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9日,第十五届全运会开幕式现场。(本刊记者 于冰/摄)
人类自古以来的体育赛会就有挑战自我极限和对外展示力量的核心功能。现代社会的综合性运动会蕴含的国家、民族、经济、社会等层面的含义更加宽泛。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从1959年的第一届到眼下的第十五届,呈现出不同时代的价值表征。
1959年的第一届全运会在9月13日到10月3日举行,会期恰好跨越了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大庆,具有与国同庆的意味,也具有向国际体育界展示新中国体育实力和宣示新中国体育独立性的象征意义。以此为起点,直至1979年第四届全运会,都带有通过体育振奋国民精神的意味。
随着1979年我国恢复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全运会的战略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一方面在国内展示和检验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另一方面向世界宣示中国争取国际地位的决心,因此把在奥运赛场取得优异成绩作为一个鲜明的战略目标。
第五届全运会于1983年在上海举办,次年我国就在洛杉矶奥运会取得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1993年第七届全运会调整了举办时间,变为在奥运会之前三年举办,为备战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留出三年厉兵秣马的时间。1997年的第八届全运会则调整了比赛项目,除了武术,其他所有的奥运项目全部进入了我们的全运会,标志着全运战略和奥运战略的全面接轨。
进入新世纪,全运会也走出了传统的举办地北京、上海、广东,于2005年首次来到江苏,至今已在江苏、山东、辽宁、天津、陕西多个省级行政区举办。而本次的粤港澳大湾区第十五届全运会体现出一种特殊意味,是“一国两制”在体育领域的鲜明体现,践行着大湾区联合办全运会的全新模式。
近年来,奥运会举办呈现出一个显著特征——不再执着于过去的一个主办城市,而是把奥运会的举办变成了区域协同,谋求不同城市的协同,乃至不同国家的协同。国际足联也把2026年世界杯交由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共同承办,同样追求国与国之间或者不同城市间协同办赛的特殊意义。
本届全运会的城市协同必将结出丰硕的果实。全运会在香港设了8个竞赛项目、1个群体赛事活动,在澳门设了4个竞赛项目、1个群体赛事活动,创造了粤港澳三地联动合作的契机。港澳的体育资源、体育场馆较为丰富,但体育赛事和体育消费不多,借举办全运会之机,能全面检验港澳体育设施的功能以及运行,为今后港澳体育的产业化、社会化铺路。

更深的联结是情感上、心灵上的。自2000年悉尼奥运会开始,每届奥运会载誉归来后,内地奥运健儿代表团就会赴香港、澳门进行全方位的交流探访,众多港澳同胞拥有了与内地奥运选手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可以说,20多年来每届奥运会以后的内地奥运健儿港澳行,已经成为一项固定活动,增进了内地与香港、澳门之间的体育交流和文化互动,加强了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也激发了港澳市民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和参与度,促进了港澳体育产业的繁荣和发展。
而全运会作为全国性、综合性的大型赛事,自然也是民心相通、民意相连的场所。相信在本届全运会期间,内地和港澳的一大批著名运动员,包括王楚钦、全红婵、陈雨菲、冯彬、何诗蓓、郭建恒等人,一定会激发起粤港澳大湾区民众对赛事的热情关注,一定会在赛场内外生发出令人动容的观演互动场景,一定会塑造出体育促进三地民意协同的喜人景象。
中国的全运会除了竞技体育的国内竞争和国外展示功能外,还有拉动全民健身乃至促进全运经济和体育消费的明确使命。这些使命都体现了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全国最高水平运动会的全运会是一种蕴含着众多价值和意义的特殊文化符号。
本届全运会还延续了自1983年第五届全运会以来的传统,邀请国际奥委会主席考文垂和部分国际体育组织负责人前来观摩。众多国外媒体也会在赛事期间聚焦运动员的精彩表现,这无疑也是一次全方位的中国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办赛能力乃至体育文化、体育科技、体育产业的集中展示。
让我们期待第十五届全运会的盛大启幕!让我们期待粤港澳大湾区将全运会的价值和意义饱满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环球人物》作者 易剑东
责任编辑:蔡晓慧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