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桐梓县蟠龙高中的教师办公室外墙上,“关爱学生、锤炼课堂、为党育人、为国育才”16个红底黄字格外醒目。这不仅是学校的育人准则,更是校长梁正模38年教育生涯的生动注脚。
从青涩青年教师到桃李满天下的教育“老兵”,这位57岁的教育者用坚守、创新与仁爱书写了一段动人的教育篇章。他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破局:以师为本
2013年蟠龙高中建校初期,一道难题摆在了时任教学管理负责人梁正模面前:学校缺乏“以老带新”机制,优秀教师频频调离,年轻教师成长缓慢。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
“没有好老师,就没有好教育。”梁正模深知,教师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他当即牵头制定校本培训方案,一场旨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攻坚战”就此打响。
基本功大赛上,教师们同台竞技展风采;“一周一练”中,教学设计与板书书写成为每日必修课;“一师一优课”活动里,课堂实录与互评互议让教学智慧碰撞出火花。梁正模亲自上阵,带着年轻教师“磨课”,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将多年教学经验倾囊相授。
“梁老师总说,课堂是教师的主战场,每一节课都要经得起推敲。”青年教师陈婵回忆,在梁正模的指导下,她的物理课从“照本宣科”变得生动有趣,还在去年的全省优质课比赛中斩获一等奖。
如今,蟠龙高中的教师队伍已成为当地教育的“金字招牌”:近五年,教师在省、市级及以上教学竞赛中获奖32人次,发表论文50余篇。
护苗:以爱为炬
“教育的本质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梁正模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践行教育理念的行动指南。在蟠龙高中,留守儿童占比超30%,不少学生因家庭问题陷入成长困境。
梁正模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牵头建立“重点学生研判机制”,每周组织班主任、心理教师、学科教师召开研判会,为每一位需要帮助的学生量身定制帮扶方案。
去年年底,高三学生冯某流露出轻生念头。班主任发现后,第一时间向梁正模汇报。他立即带队进行家访,面对尚未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家长,梁正模没有责怪,而是耐心倾听深挖根源。
“父母是孩子最坚实的后盾”,梁正模引导家长转变教育方式。回到学校后,他每天过问冯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安排教师经常与他沟通交流,肯定他的每一点进步。最终,冯某重获新生,考上师范大学。
梁正模还特别关注学校的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学生群体,推动学校单独对这一群体进行资助。一年来,共资助学生42人次,筹集并发放资助资金超5万元。
他推动的“学生最喜欢的老师”评选活动,让“关爱学生”成为全校教师共识。“梁老师就像我们的爷爷,既严格又温暖。”这是学生们对他最真挚地评价。
拓新:以变求进
“教育不能墨守成规,要跟着时代走,跟着学生走。”在梁正模看来,学校发展既要守住初心,更要寻求突破。
面对蟠龙高中建校初期课堂效率低下、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梁正模从兴趣上着手,开设篮球、书法、声乐、机器人等20余门兴趣班,每位学生选修一门。
“一开始学生不理解,觉得占用学习时间,可没过多久,校园里就热闹起来了。”梁正模笑着说,兴趣班不仅激活了校园活力,还让学生找到了自信。
在此基础上,梁正模确立了“以特兴校”路径,重点打造艺体教育品牌,建设美术画室、音乐教室、体育训练场地,还邀请高校专家来校指导。
功夫不负有心人,学校连续三年获得遵义市“特长生培养奖”,艺体类本科录取人数逐年增加,目前已达204人,位居遵义市前列。本科上线人数也从2016年的258人增至去年的693人。
如今,57岁的梁正模依然承担着高三物理教学任务,依然每天最早到校、最晚离校。梁正模说,“只要学生需要,只要学校需要,我就会一直站在讲台上。”
(劳动时报全媒体记者 程瑞林)
责任编辑:蔡晓慧梁正模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