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思麒与运—20合影。(王锐杰/摄)
陈思麒
西部战区空军某部飞行员,出生于1990年,是空军首个“90后”运—20机长。参与改装过4型运输机,执行过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等多项重大任务。2025年7月,被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评为“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
聊起运—20,很多中国网友叫它“胖妞”,其中饱含宠爱之情。不过在运—20机长陈思麒眼里,此国之重器更具硬汉属性,“那宽阔的背、柔和的腰线,就像一个身形健硕的男人一样”。
今年9月3日阅兵现场,运—20飞过天安门。电视机前的陈思麒和战友一样,专注地观看直播,赞叹于装备更新、无人化比重提升的同时,也思考着这些装备未来在体系作战中的应用场景。他的思绪被短暂拉回到自己驾驶运—20参加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的那天:“当你低空掠过长安街,想到下面的人也正在看着你,感觉非常奇妙和自豪。”他至今记得哪个风口在上午几点刮什么风。
这些年,驾驶运—20的陈思麒看到过中国城市夜晚的璀璨灯火,也感受到外国人心底对运—20的赞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宏大概念在一次次学习交流、任务执行中变得直观具象。
“你应该比你父亲飞得更好”
陈思麒在湖南长大,父亲也是一名飞行员。小时候,陈思麒每年与父亲相聚的时间只有两三个月,衣柜里机油味永远洗不掉却叠得整整齐齐的飞行服、书柜里被擦得掉了色依然摆放在中间的纪念章、不能随意倒放的飞机模型,都在拉近他与父亲的距离。陈思麒有时也会偷偷翻出父亲的飞行服穿上,与院子里的孩子争论谁驾驶长机,谁驾驶僚机。
陈思麒18岁那年,高考报志愿时填报了空军航空大学。对此,家里开了一场“大型”家庭会议,面对爷爷的劝阻、母亲的心疼、父亲的劝解,陈思麒态度坚决。父亲那句“你会吃很多苦”与陈思麒进校后教员说的如出一辙。教员鼓励道:“青出于蓝胜于蓝,你应该比你父亲飞得更好!”
想驾机单飞,需要在飞行、体能等各类课目中达到优秀。“以前特别喜欢体育课,觉得轻松,但在大学,上完最后一节体育课,这一周才算真正过去。”一次次突破极限,陈思麒熬过了那段“雏鹰”待飞的日子,各项成绩突出。
大三那年,陈思麒迎来了首次单飞。他至今记得那种感受:“你会更专注地感受到飞机的震颤、发动机的轰鸣、机轮离陆后的弹簧压缩,还有风在摇晃着你的机翼。”趁教员没有紧密伴行的时候,他忍不住高声唱起了歌。那时,陈思麒畅想未来,总是兴奋地憧憬着自己驾驶战斗机叱咤长空的模样——“特别帅、特别酷”,但这并非家人所愿。
父亲说:“空军转型发展需要大飞机部队,需要一批热爱学习、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人投入其中。”这句话点醒了陈思麒——个人梦想和部队发展紧密联系。“你天天标榜热爱祖国,国家真正需要你时,我看你怎么选。”父亲的另一句话直击陈思麒灵魂深处。
自此,陈思麒放下了“独行侠”的英雄梦,改为驾驶被他称为“战场上全程使用的开路先锋,通过机动保障战斗力具备可持续性的幕后英雄”的运输机。
“战友战友,亲如兄弟……”陈思麒到航校后与父亲第一次通电话,父亲就唱起了这首歌。陈思麒走向运输机时,想着父亲也是有着30多年驾龄的运输机飞行员,对歌词有了更深的理解。
“胜负之争在升空前就已展开”
27岁之前,陈思麒接连参与改装了运—8、运—9等多款机型,却形容自己是个“善于偷懒”的人——每学习驾驶一款新机型,都会优化方法、提升效率,让下一次改装更加顺畅。
陈思麒所在的部队是首装运—20的单位,列装次年,他便进入改装培训名单,成为团队中唯一的“90后”。运—20被誉为“大国之翼”,凝聚着中国军工的雄心壮志。于飞行员而言,对运—20的改装也意味着一次“换脑”。改装成功后,陈思麒很快成为运—20机长,“其优秀的设计、出色的气动外形、先进的电传飞控、强大的动力系统、高效的基础资源与人员配合,让飞行游刃有余,轻松写意。”

运—20在夕阳中起飞。(任俊邑/摄)
那年,陈思麒完成了首次出国飞行任务。“在那之前就预感会飞出国门,便提前学习国际法、标准运行程序及航空英语,等等。”他带领战友一起研习的身影,常与飞行大队里“地面苦练、空中精飞”的标语重叠。“大家都有一个共识——胜负之争在升空前就已展开,把一切问题解决在枪响之前。”陈思麒说。
现实中,运—20的表现远超预期。“飞得比我们想象中更快,时间把控比想象中更准,对境外设备的适应程度比想象中更高。”陈思麒感叹,“它是天生的远征者”。
多年来,每当在境外落地后站“胖妞”身旁,陈思麒都暗自欣喜。当外国工作人员问起这架飞机是否由中国制造时,他用流利的英语回答:“100% designed in China,made by China(百分之百中国设计、中国制造)。”
“带着陈思麒走的团队”
这两年,陈思麒更多走进“中军帐”,成了指挥大厅里频频被呼唤的“陈参谋”,为上级组织的多场重大演训出谋划策。
一次重大演训任务中,空运投送相关课目是重要内容之一。快速完成阶段任务后,陈思麒对空中机动作战标准化指控程序的思考,在脑海中集中涌现。他找到指挥员,提出多个建议:能不能实现需求提报标准化、任务规划流程化,能不能让每架次运输机的机动投送发挥最大效益……

陈思麒(左)与同机组成员进行协同演练。(田登党/摄)
这与指挥员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陈思麒在指挥机构有了团队——运投小组。组员平均年龄27岁,“大家都有很强的信息获取能力,每个人都有长处”。每一次决策前的激烈讨论都化为锐意创新的养分。几个月后,团队研发的“全新指控程序”完成首轮实兵验证,在压缩任务架次的同时,提升了飞机性能使用率、降低了机组强度、缩短了任务周期。去年,陈思麒再度组建团队,沿用此前成熟经验,研发空中机动任务规划系统,助力团队再次获得空军“首创奖”。
“首创”突破涉及很多机构,挑战重重。父亲曾问陈思麒,“你够专业吗?你能扛住吗?”陈思麒也想过放弃。因长期研究联合空中作战指挥程序,他的驾驶机会少了,眼看着自己的技术等级排名被战友、师弟超越,“心里痒痒的”,听到飞机的轰鸣声也总忍不住想去飞几圈。但他深知未来战争,谁掌握了机动优势,谁就拥有了战场节奏的控制权,自己所奋战之事,关系联合作战全局。
一次,指挥大厅里,大家工作到深夜,团队里最年长的软件工程师问:“你相信理想信念吗?”陈思麒看着这位身体不好却每天跟着熬夜加班的老同志,明白了话中深意:“信念就是在艰难时刻想想曾经的梦想,然后坚持下去。”
陈思麒所在团队第二次获得的空军“首创奖”奖牌上破例写着“陈思麒团队”,陈思麒把它解读为“带着陈思麒走的团队”。无论是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还是满怀激情的新人,大家都在推着他往前走。
今年“八一”前夕,陈思麒获评“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他上网搜索“什么是最美”,一个答案令他印象深刻——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陈思麒这样理解:理念就是战斗力,感性显现则是获取战斗力的过程,这个过程里有前辈奠基、战友并肩,还有这个可遇不可求的伟大时代,自己特别幸运。
(单嘉欣、谢越帆对本文亦有贡献)
《环球人物》记者 蔡晓慧 邓栋之
责任编辑:高玮怡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