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环球人物网>>国内
胡光俊,让古老的蜀锦焕发光彩
2025年10月29日09:28 来源:环球人物网 作者:廖伯逊
小号 中号 大号

一缕阳光透过位于成都市双流区蜀锦文创园的玻璃窗,照在95后姑娘张玉碟俊俏的脸上。晴好日子,她应该高兴才对,但她的眉头紧锁。原来,作为蜀锦工艺设计师的她最近遇到了难题:一款订单的面料花型密集,试样出来起皱,怎么熨也熨不平。张玉碟想了许多办法,都没有解决。这对雄心勃勃的她来说,是一次不小的打击。“没办法,还得去找师傅。”张玉碟说。

张玉碟所说的师傅,叫胡光俊,已经76岁了,是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所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蜀锦织造技艺的省级传承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胡光俊温和地对张玉碟说:“工艺设计和纹样设计要调整,可以尝试作一个图案来缓冲。”一句话点醒梦中人!沿着胡光俊指点的思路去做,张玉碟顺利解决了面料起皱的问题。“师傅就是师傅,果然不同凡响。”张玉碟对胡光俊更加钦佩了。

兴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蜀锦,因产于古蜀郡(今成都地区)而得名,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一度,人们以为图案繁华、织纹精细、配色典雅的蜀锦已经失传了。令人没想到的是,这个活在人们记忆深处的古老技艺居然在古稀老人胡光俊的手中复活过来,焕发出令人炫目的光彩。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蜀锦织造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所长胡光俊

古老技艺从何而来

“一般人认为,跟纺织沾边的事大多是女人干的,跟男人没有多大的关系。”上世纪70年代初,胡光俊从凉山州德昌县知青招工返城,被安排到成都蜀锦厂当挡车工。当了半年多的挡车工后,胡光俊与其他5名师兄妹一起调下来,重新分配工种。6人中,有1男1女分去搞模板制作(挑花结本),有2人安排去搞设备安装,有1人分配去搞维修,只有胡光俊1人分去搞最古老的穿吊(打瓤子,后来叫装造)。

蜀锦作品——都江堰放水图

胡光俊搞不清楚啥叫穿吊,满心欢喜地去车间报到。走去一看,车间是茅草棚,墙上挂得巾巾吊吊的,更让胡光俊恼火的是同事都是老头儿老太婆。这让年轻气盛的胡光俊心里的不舒服达到了极致,就赌气回家了。

在家里待了三天,厂办主任苏昌龄登了门。苏昌龄当然知道胡光俊的小心思,也有针对他的工作方法,一方面严厉批评,一方面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晓得不?就是看你比其他人有灵性,才把你安排去搞穿吊的;穿吊是厂里的核心部门,带你的叶乃树是整个西南地区最厉害的老师傅;现在厂里技术骨干青黄不接,你这个年轻人莫要‘狗坐箢篼——不识抬举’。”苏昌龄的一番话,把想干一番事业的胡光俊说得动心了。当即,胡光俊就答应回去好好上班,认真向师傅学习,力争早日出师。

叶乃树搞穿吊(装造)确实有一套,胡光俊搞不懂工作原理,就经常去问。由于师傅比较内向,理论又比较少,经常被问得冒火,常常气得骂人,并且说“车间里头有机器,你自己不晓得爬上去看啊”。为了尽快学到装造技艺,胡光俊每天早上提前上班,早早地给师傅们泡好茶。不会抽烟的胡光俊,衣兜里经常装着一包自己买的香烟,向师父请教的时候,就先递上香烟。

装造师傅们大多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没有多少理论知识,对古老的装造技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让想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胡光俊很痛苦。一个师姐曾给胡光俊提供了一个信息:“三瓦窑有个纺织学校,你可以去问问。”那时,郊区不通公交车,从厂里到三瓦窑的路又远,胡光俊只好甩火腿(步行)去。在纺织学校,胡光俊从老师那里找到了一些油印资料,带回厂里如饥似渴地学习。

系统地学习后,胡光俊才知道:蜀锦源远流长,早在战国时期,已是朝廷的贡品,有寸锦寸金之说。蜀锦是天下母锦,被誉为“东方瑰宝”,它与苏州的宋锦、南京的云锦、广西的壮锦一起,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锦,也是日本国宝级传统工艺品京都西阵织的前身。

胡光俊还了解到,蜀锦工艺技术独步天下,传承有三难:一是取材难。蜀锦原材料是蚕丝,要获得蚕丝,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二是选人难。头脑灵活的人学习三年仅能学到皮毛;要成为熟练工,至少要五六年。三是工艺难。蜀锦传统工艺有四个主要工种,每个工种有十六七道工序,总共近70道工序。即准备工种、设计工种、装造工种、安装调试生产。每一个工种又涉及很多独特的技艺,必须相互配合,才能成功。

一定要把老祖宗留下来的工艺全面学到手!胡光俊利用居住在职工宿舍的便利,经常晚上跑到准备、设计、织机安装等各个车间,与老师傅套近乎,偷师学艺,直到完全掌握了蜀锦生产4个主要工种近70道工序的操作技术和原理,让古老的蜀锦织造技艺如火种一般保存了下来。

顽强坚守从不懈怠

中等个子的胡光俊,有着与常人不一样的眼光和毅力。上世纪80年代初期,音响设备进入家庭,生产音响设备前景光明,但所需的喇叭布全靠进口。为了节约有限的外汇,组织上决定自己研发,任务下达给成都蜀锦厂。厂里集中力量攻关,第一次试制便失败了。于是,厂里又组织力量打攻坚战,还是以失败告终。

厂里便把中层以上的干部、技术骨干召集到会议室讨论。不是干部和老师傅的胡光俊恰好从窗外经过,听到技术科长说不出要领,便站在窗外说:“我来说几句,看要得不?”会议室顿时安静下来。胡光俊也没有经过领导同意,就说:“我觉得双造这种方法就是一个提花机变成两个提花机,穿目板时分区分段上机,上机时合二为一。”胡光俊轻飘飘的几句话,瞬间让所有人明白了前两次失败的原因。

按照胡光俊的思路,喇叭布很快就生产出来,填补了国内空白,再也不需要进口了。当年,成都蜀锦厂生产的喇叭布获得了国家纺织部金奖。“这娃儿还可以哦!”胡光俊在厂里的地位自然提高了。1985年,胡光俊被委以重任,担任了装造车间副主任,主管生产技术。师傅去世后,胡光俊挑选了4个年轻人当徒弟,传承装造技艺。

2003年,成都蜀锦厂被兼并,2800多名职工买断工龄,自谋职业。胡光俊与另外5人,利用买断工龄的钱,办起了成都蜀锦工艺品厂,继续生产蜀锦。却因经营理念不同,胡光俊又不得不离开。

“再不抢救,就来不及了。”胡光俊誓言,“绝不能让古老的蜀锦技艺失传!”2008年,胡光俊与弟弟,注册成立了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与原成都蜀锦厂失业的几个技术骨干,在双流区九江街道租了1300平方米的厂房,开始了再创业。胡光俊与同道们确立了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的职责,不仅要致力于保护、研究、传承蜀锦技艺,还要集生产、销售于一体,扩大蜀锦的知名度,让古老的蜀锦进入千家万户,改善、美化人们的生活。

一切从头开始,困难重重,但胡光俊并没有退缩,一方面组织生产,一方面拓展市场,还要深入学校、机关、企业普及蜀锦知识,提高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对蜀锦的认识。对于一个退休的高龄老人来说,真有点吃不消。“有一段时间,真担心自己倒下去了。”胡光俊说,“好在挺了过来。”

为了保护传承发展蜀锦技艺,胡光俊个人负债一度达到168万元。“好在并不是孤军奋战。”胡光俊说。他的努力得到省、市、区主管部门和宣传部门的大力支持,社会各界也纷纷伸出援手,让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

胡光俊已将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搬迁到双流区打造的蜀锦文创园。为什么是双流?原来,成都被称为“锦城”或“锦官城”,皆因历史上盛产蜀锦。历史上,双流是蜀锦重要的织造基地。双流历史文化名人,元代史学家、政治家费著编撰的《蜀锦谱》,追溯了蜀锦历史,系统地记载了成都转运司锦院与茶马司锦院的建置沿革、生产分工及品种。过去有句俗语“金温江,银郫县,叫花子出在双流县”。这并不是说双流穷,而是说双流因织造蜀锦,发财人多,富得流油,叫花子才纷纷跑到双流去。

窗明几净的办公场所、文化味十足的生产工坊,让胡光俊格外高兴,发展、传承蜀锦技艺的信心更足了。

繁荣技艺培育后人

1995年10月,中日考察队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发掘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蜀锦护臂,见证了两千多年前蜀锦的绚丽多彩。五色经线织就的日月、云气纹、青龙、白虎、玄武、朱雀图案,惊艳了世界。而今,双流区打造的蜀锦文创园,就是要再现蜀锦织造的辉煌。

胡光俊展示蜀锦

蜀锦文创园占地近27亩,集蜀锦工作室、蜀锦非遗工坊、蜀锦工厂、文创市集、研学教室、路演广场、轻餐咖啡等多业态于一体,涵盖了蜀锦的研发、生产、展示、销售、体验等环节,总投资达1亿元。

搬进崭新的蜀锦文创园,胡光俊终于有了一个舒适、大气的“家”,他已将主要精力放在了蜀锦的生产、文化的传播和技艺的传承上,古老的蜀锦技艺终于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刻。

胡光俊精益求精,开发、创意的蜀锦产品,不论是在纹织工艺设计,还是纹织组织工艺设计、提花装造技艺、经纬配色、机械设备的改造等方面都进行创新,采用多梭箱装置,实现了七梭三十六色重经、重纬、多组织、经纬同时起花的织造技艺,织出 的蜀锦产品色彩丰富,立体感强,层次分明,织地细腻。从不同角度观赏新开发的蜀锦,都会反射出不同的色泽,充分显示了蜀锦的特点。还引进了先进的剑杆织机,经技改后,生产出了原汁原味的全蚕丝蜀锦产品。

蜀锦文创产品

胡光俊又收了19个徒弟。张玉碟原本是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的学生,学的是文物修复专业。听了胡光俊深入学院上的一堂蜀锦文化专业课后,张玉碟就被蜀锦深深地吸引了。毕业后,张玉碟毅然来到了胡光俊身边,拜师学艺,已经成为工艺设计师。 这19个徒弟,已成为独当一面的熟手。

蜀锦手提袋

“学习蜀锦织造,不光要动手,还要动脑。”张玉碟说,“师傅非常有耐心,教得可细了,我们也很有信心。”每当一款自己设计的花纹面料成功了,张玉碟的心里比喝了蜜糖还甜。展柜里200多种纹样、100多个品种,凝聚了胡光俊与徒弟们的心血。

与张玉碟一样,何倩的成就感也是满满的。何倩也是胡光俊19个徒弟之一,专门负责文创开发。2022年3月18日,成都大运会奖牌在东安湖首露真容,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在宽度仅2厘米的绶带上融入“蜀锦”工艺,让人叹为观止。蜀锦衣帽、各种装饰品一下子成了风头正劲的抢手货。古老的蜀锦闪亮了世界,向全球展示了成都的古朴与新潮。

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推出的蜀锦产品,广泛应用于服装服饰、床上用品、室内饰品、各类生活用品。开发的蜀锦文创产品有丝巾、披肩、围巾、钱包、手提包、帽子、镜子、书签、鼠标垫、手机壳,还有各类工艺品、礼品、收藏品、民族宗教用品等。这些各类蜀锦产品既是生活用品,又是馈赠、收藏的佳品,畅销到全国10多个城市和意大利等多个国家。

为了培育蜀锦人才队伍,胡光俊不仅教授技术,还努力从经济、生活上关心、支持年轻人。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的职工,包吃包住,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五险全部缴纳,每月考核到账工资达5500元以上。

蜀锦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为蜀锦文创园增添了厚实的底气。依托产业发展、传承保护、品牌推广,蜀锦文创园的文商旅融合和产学研大戏拉开了大幕。蜀锦的五彩丝线,跨越时空的经纬,织入了现代产业图谱,带动了全球市场,为成都这座中国西部城市注入了无穷的魅力与活力。


责任编辑:蔡晓慧
关键词:

胡光俊,蜀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