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诗蓓过往比赛精彩瞬间。(视觉中国)
何诗蓓
1997年出生于香港,中国香港游泳运动员。2021年东京奥运会获得2枚银牌,2024年巴黎奥运会获得2枚铜牌。全运会上代表香港队出战。
不了解何诗蓓的人,第一次见到她难免心生一连串疑问。
她长着一张偏西方的脸,一开口却能讲出流利标准的粤语;切换到英语时,又会带着几分爱尔兰口音。
到了游泳比赛现场,她是代表中国香港队的“女飞鱼”,有着堪称惊艳的大赛成绩——4枚奥运奖牌且多次打破亚洲纪录。但她经常被问到的不是如何提高技术,而是如何克服大赛紧张情绪,因为她是美国密歇根大学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
何诗蓓身上交织着太多跨界的印记,从混血身份到双语能力,从心理学学霸到泳池“女飞鱼”,这些标签让她天然充满了故事感。
肩膀上的五环
“伸出一只手,掌心朝外。用另一只手的食指,沿着伸出的手掌的外轮廓滑动,像是在描摹手的形状。每次食指上滑时吸气,下滑时呼气。尽量舒缓地完成这个动作。”

当地时间2024年7月31日,巴黎奥运会女子100米自由泳决赛现场,何诗蓓肩膀上的五环文身很醒目。(视觉中国)
这不是什么瑜伽课的内容,而是在游泳比赛现场,何诗蓓最常用到的一个呼吸技巧。
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子200米自由泳半决赛现场,当主持人向现场观众介绍何诗蓓时,她整个人被紧张情绪包裹着,脸色苍白,只能勉强挤出一丝羞涩的微笑。
“我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时只有18岁,进入游泳馆时非常紧张。如果有机会看一下回放,你会发现当时我的表情完全空白。”何诗蓓后来回忆道,“那是我第一次经历这种场面,那可是奥运会半决赛,最终我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此前的何诗蓓一直专注于水下技术和速度,但里约奥运会的经历让她意识到,要成为更好的游泳运动员,还需要关注泳池外的心态调整。
从里约回到香港,何诗蓓在左肩上文了五环文身。至今,观众仍能在挤满选手的泳池边,通过这个文身迅速认出她。
她想用这个文身提醒自己:既要关注目标,也要重视过程。“我特意文在肩膀上——转头向后时能看到它,代表我为成功付出的所有努力;面朝前方时看不到,说明不管过去有多少成就,都不该阻碍我向前,为下一个目标继续努力。”

何诗蓓喜欢在比赛前做一套美甲。(何诗蓓社交媒体图片)
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在保持巅峰竞技状态和享受比赛乐趣之间,何诗蓓显然找到了平衡。她将比赛视为一次美好的旅程,会在赛前做个美甲,“感觉像换了一副战斗格,斗志高昂”。东京奥运会时,她还特地定制了一枚五环戒指,“你看,比赛不总是为了最终结果,只要享受过程、完全沉浸其中就好”。

当地时间2021年7月29日,何诗蓓在东京奥运会女子100米自由泳半决赛现场。(视觉中国)
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同样是女子200米自由泳半决赛,何诗蓓以从容自信的状态亮相,一路微笑挥手走向泳池。那次比赛,她拿到了两枚铜牌,加上2021年在东京奥运会收获的两枚银牌,她成为中国香港队获得奥运奖牌数最多的选手之一。

2024年8月21日,参加巴黎奥运会的中国香港代表团运动员在香港受到市民的热情欢迎。图为何诗蓓与等候的市民自拍。 (侯宇/摄 中国新闻社)
2024年10月31日,游泳世界杯新加坡站的赛事开始。正值万圣节,也是何诗蓓的生日,她给自己打造了一套大熊猫造型,一出场便引来现场观众的一片欢呼声。那天,她在(短池)50米自由泳比赛中摘得一枚铜牌,世界泳联授予她“地球上游得最快的熊猫”的称号。也许是放松的奇效,第二天,她在女子200米自由泳比赛中顺利摘得金牌,将泳帽换成了“皇冠”。

2024年11月1日,2024游泳世界杯新加坡站,何诗蓓摘得金牌后戴上“皇冠”。
“我意识到,我紧张的时候就不会有很好的表现。”何诗蓓说,“因此,这些年来,我尝试了各种不同的方法,帮助自己在比赛前放松。现在,我有了自己的解压方式。”
“做好随时上场的准备”
何诗蓓从不避讳谈起她最初对游泳的不喜欢。和大多数香港孩子一样,她接触游泳完全是父母的一厢情愿。
何诗蓓的父亲是爱尔兰人,母亲是香港人,一家人定居在被海洋环绕的香港。在父母看来,生活在这里的孩子,游泳是必备的求生技能。何诗蓓和姐姐何雅舒都是不满一岁时,就被父母抱着在泳池边玩水。4岁时,何诗蓓开始在香港南华体育会正式学游泳,6岁便加入泳队接受训练。
何诗蓓对游泳的最初印象就是无趣,“很闷,总是低着头,永远只能看着泳池底部和线道”。好几次她想放弃,都被妈妈一句“再多坚持几年”劝了回来。等她逐渐在泳池找到和队友相处的快乐,游泳的动力就变成了“能和队友一起玩”。正是这一点点快乐,帮她熬过了初学期。
天赋的显露,让她逐渐在泳池中找到存在感。2011年3月1日,13岁的何诗蓓在香港短池分龄游泳锦标赛上,以4分48秒42的成绩打破400米个人混合泳香港纪录。时任中国香港游泳队总教练陈耀海毫不吝啬地称赞道:“何诗蓓身材好、水感佳,将来会像韦汉娜(香港首位大运会游泳金牌得主)一样成为世界级选手。”香港南华体育会的德国籍教练迈克也夸赞道:“她12岁跟着我练,作为学生运动员,既能保持优异成绩,又能坚持大量集训,还多次打破同龄组别纪录,太难得!”
真正让何诗蓓看清自己离不开游泳的,是两次被迫停下的时刻。第一次是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她因脚伤不得不退赛,“直到恢复训练时才明白,自己有多爱游泳”。第二次是新冠疫情期间,她正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读书,学校泳池暂停开放,多年的游泳习惯骤然中断。“专业运动员都知道,只要3天不游泳,就会失去‘水感’。”为了保持状态,何诗蓓只能去离家较远的冰冷的湖泊里继续游泳,水温大概只有10度,每次练完赶回学校时,头发都冻得冰冷。
何诗蓓的大学同学见过她极度自律的一面。为了游泳,她主动放弃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她给自己制定了一份日程表,严格执行——每天清晨5点准时起床训练,从不让任何事打乱计划,3小时训练结束后回教室上课,下课后又立刻扎进泳池,还能坚持每晚11点准时睡觉。
“游泳算是一项热门运动,竞争相当激烈,而且运动员生涯总有起起伏伏,不能每次都发挥最好的状态,有些人可能几个月没有进步,有些甚至是好几年都看不到收获,重点是对自己要有信心,要做好随时上场的准备。”何诗蓓说。
“诗蓓效应”
何诗蓓在泳池中斩获的几乎所有成绩,都是代表中国香港取得的。外人看她说着流利英语、父亲是爱尔兰人,常会问她:为什么始终选择代表中国香港?
“我从来没想过不代表,这对我来说是理所当然的事。”何诗蓓的回答直白又坚定,“我在香港出生、在香港长大,读的是本地学校,只是去美国念了几年大学。虽然我有一半爱尔兰血统,但我和香港的联结太深厚了——每次代表中国香港参赛,我都特别自豪。”
她从小讲粤语,和同学们看一样的电视节目、读一样的中文书、上一样的学校,从没觉得自己与众不同。“有时候,我确实觉得中文有点难,或者发现家人不会像朋友的家人那样遵循某些中国传统,但大多数情况下,我觉得自己和学校的同学们没什么不一样。”
2021年东京的奥运会,何诗蓓夺得两枚银牌,消息传来,全香港沸腾了。香港媒体用“诗蓓效应”来形容她的成功给香港带来的影响。教练迈克直言:“我敢说,在此之前,香港年轻人从没这么热衷于成为职业游泳运动员。何诗蓓现在让香港的游泳学校信心十足,她成了真正激励人心的榜样。自那以后,世界级游泳比赛现场,越来越多人为中国香港队欢呼打气。”
迈克如今带的小运动员李嘉慧告诉《环球人物》记者,她曾在香港公开锦标赛上与何诗蓓同属一支接力队。她坦言,自己一直以何诗蓓为目标,希望以后能像她一样,就算上了大学也不放弃游泳,将来能代表中国香港参加国际比赛。李嘉慧还笑着说:“何诗蓓现在就是我们年轻运动员的偶像,每次我和哥哥在路上看到有她头像的广告牌,都会忍不住大叫‘何诗蓓啊!’”
2024年11月,在何诗蓓梦想起航的南华体育会,以她名字命名的“何诗蓓室外水上运动中心”正式揭幕。这座位于繁华的铜锣湾地区、长23米的室外泳池,可用于游泳和跳水。所有来这里的人都会看到“何诗蓓”这个闪亮的名字。
何诗蓓常给香港的小学生分享成长故事,还会主动说起自己的“不完美”。“我小时候戴牙箍,还戴着一副白色边框眼镜。我发育得晚,在班里显得个子很矮。这些外在的不足,曾让我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可后来和儿时好友聊起戴牙箍的事,他们都说‘真的吗?我完全不记得了’。”
何诗蓓的微博粉丝群里,藏着一份跨越山海的牵挂。群主是来自哈尔滨的孙女士,今年全运会开幕前,得知何诗蓓时隔近一年后复出,她特地赶制了一张海报分享到群里。海报一发出,马上有人留言“终于回来了”,配着一个热泪盈眶的表情,道尽了粉丝们的期盼。
“2024年巴黎奥运会后,好多人都说她要退役了,但最后她还是回到了赛场。”孙女士告诉《环球人物》记者,不少28岁的游泳运动员早就功成身退,而何诗蓓在这个年纪还坚持着,这是她深深喜欢这位运动员的最主要原因。
这份坚持,也让何诗蓓对此次全运会格外看重。为了这场粤港澳三地联合举办的赛事,香港派出全运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代表团——包括超过600名运动员及约270名随队工作人员和医护人员,出战28个竞赛项目。作为代表团的重要一员,何诗蓓将参加4个游泳项目的比赛,把所有精力都倾注到这次主场大赛中。
这是何诗蓓第一次参加全运会,也是她职业生涯里至关重要的一场比赛。正如她曾经笑言的:“如果香港再办大型游泳比赛,能有机会在这里比一次,在香港人面前赛一场,之后我就可以‘退休’了。”
责任编辑:蔡晓慧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