聩的誓言。

航空工业成飞生产现场
他们,将质量视为生命、质量视为胜算
“质量第一”是航空人的最高准则,他们制造的“大国重器”必须要顶得上、打得赢。交付产品就是交付战斗力,一次次体系升级,只为打造精品航空装备,践行产品“零缺陷”、用户“零问题”的承诺。

歼-20机群
他们,始终坚持久久为功、精进一技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造最先进的战机”是他们共同的追求。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歼-10表演机飞过天坛
他们恪守“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身处研制生产关键点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身处关键核心技术深水区时,坐冷板凳、啃硬骨头;身处产业布局优化发展期时,苦练内功、厚积薄发。
何以成飞?
回首67年发展历程,从歼-5、歼-7、歼-10到歼-20,他们始终秉承“忠诚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新时代航空报国精神,用小我之“微光”铸就大我之“荣光”,共同谱写航空事业的繁荣昌盛!


歼-20飞机参加2025年空军航空开放活动
文:王坤仪、方蕾、邱超奕
图:李勇、徐博、王宇航、周椿、新华社等
责任编辑:高玮怡成飞,歼-20,“背心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