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环球人物网>>头条
全红婵:“我还是很棒”
2025年11月12日10:26 来源:环球人物网-《环球人物》杂志 作者:刘舒扬 于冰
小号 中号 大号

全红婵

2007年出生于广东省湛江市,中国国家跳水队运动员,主项为女子10米跳台,中国奥运历史上最年轻的“三金王”。全运会上代表广东队出战。

10米跳台下,水面平静如镜。

全红婵登场,万众瞩目。183天的等待,183天的蛰伏与磨砺,在此刻凝聚。

她变了,又好像什么都没变。

东京奥运会后,初代“跳水皇后”高敏曾呼吁公众理性看待全红婵的成功:“如果我们能在巴黎奥运赛场再次见到她的身影,请用‘强者’代替‘天才’称呼她。”

巴黎之后,湾区再见,她带着比金牌更珍贵的东西回来了。

2025年11月6日晚,身上多处缠着绷带的全红婵(右)和搭档王伟莹站在第十五届全运会女子双人10米跳台上,准备起跳。(本刊记者 杨皓/摄)

“我现在也很开心”

2025年11月6日晚,广东奥林匹克游泳跳水馆亮得如同白昼,几乎座无虚席。

这场女子双人10米跳台的比赛有多火?看看媒体区就知道。由于申请采访的记者实在太多了,主办方只好采用抽签的方式来确定记者席位的分配,没有中签的记者们一边祝贺《环球人物》记者的好运,一边委托我们多多提问、多多拍照。

在现场,每一次运动员走到跳台边,全场就鸦雀无声;每一次运动员入水,全场就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大家并非只为“水花消失术”喝彩,从一开始,几对选手的成绩就咬得很紧,全身多处缠着绷带、上跳台时明显看得出脚痛的全红婵并不占据明显优势,大家在为她的笑容和勇敢喝彩,也为所有运动员的友谊和竞技状态喝彩。这真是一场热情洋溢的比赛。

当全红婵与搭档王伟莹完成最后一跳5253B(向后翻腾两周半转体一周半屈体),身体如箭般入水时,记分牌上311.76分的总分为广东队锁定了女子双人10米跳台第五名的位置,也为全红婵的本届全运会画上了句点。

这或许是个令人稍感意外的成绩。在这届由粤港澳三地联合举办的全运会上,广东姑娘全红婵是主场作战。广东派出了由10位奥运冠军领衔的代表团,1072名运动员参与33个大项、51个分项、348个小项的角逐。短跑、竞走、游泳、乒乓球、羽毛球、篮球……广东队有多个传统优势项目,而跳水,无疑是其最具实力的“王牌项目”之一。

本届全运会跳水项目的首枚金牌正是被广东队拿下的。几天前的11月2日晚,全红婵也是搭档王伟莹,在女子团体双人10米跳台比赛中连续三轮保持领先,帮助广东队夺得跳水女子团体金牌。当晚,全红婵在微博上写道:“我真棒。”

4天后,奇迹没有再次出现。备受全国人民喜爱的“小红”受制于伤病,排名双人赛的第五名,但在赛后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时,她仍然笑着说:“我完整地坚持下来这场比赛,我还是很棒。”“受伤之后确实练得很苦,因为每天带着伤病、脚痛去跳这个动作。而且‘跳水’‘跳水’,本来就是用脚跳的,每天跳,脚也承受不住,会很痛。”

2025年11月2日,广州,广东队夺得第十五届全运会跳水项目女子团体冠军。这是全红婵(右)和王伟莹在双人10米跳台比赛中。(陈楚红/摄 中国新闻社)

此刻,采访现场有观众喊道:“跳得不好也没关系,只要你开心健康就好了。”

全红婵动容回答:“你怎么知道……我现在也很开心。”

有一种感动,深深留在了现场每一个记者和观众的心里。

无声的战场

全红婵的带伤一跃,划破的不只是广州的夜色,还有那些关于“陨落”的质疑声。

今年4月,世界泳联跳水世界杯瓜达拉哈拉站女子10米跳台,全红婵以4.95分之差不敌陈芋汐摘银。接着,当地时间4月12日举行的跳水世界杯加拿大温莎站,5月3日世界泳联跳水世界杯总决赛,全红婵在女子10米跳台项目上均获得亚军。

外界关于“状态下滑”的讨论尚未平息,身体的警报已率先响起。5月,全国跳水冠军赛传来消息,已随队抵达武汉的全红婵脚腕旧伤复发,退出比赛。两个月后,她又因伤病缺席泳坛年度最重要的赛事之一——在新加坡举行的2025年世界游泳锦标赛。

身体的损耗早有信号。2024年巴黎奥运会后,全红婵在一次采访中坦言,每次赛前单是绑绷带就要花半小时。广东跳水队教练何威仪的观察更细致:“上一届东京奥运会,全红婵身上只有一个位置绑着绷带。但这次巴黎,大家都看到了,她身上好多部位都贴上了。的确是损耗,长年累月都会有受伤或者劳损的情况。”

发育关是另一个无声的战场。客观来说,发育对跳水运动员的竞技状态确实会有影响。在跳台项目中,运动员必须从硬质台面上起跳,得到的外界助力十分有限,因此相较于跳板运动员,跳台运动员,尤其是女子跳台运动员的体重控制要更加严格。

如果将发育带来的影响量化,有研究表明,当体重固定时,运动员身高每增加1厘米,完成翻腾1.5周跳水动作所用的时间将增加0.016755秒;当身高固定时,体重较大就意味着身体横截面积大,入水形态由“矩形”变为“楔形”,不利于压水花。换句话说,身体发育影响的是完成动作的能力。

《环球人物》记者曾于2023年采访过奥运跳水冠军汪皓——她2013年退役,2012年在伦敦奥运会上与后来成为全红婵主管教练的陈若琳搭档,获得女子双人10米跳台项目冠军。

“我们看一个孩子完成动作,就看这个动作‘沉不沉’,对她来说吃不吃力,是个整体感觉。”汪皓告诉《环球人物》记者。

巴黎奥运周期,全红婵的身高增长了7厘米,体重也增加了约7公斤。这些变化,在入水时变得格外具体。“拿之前的动作去对比,现在是完成动作之后,就离水特别近,因为高了,体重也长了,会下得很快,入水也很快,手都还没伸上来,觉得已经到水了。”全红婵说,“就很痛苦吧。”

这种痛苦,陈若琳再熟悉不过。2016年里约奥运会前,她也曾陷入低谷。“犹豫要不要退役,训练变得很痛苦,状态和竞技水平下滑得非常快。”今年春天,她在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时这样回忆。

2023年3月,上海,汪皓(右)在全国跳水冠军赛期间见到了陈若琳(左)和全红婵,留下了这张自拍合影。(汪皓供图)

好在她最终闯过了那一关,成为首位在奥运会、游泳世锦赛、跳水世界杯三大赛事的女子10米跳台单人和双人项目中全部夺冠的“大满贯”选手,并以5枚奥运金牌位列中国拥有奥运会金牌最多的运动员之一。

谈到全红婵正在经历的一切,陈若琳淡然笃定:“她走过的每一步,我都经历过。”

全红婵比任何人都清楚时间的紧迫。陈若琳说,跳水队的正课时间是下午1点半到晚上8点,全红婵中午12点就来,相当于比别人多练了一个多小时。“女台这个项目淘汰得很快,可能两年就会出来一个新的,所以你想要在跳台上保持常胜,必须付出比别人多一倍的辛苦。”

训练之外,是与体重的拉锯。启蒙教练陈华明见过全红婵量体重的样子——一天十几次站上体重秤,计量单位不是斤或公斤,而是克。身体的细微变化,牵动着每一个翻转的节奏、每一簇水花的大小。

也有被疲惫淹没的时刻。闹钟响了,人却怎么也起不来,就那样躺在床上,错过了早操。“跳不好或者被说的时候就会容易想哭。”全红婵很少向外人展露这一面,“也想过很多次放弃,每天的训练要怎么坚持,今天练完了明天还来,是不是很累啊,这样一天一天下去,也都会有这样的想法。看我非常乐观,但是都憋心里,不轻易讲出来而已。”

那靠什么撑下去?“也是每天数着日子吧,数着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她说,“回头想想,坚持这么久了,还不如坚持下去。”

“成为我自己”

关于全红婵“一跳成名天下知”的故事已经被讲了很多遍。她从广东湛江盛产甘蔗的迈合村走来,在东京奥运会“横空出世”。“算是从出道到拿奥运冠军最快的一个运动员,就用了一年的时间。”陈若琳感慨,“天赋太厉害了。”

人们总是热切盼望天才的出现。2021年那个鼎沸的夏天之后,她的成绩、她的个性、她的励志,甚至她的“发胖”与“失意”……都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全红婵不认同这种叙事。“我觉得我跳好了、把训练做好了那一刻才是天才。天才也没有他们所说的这么简单。”巴黎奥运周期,她克服“生长痛”,成为中国奥运史上最年轻的“三金王”。她说,成绩“都是练出来的,得一遍一遍地去练”。

曾经,人们惊叹于她身上那种宝贵的明亮、率真和“敞开”,如今再看才发现,4年前那个带着稚气的女孩,有着远超年龄的成熟和一颗强大无比的心。

她说自己的苦闷不会向队友倾诉:“我们俩都是跳台呢,我说给她(听),万一咱俩都成那样了,谁都跳不好,那这个金牌靠谁拿,不能被别的国家拿去。”

聊起曾经的紧张与纠结,她答得直接:“刚开始大家对我的看法我非常在意,因为大部分比赛都在输,也比较难过,这期间每一跳都很紧张。(后来我)把这些东西都抛开,就算输了下次还可以再来。我觉得为什么要去想这些东西呢?也不是我能控制的,还不如先做好当下的自己。”

被问到会不会“见好就收”,她反问得干脆:“为什么要见好就收?因为你还可以更好,可以一直好下去。”

她说想“成为我自己”:“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把自己的动作跳到完美。本来跳水就是一项观赏性很强的运动。”

今年养伤的日子里,全红婵的生活节奏似乎久违地慢了下来。她的社交平台上,多了许多训练和比赛之外的日常:电影院中的鬼脸、商场里的毛绒帽,以及温柔的晚霞和云彩。

9月,她上大学了,读的是暨南大学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学院院长是短跑名将苏炳添。她参加了学校的迎新大会,还送给学院一件有她签名的巴黎奥运会出场服。

9月30日,全红婵在社交平台晒出自己跳水训练的视频,再现“水花消失术”。评论区沸腾了:“久违的跳水”“你真棒”“看起来恢复得不错”。

这条视频,成为她回归的宣言。

赛场上的全红婵依然会露出那标志性的笑容,只是这笑容里,多了几分不一样。那是经历过低谷的从容,是认识过世界后的选择,是从“天才少女”到“成为自己”的蜕变。“小红长大了。”人们的惊喜感慨中,又饱含着对她的疼惜与期待。

水花可以消失,但有些东西永远不会——比如对10米跳台的热爱,比如那个从迈合村一路跳到命运高处的女孩那如水般柔软又坚韧的心。

查看更多 全红婵 相关内容

专题丨全运面孔,见拼搏,见不凡!


责任编辑:高玮怡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