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行业纷纷拥抱数字化的时代,欧阳绍波的创业故事更像是一场耐心而坚定的“技术实践”。
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育人,也不是只会写代码的技术人。
他用十五年的创业经历,在“教育”和“科技”之间搭建起一座可以落地的桥——那就是“学两招”。
一位工程师的第三次创业:从“课程”到“系统”
很多人认识欧阳绍波,是因为他创立的“学两招”。
但在那之前,他已经有过两次创业经历——“点亮网”和“在路上云课堂”。前两次项目让他看清一个现实:教育的根本问题,不是教学内容太少,而是体系效率太低。
2015年,他带着团队第三次出发。那一年,知识付费刚刚兴起,短视频还未成为风口。欧阳绍波却选择了最“笨”的路:不做内容,而是做基础设施。
“淘宝不卖货,它让卖家高效连接;抖音不拍视频,它让创作者被看到。那教育产业,也需要一个能让好内容流动起来的底座。”——这是他在团队会议上常说的一句话。
“学两招”:不是教育公司,而是教育的“数字底座”
成立于2015年的学两招科技,是一家以“AI+教育”为核心驱动的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团队中,95%是技术背景出身——这在教育行业极为少见。
他们不做课程,而是做系统:产品交付系统、营销系统、运维系统、效率系统、业务规范系统、流量互通系统……
从一个知识IP的诞生,到它的传播、销售、交付、反馈,学两招都能用一整套技术方案支撑。
欧阳绍波把这种体系总结为“T2S2B2C”模式——T代表技术,S是教育IP,B是社会协作者,C是用户。在这个体系中,教育IP不再是孤岛,而成为一个可以被技术赋能、被协作者共建、被用户持续参与的生态。
这种思路,彻底打破了传统教育企业“老师生产内容、平台卖课程”的模式。
学两招更像是教育行业的“淘宝”,连接无数知识创作者与协作者;
又像教育界的“抖音”,让内容在算法与社群中自然生长。
让教育IP“活”起来:技术背后的生态哲学
欧阳绍波相信,教育IP是一个“从1到N”的过程——1是找到清晰的定位,N是持续生长的生态。
在他的支持下,多个教育品牌在学两招的平台上实现了从0到上亿的增长:
坚持星球、娜家美学整理、规律有道、拙勇堂、朵朵开、壹到拾……这些品牌的创始人,有的来自培训行业,有的是独立讲师,也有从K12退出来的创业者。他们在学两招获得的不只是工具,还有方向——一整套关于“怎么成为教育独角兽”的成长逻辑。
“以前很多教育IP死在起跑线上,不是没内容,而是没体系。”
欧阳绍波说,“我们提供的是成长的土壤,而不是一棵树。”
让教育变得“轻”,让创业更有温度
与其说“学两招”是一家公司,不如说是一种让教育回归本质的方式。
在这里,一个有知识、有想法的人,也能拥有自己的教育品牌。
通过平台提供的AI系统、私域运营和协作生态,他们可以像电商创业者一样,低门槛地进入市场。
“我们要做的,不是把教育做‘重’,而是让教育更轻、更高效。”
欧阳绍波认为,这种“轻创业”模式,正在重塑教育的社会价值:
它降低了创业门槛,创造了大量兼职和副业机会,也让知识变成了真正能流通的资产。
目前,学两招平台的年GMV已稳定在数亿元,累计付费用户超过100万,协作者网络仍在快速扩张。
公司获得了多次融资,并入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北京市创新型企业等荣誉。
一个技术主义者的教育理想
在欧阳绍波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句话——“教育的终极形态,是自我进化。”
这句话,似乎正对应着他的创业轨迹。
他从未把教育当作一个被定义好的行业,而是一个可以被科技重新设计的系统。
这也是为什么他同时是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理事长、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员,并受聘为CCTV《艺术名家》栏目客座教授——
他的身份横跨教育、科技与文化,而“学两招”正是这三者交织的产物。
行业认可与社会影响
过去两年,欧阳绍波接连获得2024年度行业领军人物、2024年度经济影响力人物、2024新经济百名杰出人物等荣誉;
“学两招”也被评为2024年度创新先锋企业、2022年度品牌影响力机构。
但在他看来,奖项只是结果。
“更重要的是,看这个行业是不是因为你而发生了一点变化。”
他说这句话时,语气平和,却带着一种技术创业者的坚定。
用科技赋能教育生产力
当“AI+教育”成为热词,欧阳绍波始终坚持一个更本质的表达——“我们不是在做教育的数字化,而是在用科技重构教育的生产力。”
在他看来,教育行业的下一次进化,不是拼课程内容,也不是卷营销流量,而是拼体系效率、拼数字化能力、拼可持续增长的底层逻辑。
“教育,本质上也是一种生产力。过去靠老师的时间驱动,现在靠系统的智能驱动。”
他希望“学两招”能成为教育行业的数字化样板——一个既能帮助教育IP实现商业增长,又能推动知识公平流动的平台。
“教育的商业化只是起点,真正的价值在于——让科技赋能每一份知识的流通,让更多人因为学习而改变命运。”
在欧阳绍波看来,教育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关于信念、技术与时间的长征。
学两招,则是他用十五年时间,交出的阶段性答案。
责任编辑:蔡晓慧【广告】声明:该文章系转载,旨在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