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环球人物网>>人民文娱
当杜塞尔多夫被“点赞”:一座德国城市的“小红书变形记”
2025年10月29日11:34
小号 中号 大号

一部名为《寻找杜塞尔多夫》的纪录片,于北京时间10月26日在中国、德国首映。镜头没有对准巴黎的浪漫、柏林的厚重,也没有聚焦阿姆斯特丹的自由,而是转向了一个在传统国际语境中略显“冷门”的德国城市——杜塞尔多夫。

这座城市,在德语世界里是唯一一个以“村庄”命名的城市。它既非欧洲旅游的热门目的地,也非政治经济的中心,甚至在许多欧洲人的认知地图中,都是一个模糊的存在。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却在中文社交平台小红书上,拥有了近7000万的浏览量和43万条讨论,热度几乎与临近的德国著名旅游城市科隆持平。

是谁,在重新定义这座城市?

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纪录片所记录的那些普通人的日常里。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人文地理学者Carwyn Morris教授较早关注到这一独特现象。他长期研究中国的网红地标,却在一次偶然的聚会中,听闻杜塞尔多夫在中文世界里已成为一个网红。这引发了他的学术好奇:为何是杜塞尔多夫?又为何只在小红书上?他提出了“datavoid(数据空白)”的概念,认为像巴黎、柏林这样拥有坚固文化身份的国际大都市,其形象很难被社交媒体轻易动摇;但对于那些尚未形成全球性刻板印象的城市,社交媒体便拥有了为其赋形和命名的巨大能量。在杜塞尔多夫的案例中,小红书就扮演了这样一个关键角色。

最初,美食是这座城市的网络名片。火锅、烤鸭、麻辣烫、地道的中式早餐……无数关于“吃”的笔记在小红书上汇聚、传播,逐渐勾勒出一幅杜塞尔多夫的美食地图。看似简单的分享,却产生了实实在在的引力。越来越多的人因为这些分享而来到杜塞尔多夫,或短暂停留,或长期居住,甚至在此创业安家。他们不仅是内容的消费者,更成为新内容的创造者,将这座城市除了美食之外的艺术氛围、文化生活、休闲娱乐等多元面向,通过自己的镜头与笔触,不断呈现出来。于是,一个更丰满、更立体的杜塞尔多夫形象,得以在数字世界中生长起来。

纪录片中几位人物的故事,得以让我们看见,这种生动的使用者定义城市、创作城市的故事。在德国生活了十余年的杨小麦,最初因小红书上的内容发现了杜塞尔多夫的潜力,最终将餐饮生意从多特蒙德搬迁至此,她的几家风格独特的餐厅,本身也成了小红书上的热门打卡地。完成欧洲艺术史学业的怪素,虽未能进入心仪的美术学院,却将小红书变成了个人的线上展厅,她分享的艺术见解与图像,吸引了许多人专程为探寻杜塞尔多夫的艺术气息而来。而由一群年轻人自发组织的中文脱口秀社团,则通过小红书招募观众、发布信息,将每周一次的开放麦,打造成了当地华人青年的精神堡垒,为这座城市注入了鲜活的中文喜剧能量。

实际上,这些个体的叙事并非孤立存在,它们根植于杜塞尔多夫自身的历史与土壤。杜塞尔多夫与中国的关系,可以追溯到2004年。那一年,杜塞尔多夫经济促进局启动“中国走进杜塞”倡议,吸引了华为、小米、中兴、五矿等超过630家中国企业在此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同年,杜塞尔多夫与重庆缔结友好城市,后又与广州、沈阳结好。2006年,杜塞尔多夫成立了欧洲首批孔子学院之一。从那时起,这座城市的“中国元素基底”便逐渐深厚。如今的杜塞尔多夫,不仅是德国西部的经济中心,也是跨国企业聚集的国际化城市,也有层出不穷的中国节、亚洲文化节。对中国留学生而言,这里是求职的优选;对华人创业者而言,这里是餐饮、文化、娱乐业态的沃土。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深厚基底,为小红书上的内容生态与社群形成提供了现实土壤。

纪录片中,一个细节格外引人深思:随着小红书上的推荐与分享日益增多,一众正宗中餐馆逐渐在杜塞尔多夫扎下根来。而这一股来自东方的饮食风潮,也悄然改变着本地德国人的味觉体验。他们开始尝试麻辣烫中那抹热烈的辣,也逐渐迷恋上烤鸭皮脆肉香的细腻口感。杨小麦的餐厅仿佛一个微缩的社会观察站,她亲眼见证了一些德国老顾客从一开始对中餐抱有谨慎的好奇,到后来能熟稔地点出不在菜单上的隐藏菜品,甚至开始饶有兴致地探询某道菜背后的文化故事。这种口味的演变,远不止是餐桌选择的丰富,更意味着感知世界的维度在无声中得以拓宽。

不止于饮食,那些由华人社群在小红书上分享的剧本杀、KTV等娱乐方式,也开始进入部分当地德国人的生活圈。一种源于线上互动的生活方式,正在线下悄然生长、落地生根。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董晨宇副教授在首映活动上所说,“我们不应以中国为单一中心视角来审视杜塞尔多夫。实际上,该城市呈现出多元文化的特质,唯有在其多元文化语境下,我们才能更全面、深入地体察社交媒体与网络社群对城市发展所产生的多维影响。”这些变化并非来自某种刻意推广,而是由无数普通使用者自发地记录、表达与分享所自然催生的结果。这些真实的内容,逐渐沉淀为一座城市的生活使用手册。这本手册不仅指导新来的华人如何“像本地人一样生活”,也向本地德国人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发现,“原来我的城市还可以这样被体验”。 于是,无数个体的生命经验在此交汇,不同的文化习惯与生活方式,不是彼此排斥,而是和谐共存于同一座城市的肌理之中。它们相互碰撞,也相互滋养,共同参与着这座城市新篇章的书写。从线上到线下,从华人到欧洲人,杜塞尔多夫正在呈现一个新的城市范本,社交媒体的用户们,被城市影响,又在影响着城市。

或许,《寻找杜塞尔多夫》并不是一部关于如何“发现”城市的纪录片,而是一部“见证”城市被重新书写的作品,它见证了,一座城如何被其无数使用者——那些在这里生活、感受、记录和分享的普通人——重新定义的过程。城市的形象不再仅仅由官方手册、旅游局宣传或地理坐标来界定,它在每一篇真诚的笔记、每一张生动的图片、每一次因分享而促成的抵达中,被持续地塑造和更新。谁在定义一座城市?答案,正握在每一个拿起手机,记录并连接他与这座城故事的人手中。


责任编辑:

余驰疆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