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环球人物网
冯彬,铁饼与绣花针
2025年11月18日10:17 来源:环球人物网-《环球人物》杂志 作者:于冰
小号 中号 大号

冯彬过往比赛和训练精彩瞬间。(本刊记者、视觉中国)

冯彬

1994年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市,中国国家田径队运动员。2022年获得尤金田径世锦赛女子铁饼冠军,2024年获得巴黎奥运会女子铁饼亚军。全运会上代表山东队出战。

8月的北京,闷热的天气让人只想躲在空调房里。北京体育大学的英东田径场上却是另一番景象。一名年轻女运动员踮起左脚,缓缓抬起双臂,随后像陀螺仪般快速旋转身体,爆发出一声清脆的长啸,右手紧握的铁饼划出一道凌厉的弧线,重重砸在60多米外的草地上。

这是《环球人物》记者第一次近距离观看铁饼运动。眼前这位运动员,正是中国女子铁饼项目的领军人物冯彬。

每天,冯彬要完成近100次投掷铁饼的动作,从持铁饼旋转到发力掷出,每个细节都反复打磨;再加上体能训练课,一天下来,她的身体十分疲惫。可冯彬从不把疲惫挂在脸上,休息时会和师妹开玩笑,会和教练李维宾吐槽自己训练中的不足,连场边的工作人员都忍不住笑。她犹如队里的开心果,只要有她在的地方,总是有笑声。

缘起

冯彬与铁饼的缘分,始于与众不同的身体条件。

她1994年出生于山东烟台蓬莱,小时候就比同龄人高出一头还多。比身高更惊人的是臂展,她12岁时,双臂平展的距离就比身高多出10厘米。这在铁饼项目里是“老天爷赏饭吃”的天赋。如此出色的身体条件,让她被蓬莱体校的王君先教练一眼看中。

冯彬(左二)童年照。(受访者供图)

2006年,11岁的冯彬走上了铁饼训练之路,却没想到这一走就是快20年。

很多人对铁饼运动的印象停留在用力扔出去,但实际上它的技术难度在田径项目中不亚于撑竿跳,对旋转节奏、发力时机的要求极高。

冯彬刚接触铁饼时,连旋转方向都分不清,常常把自己转晕,甚至把铁饼扔到自己身上。这些事情,她至今想起来还会笑。不过,铁饼也让冯彬充满了好奇,“这么小的一个东西,只有一个小受力点,为什么能投出那么远?”这份好奇成了她探索铁饼世界的起点。

教练为冯彬安排的第一节课不是投掷动作,而是学会如何转不晕。她要沿着400米跑道一边走一边转圈,每堂课走四五圈,一堂课下来要转400到500次,直到身体形成肌肉记忆,接着又是拿着杠铃片模拟投掷动作转圈。

刚开始的训练枯燥且严苛,而冯彬还有另一个难关要克服。刚进入蓬莱体校时,冯彬根本离不开妈妈。在此之前,她从没在别人家住过,哪怕去姥姥家玩,多晚也得让妈妈接回去。体校的住校生活让她极度不适应,妈妈只能在体校旁边找了份工作,每天下班后陪她训练一个小时。这样陪伴了一年半,冯彬才慢慢适应了。

如今,母女俩每天要通一个多小时的电话。冯彬会分享训练日常,妈妈也会唠唠家常,偶尔还吐槽冯彬的爸爸,最后总是妈妈先笑着说:“不聊了,挂了吧!”

从蓬莱体校到烟台市体校,再到威海体育训练中心,冯彬的成长轨迹里,始终离不开另一个重要的人:教练李维宾。2007年,13岁的冯彬遇到李维宾时,体校条件还很艰苦,伙食费每天只有十几块钱,正长身体的她经常吃不饱。“那时候我身高1.6米,体重120斤,在铁饼运动员里属于特别瘦的。李教练就自己掏钱买鸡、买排骨,每天早上先在宿舍做好饭,等我们下课回来就可以吃上热乎乎的饭菜了。”

到了训练场上,李维宾严厉得很。冯彬练不好时,李维宾会直接拉下脸盯着她。他一盯,冯彬心里就慌,立刻反思自己的动作问题。有一次,李维宾在上午的训练课上指出冯彬的投掷姿势不对。冯彬觉得不服气,就一个人不停地练。到了中午,李维宾离开了,下午才回来,看见冯彬还在那儿练。算算时间,那天冯彬从早上8点一直练到晚上6点,终于找到了感觉。

对任何顶尖运动员,勤奋和悟性都很关键。每天训练结束后,冯彬会和李维宾一起回看技术录像,把问题记下来,第二天再针对性地改进。

从11岁到31岁,多年的朝夕相处中,冯彬跟教练有过拌嘴,有过冷战,但更多的时候是惺惺相惜。冯彬笑言:“我们的关系更像是父女,我和教练相处的时间比跟妈妈还长,我爸都吃醋呢。我老跟教练说,等我结婚时,你得来坐主桌。”

一掷封神

冯彬的赛场生涯,充满了转折与起伏。

2021年的东京奥运会是冯彬运动生涯的“至暗时刻”。赛前,她全年无休地刻苦训练,把状态调整到最佳,更对晋级决赛、冲击奖牌充满期待。可命运偏要和她开玩笑,预赛当天早上,她起床时发现脖子落枕了。

“当时我就给自己判了‘死刑’,觉得肯定不行了。”带着慌乱和焦虑,冯彬走上赛场,三次出手都没能达到达标线,最终止步资格赛。赛后,一向爱笑的她哭了。

“我觉得特别对不起李教练,他家离基地只有十几分钟车程,为了陪我训练,他却三个多月没回过家,我呢?我都没能拿出好成绩。”至今,冯彬讲起那段经历时,情绪都会变得低落。

从东京回国的飞机上,心灰意冷的冯彬写了一份退役报告,字里行间满是沮丧。“当时就是打死也不练了的想法。”冯彬说。她把失利归咎于落枕,后来才慢慢明白,真正的问题是心态,她太想赢了,反而让自己慌了手脚。

相反地,李维宾没有一句责备,反而安慰她:“大不了从头再来嘛,咱们还年轻。”

一个月后,陕西全运会如期而至,偏偏冯彬第一投就犯规了。李维宾着急了,说话也不客气:“你也不起来活动活动,就在那里一坐。你到底怎么想的?”冯彬平静地回答:“后面还要投两饼,我努力投就好了。”

李维宾一听:“嗯,你心可真大呀!”

其实,冯彬给自己定好了目标:“不多想,只要能取得小成绩,就算成功。”她已经把心态调整了过来,只专注于接下来的投掷。两次投掷过后,冯彬成功夺冠。

那场比赛让她重拾信心,也学会了如何与压力相处。而那份在回国飞机上写的退役报告,早已被她扔进了垃圾桶,“既然选择继续,就不能再回头想放弃的事”。

当地时间2022年7月20日,冯彬在尤金田径世锦赛女子铁饼决赛中夺得冠军。(视觉中国)

一年后的尤金田径世锦赛,冯彬终于迎来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

第一投,冯彬抛出的铁饼就在空中划出完美的弧线,落在69.12米的位置。这个成绩不仅比她当年的个人最好成绩提高了3.12米,还超过了东京奥运会冠军68.98米的成绩,让所有对手始料未及。

接下来的5投,对手们奋力追赶,始终未能超越冯彬。最终,冯彬以第一投的成绩锁定冠军,成为继2011年大邱世锦赛李艳凤之后,再度登顶世锦赛的中国女子铁饼选手。

当地时间2024年8月5日,冯彬在巴黎奥运会田径女子铁饼决赛夺得银牌。(视觉中国)

又过了两年,2024年的巴黎奥运会上,冯彬已经有了从容和成熟的姿态。她最终夺得银牌。对于这个成绩,她并不遗憾,反而更加坚定了继续冲击的决心:“我总是开玩笑地说,全运会我是拿银牌再拿金牌,亚运会我也是先拿银牌再拿金牌,看来奥运会也必然如此了,下次再拿金牌。”

如今,她把目标瞄准了70米大关,这是中国运动员极少达成的成就,只有前辈肖艳玲曾实现过。“尤金世锦赛投出69.12米后,我突然觉得70米不是不可能。”

“反差萌”

走下赛场的冯彬,是个热爱生活、性格开朗的山东“大嫚”,有着女孩子的细腻,也有独特的小爱好,和赛场上“一声长啸、豪掷铁饼”的形象颇有些“反差萌”。

比如,她特别喜欢耳钉,每个重要比赛都会挑选有特定寓意的款式。2022年尤金世锦赛,她的耳朵上是一只可爱的熊猫;2023年布达佩斯世锦赛,她左耳是熊猫,右耳是亮眼的“中国”字样;2024年巴黎奥运会决赛,她又戴着柿子耳钉和向日葵耳钉,寓意“事事如意”“一举夺魁”。“我喜欢通过这些小物件给自己一些心理暗示,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比赛。”

冯彬用钩针做的小鞋子。(冯彬微博图片)

冯彬还有让人意想不到的爱好:绣十字绣和做钩针编织。起初,这是李维宾为了磨掉她的暴脾气而布置的小练习。没想到,冯彬一绣就上了瘾,从小小的十字绣到后来的钩针,她的手工作品越做越大,做完还会大大方方送人。她的第一幅十字绣作品是个小船图案,寓意“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暖的岸”。这幅作品一直摆放在山东的家里,因为家就是她最安心的港湾。

冯彬和母亲(左)的合影。(受访者供图)

对家人,冯彬总是报喜不报忧。如果真有事情,就等过一段时间,当个笑话讲给他们听。父母其实也知道,冯彬不想让他们担心。今年的全运会赛事,冯彬最想邀请的观众是妈妈,可她知道妈妈不会来。“她总说,在家里支持我就行,不想到现场影响我。”但妈妈的“缺席”也在传递另一种形式的爱,这份爱让冯彬在赛场上更有底气。

从2017年天津全运会银牌,到2021年陕西全运会金牌,冯彬在全运会赛场上完成了从亚军到冠军的跨越。如今,她要再次踏上全运会的赛场,向卫冕发起冲击。她告诉《环球人物》记者:“今年主要是保持稳定发挥,配合伤病治疗,平稳度过这一年,给身体和精神都放个松。”

谈到洛杉矶奥运周期,冯彬有清晰的规划:“今年是第一年,是平稳过渡;明年往上冲一下;2027年把保持的平稳节奏往上提一提;到了2028年就会达到身体和技术的巅峰。”她也希望洛杉矶奥运会能成为自己运动生涯的最高峰,给自己的体育事业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然后,漂亮谢幕。

赛场上,她旋转、发力、投掷,每一个动作都充满力量感;生活中,她爱笑、爱美、爱手工,每一个瞬间都散发着温暖的光芒。

回顾自己走过的路,冯彬深感铁饼带给她的远不止奖牌和荣誉。采访结束前,冯彬郑重地和《环球人物》记者说:“感谢你们支持铁饼项目。”

手掌上的厚茧、腰上的膏药、晒到发亮的古铜肤色,都是她近20年训练的勋章。每次看到铁饼在空中划出的弧线,她就觉得一切都值了。“我很开心自己选择了铁饼项目,我喜欢投铁饼,那种把所有力气都释放出去的感觉,特别痛快!”

《环球人物》记者 于冰


责任编辑:蔡晓慧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