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现在为了祖国人民,需要站在光荣战斗最前面……男有决心在战斗中坚持为人民服务,不立功不下战场。请家中母亲及哥嫂弟弟不必挂念……”这是一位21岁的青年在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上,给家人寄出的最后一封信。
这封家书寄出仅仅5个多月后,他用身体堵住敌人的机枪口,付出宝贵的生命,为战友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纸短情长,是信寄家、身许国的壮志豪情。

这是黄继光像。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之际,记者走进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纪念馆,看到了展陈于此的这封家书,透过早已泛黄的信纸,感受特级英雄黄继光,那跃动在字里行间的家国情怀。
黄继光是四川中江县人,1931年1月8日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成为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2营6连战士,后随部队开赴朝鲜战场。
1952年4月,黄继光在战斗间歇,给妈妈邓芳芝写了一封信。在信中,黄继光写下了男儿报国雄心。
就在这封信寄出后不久,上甘岭战役爆发。美军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向志愿军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
1952年10月19日夜,黄继光所在营奉命夺取597.9高地。部队接连攻占3个阵地后受阻,连续组织3次爆破均未奏效。时近拂晓,再不拿下高地可能贻误整个战机。关键时刻,黄继光挺身而出,主动请求担负爆破任务,并带领两名战士前往攻坚。
黄继光和战友勇敢地连续摧毁敌人几个火力点,不巧的是,他们被敌方发现,无数条机枪喷射出火舌,扫向他们隐蔽的地方,一名战士不幸牺牲,另外一名身负重伤,黄继光左臂也挂了彩,但他依然顽强地匍匐前进。
眼看距敌火力点越来越近,黄继光瞄准时机向敌人投去手雷,但由于火力点太大,只炸毁了半边,未被炸毁的机枪又从残存的射击孔里伸了出来,志愿军的冲锋再次受阻。
这时,已多处负伤的黄继光斜侧着身躯,爬到地堡死角,身子向上一挺,奋力扑上去,用胸膛堵住了敌人冒着火舌的枪口,壮烈牺牲,年仅21岁。
年轻的战士用生命开辟了前进的道路,战友们喊着“为黄继光报仇”,愤怒地冲了上去,一举夺取了高地。打扫战场时,他们发现,黄继光的手还牢牢抓着周围的麻袋,胸膛紧紧堵着敌人的枪口……
“不立功不下战场”,黄继光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兑现了家书中的誓言。
责任编辑:高玮怡黄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