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讲全运会赛场上北京队的故事,离不开北京市先农坛体育运动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先农坛体校)。
在北京城中轴线南端,坐落着明清两代皇家祭祀场所先农坛。1956年,一所体育运动学校在它的旁边成立,这便是先农坛体校。
和它同时诞生的,还有一支承载着荣誉的运动队。北京乒乓球队总教练张雷告诉《环球人物》记者,也是在1956年,国家体委将“三大球”(即足球、排球、篮球)和“一小球”(即乒乓球)这四个球类项目的国家集训队下放给北京,北京市自此开始组建专业性的运动队。“在先农坛体校就组建了北京乒乓球队。”
自此,乒乓球运动员庄则栋、邱钟惠,田径运动员崔麟等老一辈体育工作者从先农坛体校出发,为中国体育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这份荣耀也铭刻在国内赛场。早在20世纪50年代,北京乒乓球队就已崭露头角,不仅在第一届和第二届全运会上连续斩获男单冠军,也在历届全运会上屡次跻身男子团体前三名。进入新世纪,“大魔王”张怡宁更是接连为北京队拿下第十届、第十一届全运会女单冠军。
今年57岁的张雷性格爽朗。他年轻时就效力于北京乒乓球队,对先农坛体校西南角的乒乓球训练馆再熟悉不过。数十年过去了,这位年轻的运动员成了主教练,又晋升为北京乒乓球队总教练。总教练的办公室陈设很简单:一套办公桌椅、一台电脑、一壶热茶,便是所有“家当”。张雷坚信,朴素的环境能让人以最佳状态投入到日常训练中。

2025年5月,北京先农坛体校内的奥运冠军纪念碑,基座上刻有张怡宁、马龙、王楚钦等人的名字。(视觉中国)
张雷有一双选才的慧眼,选队员不仅要看技术水平,更要注重其身上的特质。怎么看特质呢?就靠多年深耕乒乓球运动积累出来的敏锐判断。叱咤国际乒坛的丁宁、马龙,最初就是他选入北京队的。“丁宁刚来的时候个子高,打球的感觉好,做事也低调;马龙小时候白白净净,打球手感特别好。”谈及爱徒,张雷记忆犹新。
过去,张雷全身心扑在训练上,常年住在运动员宿舍,极少回家。现在因为身体原因,他更多时候在场边指导,但目光依旧锐利,对队员的要求始终严格。球队延续着“一日三练”的传统模式:上午、下午集中训练,晚上7点到9点再加练。除了文化课学习,队员们几乎没有节假日,“今年春节也没放假”。
三十余年的执教生涯,让张雷深知培养世界冠军的不易。他算了“一笔账”:“我们地方队培养一个世界冠军,大约要两个周期(一个周期为四年)。好比一个12岁的孩子来到队里,顺利的话,最快也要20岁才能打出成绩。培养运动员就像种树,急不来。”他也经常告诉年轻队员,想站在巅峰,就得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行。
北京乒乓球队现已按照北京市体育局提出的“全生命周期”青训体系要求,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技术结构构建完善的梯队体系,覆盖了U11、U12、U13、U15等多个年龄段。队里还为队员们积极争取参加全国性赛事的机会,以赛带练,为他们的成长铺路。

2017年瑞典世锦赛上,北京籍队员和教练合影。从左至右依次是:马龙、教练关亮、教练张雷、郭炎、丁宁、王楚钦。(北京乒乓球队供图)
先农坛体校有一条“冠军长廊”,漫步其间,会看到从1956年到2025年的冠军运动员照片,一张张排列,由黑白到彩色。它们承载着“先农坛精神”,也镌刻着100人次世界冠军的荣耀,其中包含18枚奥运金牌。难怪体育圈里有这么一句话:“一座先农坛,半部新中国体育史。”
目前,先农坛体校承担着乒乓球、体操、田径、网球、举重、女足和橄榄球七个项目的运动队及后备人才选拔培养工作。为实现科学训练的目标,学校对体能、康复、诊疗等硬件设施进行了升级。2022年底,由旧车库改造的体能馆正式启用。在这座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场馆内,划分了多个功能明确的训练区域,构建起集数字化体能训练、运动恢复、营养补给与教学培训于一体的综合训练管理系统,打造融合训练、评估、恢复、培训功能的现代化训练空间。
与此同时,榜样的力量也在这座校园里发挥着重要作用。老将马龙坚守赛场,诠释着先农坛的厚重底蕴;新生代王楚钦在巴黎奥运会加冕,展现出“后浪”奔涌的锐气与实力;而从赛场冠军转型为校长的丁宁,则以新身份延续着她的体育使命。这种代际接力,让拼搏二字在先农坛体校有了跨越时代的新内涵,也为年轻队员树立了最鲜活的榜样。
代代相传的“先农坛精神”宛如一个火种,让先农坛体校始终充满活力,生生不息。
《环球人物》记者 于冰
责任编辑:蔡晓慧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