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环球人物网>>文明中国人
“90后”曲宪伟:“毛笔有寿命,但手艺永不老”
2025年10月29日19:04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葛鑫 费广彬
小号 中号 大号
原标题:曲宪伟:“毛笔有寿命,但手艺永不老”

曲宪伟工作照 葛 鑫 摄

“没有‘出家’的心,干不了这制笔的活儿!”胡魁章笔庄的新一代“掌门人”邹新对记者说。

胡魁章笔庄是创立于1823年的中华老字号,以北派狼毫闻名,曾为清宫御笔,一度因手工制笔的繁复濒临失传。

今年盛夏,这家百年笔庄迎来了一场“传统文化的接力”——“90后”青年曲宪伟身着素色长衫,躬身向笔庄的前辈行拜师之礼,正式成为第八代制笔传人,好似“江山代有才人出”的生动注脚。

彼时,当刚从美术学院毕业的曲宪伟第一次看到制笔师傅在水盆前梳毫,手指在冰水里翻飞如蝶时,他就知道这不是普通手艺。毛笔的灵魂——“尖圆齐健”四德,如同墨滴入水,在他心中晕开涟漪,未曾想到自己的人生即将与这“千万毛中求一毫”的极致匠艺紧密相连。

胡魁章126道制笔工序已流转了200多年,曲宪伟告诉记者,这些工序就像是一场狼毫胎毛里的修行。作为新一代传承人,他手中延续的不仅是老字号招牌,更是源自三国韦诞制笔法的千年文脉。

曲宪伟回忆,初学“水盆”工艺时,光是“齐尖”一道工序就练习了数月。北派狼毫笔讲究“芯柱硬、披毛薄”,需将东北寒冬采集的黄狼尾毛经石灰水浸泡去脂,再借红砖余热熥直毛发。他至今仍记得第一次独立完成“混盂子”时的战栗——当梳透的苘麻与狼毫在青瓷钵中交融,那种纤维与纤维的微妙咬合,恰如古书记载的“苘是骨头毛是肉”的再现。

笔“尖”的根基,决定着能否勾出《兰亭序》般的飘逸撇捺。曲宪伟向记者展示正在制作的笔头:“覆毛时必须让每根毫毛的锋颖自然收束,就像书法中的‘屋漏痕’。” 笔头饱满需毫毛长短错落有致,如同建造斗拱。他一边手持牛角梳,一边以骨针引导,水中游走的毫毛逐渐形成饱满的圆锥……

毫毛在水中的状态瞬息万变:水温低时僵硬难驯,稍暖又过分柔顺。最佳时机是毫尖在水中自然舒展成扇形的那一刻,此时用狼毫骨梳从根部向尖端梳去,才能达到“万毫齐力”的效果。正是这种对极致的苛求,才成就了“蘸一墨,书百字”的传奇。

一年多来,曲宪伟体会到,制笔的每一步都十分艰难,但艰难背后是成就感。工位的灯光轻柔,他俯身制笔的身影,与墙上老照片中匠人的姿态重叠。水光映着他专注的眼神,盆中浮沉的毫毛仿佛时间的碎片,正被他以匠人之手重新编织成文明的密码。

“毛笔是中国人精神的延伸——四德不仅是标准,更是做人境界——锋芒内敛(尖)、处事周全(圆)、言行端正(齐)、筋骨刚强(健)。胡魁章126道制笔工序全为这4个字而生。毛笔有寿命,但手艺永不老。”作为胡魁章笔庄最年轻的传承人,曲宪伟坚信,在这个时代,只要“尖圆齐健”精神仍在流转,年轻一代不断深入解码古法,传统文化便有了未来式,这支跨越时空的毛笔,正书写着“各领风骚数百年”的新篇章。

行将告别时,记者看到暮色中的胡魁章笔庄宛如一盏温暖的灯。曲宪伟整理着第二天要用的笔料。谈及未来,他望向那块200多年的牌匾:“我只愿做块青砖,让后面的人能踩着走得更远。”窗外,一弯新月如新制的狼毫,仿佛正静静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自信。


责任编辑:蔡晓慧
关键词:

邹新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